普内科护理安全管理职责1.明确责任。
实行“医院—护士长”二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医院设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医疗安全控制小组。
2.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防范处理护理缺和过失的预案。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前馈控制,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出易出事故的人、时间、环节、部门;超前教育、超前监督。
4.把好物品使用关。
在使用护理用品时,做到查物品的灭菌效果、有效期、有无破损、物品质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5.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或发现护理过失,可能引起的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生行为或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做到立即逐级汇报。
6.科室有护理过失和缺陷登记本,对发生的过失或缺陷进行登记。
7.科室对每月出现的过失或缺陷做出定性分析,做出相应的处理,并有改进的措施。
8.护士长做到对重点人群:新入科、实习生、重点时段,如:节假日的管理。
重点护理环节要加强督查与管理。
普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坚持医嘱班班查对,每天总查对,护士长每周总查对两次并登记、签名。
三.毒、麻、剧、限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保管、专柜保存并加锁。
四.内服、外用药品分开放置,甁签清晰。
五.各种抢救器材保持清洁、性能良好;急救药品符合规定,用后即使补充;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六.供应室供应的各种无菌物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发放。
七.对于发生的护理差错,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并上报会理部。
八.对于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要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九.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电磁炉、电饭锅登电器,确保用电安全。
十.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目录1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皮下注射法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4皮内注射法操作法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5静脉采血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6经脉留置针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7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8吸氧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9吸痰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10留置导尿常见发症及防治。
静脉输液操作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发热反应1、原因:因输入制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要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等所致。
2,、症状: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和高热。
轻者体温在38*C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起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达41*C,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预防与处理(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反应轻者,可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同事注意体温变化。
(3)对于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二,急性肺水肿1、原因:(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2)并然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症状:并然突然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喀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预防及处理:(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尤需注意控制滴速不宜过快和输液量不宜过多。
(2)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如病情允许可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一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论扎。
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一阻断静脉回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
每5—10min 轮流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给予高流量氧吸入,一般氧气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
最好用50%—70%酒精湿化后吸入,酒精能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张血管药物。
(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1、原因: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性学反应;也可因为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
点滴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同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2)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3)超短波理疗,每日一次,每次15—20min。
(4)中药治疗,将如意黄金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5)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1、原因:(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2)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陪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发生空气栓塞是由于进入静脉的空气形成的血栓,随血流首先被带到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
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随血液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吸收,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2、症状:病人感到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
听诊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3、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液中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物: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边守护。
(3)立即让病人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以便气体能浮向右心室尖部。
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舒索,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4)立即给予高流量氧吸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矫正缺氧状态;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对症处理。
五、液体外渗1.原因: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或留置针导管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而引起。
2.症状: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树叶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可局部热敷20分钟,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过敏休克的急救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争分夺秒、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1、立即停药,患者就地平卧,进行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ml,病儿酌减,此药物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升血压,兴奋心肌,增加心输出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注射给药,直至脱离危险。
如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术。
3、维持呼吸吸兴奋剂。
给予氧气吸入。
呼吸抑制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可拉明)或洛贝林等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根据医嘱,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的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如肌内注射异丙嗪(非那根)25—40mg或苯海拉明20mg.5、补充血容量: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下降不回升,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必要时可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压药物。
6、纠正酸中毒。
7、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并做好病情动态记录。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发生率为2%—10%,多见于输血开始后15min—2h内。
1、原因:常见的原因有:①致热源:血液、保养液、血袋或输血器被致热源污染;②细菌污染:输血时无菌操作不严,造成污染;③免疫反应: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2、症状:患者常有畏寒和发热寒战,高热(体温可达到38-41℃),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和肌肉酸痛等。
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预防与处理:(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一次性输血器。
(2)处理: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如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将输血装置、剩余血连同贮血袋送检。
二、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发生率为3%。
1、原因: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有:①患者为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质,与患者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②输入血中含致敏物质;③患者接受多次输血后,血浆中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发生过敏反应;④供血者的变态反应性抗体输入患者体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作用就发生过敏反应。
2、症状:过敏反应多发生与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反应轻重不一。
(1)轻度反应: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
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水肿,口唇水肿。
(2)中度反应:可发生喉头水肿而致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胸痛,肺部听诊哮鸣音。
(3)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
3、预防与处理(1)预防:①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②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③供血者在采血前4h宜食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④对有过敏史者,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性药物。
(2)处理:按反应轻重给予处理:①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输入无菌生理盐水;②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③监测生命体征;④呼吸困难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三、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