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服务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2020年版摘要回首2014-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经历了萌芽-狂热-市场教育-回归理性的历程。
2014 年起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达到商业化门槛,软银发布的Pepper 机器人为服务机器人背书,服务机器人产业风起;2015年借助工业机器人浪潮和政策扶持,阿里巴巴、富士康注资 Pepper 站台,服务机器人“千亿蓝海”的愿景吸引资本和企业蜂拥入场;2016年服务机器人已经被应用于家政、医疗、物流、农业、金融等多个行业,并正在改变原有的产业模式。
此外,国家出台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政策也给予服务机器人市场强有力的支持。
2017年产品呈现功能单一化、初步智能化、拟人化的形态,大多属于一台“聪明的机器”,市场各类服务机器人兴起,市场处于狂热阶段。
2018年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开始进行细分赛道,酒店、银行、法律等进行市场细分,但产品功能还较为单一,成本较高;2019年-2020年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优胜劣汰,多家服务机器人研发厂家纷纷退出市场舞台,迎宾接待、语音对话、智能识别、智能移动已成为公共服务机器人的基础性功能,市场细分化分类,分别以场景进行细分领域,如酒店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银行服务机器人、送餐服务机器人。
以功能进行产品分类,如配送、迎宾、业务办理、娱乐等功能。
2020年市场服务机器人功能进入瓶颈阶段,产品价格竞争阶段,销售渠道多样化。
一、服务机器人定义: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新资料,将机器人定义为: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在其环境内运动以执行预期任务的可编程执行机构。
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划分标准,可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指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环境的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机器人,分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及专业服务机器人。
二、服务机器人产业驱动因素内在价值、技术创新、社会结构、经济环境及政策体系是共同驱动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五大关键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在未来仍然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
◆内在价值:能否有效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及提升服务质量是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内在基础。
服务机器人的本质在于服务,其内在价值可根据主要作用及需求满足类型分为三大类: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及提升服务质量。
价值越高,越易得到市场拓展和快速发展机会,这三大价值是促进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内在基本动力。
◆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制造技术是服务机器人产业颠覆性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工智能技术是服务机器人在下一发展阶段获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近年来学术研究参与度持续上升,目前已在深度学习、感知识别、语义识别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除高校和科研机构外,企业也逐渐积极地投入到基础科研中,各种工具的开发降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门槛和转换成本。
机器人制造技术是服务机器人的落地基础。
材料技术、控制器及传感器技术等的突破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机器人的灵敏度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提高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便捷性,加速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
◆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及劳动力成本各项因素是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
同时中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实际指数近10年来均高于100,表明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给社会发展及企业用工等均带来严峻挑战,共同推动机器替代人力及服务人类的需求加速。
◆经济环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及消费升级是服务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升高,而第三产业内的教育、医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则有望拉动对于服务机器人的需求量,促进服务机器人行业质量与品类的快速提升。
同时,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不断上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购买力与消费水平的攀升带来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升级宏观背景下服务机器人市场空间的开拓将更容易实现。
◆政策体系:注重对产业发展的生态设计及发展规划,创新及应用体系建设是服务机器人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006年至今,中国政府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支持服务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注重推动相关研发技术及产业应用的发展。
同时全国各省市也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纷纷发布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政策,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区域集群效应,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服务机器人分类IFR 将服务机器人分为专业和个人/家庭两大类。
“服务”是目的,“机器”和“人”是手段。
服务机器人可以拆分为“服务”、“机器”、“人”三个部分。
“服务”是目的:服务机器人是为人提供服务的,性价比更优,满足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和目的。
而目前很多参与者认知其实并不是非常清晰;“机器”和“人”是手段:“机器”代表自动化、精密化,“人”代表人工智能的运用,总体包括感知、运控、交互三大技术模块上的硬件、软件和数据系统。
本报告根据机器人所服务的主要场景将服务机器人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三大类。
◆家用服务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在个人/家用领域,主要存在效率提升、教育及娱乐休闲等基本需求,在本研究中将主要关注工具型机器人和教育型机器人这两大类别。
目前市面上仍有许多产品功能冗杂、定位不清晰,同时堆叠早教、娱乐、陪护、管家等多项功能。
工具型家用服务机器人消费品属性明显,它的基本诉求均是让消费者生活更加安全、舒适、便捷,提供包括服务、管理功能在内的居住环境。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家居系统发展的方向包括家庭服务机器人在内的硬件的智能化和联网化。
因此衡量工具型家用服务机器人落地场景是否具备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为是否存在刚需、使用频次以及个性化程度。
家庭服务机器人未来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并自主满足人类需求的反馈,显著提升用户的操控体验,是理想的家居智能应用控制平台。
物联网(IoT)技术可以优化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个性化和灵活性要求。
随着未来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全屋智能家居生态圈行程有望推进。
目前市场上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产品主要是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家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实现了地面清洁等特定功能的智能化,主要特征为“工具型”。
随着家庭服务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在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将出现质的提升,充当“智能家居控制平台”、连接住户与各类家电的管家机器人也已经逐步走向市场。
根据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扫地机器人近年来市场增长速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012-2018年产品销售额CAGR达到61%。
从全球各国市场角度看,中国目前已成为扫地机器人占吸尘器整体市场比例最高的国家,这表明中国的扫地机器人市场接受程度已达较高水平。
但从整体的市场渗透率角度来看,中国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较大可扩展空间。
◆教育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的结合衍生出了教育机器人与机器人教育这两大概念。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服务机器人具有固定结构,一般不支持用户自行拆装。
协助进行教学或学习活动的“机器人教育”和具有教育服务智能的“教育服务机器人”可统称为教育机器人,因此本报告的研究内容即教育机器人同时涵盖教育服务机器人与机器人教育这两部分。
根据目前市面上主流教育机器人产品的功能,本研究将主要聚焦以下两大类别:教育陪伴机器人和STEAM教育机器人。
这两种类型的机器人主要特征区分明显,但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3.2医疗服务机器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处于成长期,投融资市场发展迅速,项目以A轮和天使轮为主。
医疗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医疗主要细分应用领域之一,2019年市场规模达43.2亿元,其中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分别为47%、17%、23%和13%。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投融资项目数量增长较快,热度提升明显,且大部分企业融资轮次较为靠前,整个行业处于成长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机器人的应用需求逐渐增加,多种不同功能的医疗机器人均已得到应用。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分类,医疗机器人具体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以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类。
从市场结构来看,2019年康复机器人占比最高,为47%;手术机器人占比为17%;辅助机器人占比为23%;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为13%。
3.3 公共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泛指服务于公共场合的服务机器人,如物流机器人(AGV),快递机器人,迎宾服务机器人,银行机器人,零售机器人等等。
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非常广泛,在展览大厅上可以提供咨询、迎宾服务;在旅游景区可以实现售票、导游服务;在商超场景可以实现导购等服务。
在政符机构等大厅可以实现业务办理、咨询等服务;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公共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
当前智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智能机器人行业持续涌入创新型企业完善产业生态,行业赛道将进一步优化细分。
我国智能公共机器人活跃企业市场格局主要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主要有大疆、地平线、优必选、国辰机器人以及纳恩博等企业,企业产品类型涉及航拍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巡检机器人等;第二梯队主要有北方天涂、菜鸟网络、穿山甲、图森未来、极飞等,涉及领域有植保无人机/物流机器人/零售机器人/自拍无人机等;第三梯队中,以钢铁侠科技、零零无限、高科新农、普渡科技等企业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