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关于肾癌晚期靶向的治疗学习肾癌科普Q1:什么是肾癌?A:肾脏每时每刻筛选出对身体有用的东西继续留在体内,排出对身体有害的毒素,维护机体内环境的“干净”。
在长期与毒素接触以及工作压力下,肾脏,尤其是尿液流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量变和(或)质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若最终发生恶变,不断长大,形成了肿块,那就是肾脏上长了恶性肿瘤。
肾脏恶性肿瘤有许多种,但大多数为肾细胞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肾癌。
Q2:哪些人更容易患肾癌?A:多项研究肾癌发病的环境因素和可调控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明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与肾癌的发病相关,此外遗传因素、酗酒、体力活动、饮食习惯、环境危险因素如暴露于重金属及辐射也可能为肾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其中肥胖为较为确定的危险因素。
目前肥胖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体质指数(BMI = 体重 / 身高2)和腰臀比(腰围/臀围):定义24.0 kg/m2 ≤ BMI < 28.0 kg/m2为超重,BMI ≥28.0 kg/m2为肥胖;腰臀比男性≥ 0.90、女性≥ 0.85 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
一项定量分析研究显示BMI每增加1kg/m2,肾癌发病风险上升7%;一项针对身体脂肪分布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腰臀比的增加,肾细胞癌的风险增加;但根据2017 ASCO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的肾癌患者手术后预后优于正常体重患者。
Q3:如何确诊肾癌?A:相当多的大肾癌没有症状。
没有任何症状的肾癌称为偶发性肾癌。
此类患者往往是体检B超检查无意间发现肾脏肿块。
部分患者以尿血或尿检红细胞增多、腰痛、疲劳、低热、下肢浮肿等就诊,目前还没有针对肾癌的特异性的血液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对肾癌的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下:1、腹部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数肾脏肿瘤首先是通过B超发现的。
大约80%的偶发性肾癌是B超首先发现。
但是,一般来说对于直径小于1.5cm肾脏肿瘤B超是较难发现的。
2、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是目前诊断肾癌的金标准。
目前90%左右肾癌是通过上腹部CT 平扫+增强诊断的。
CT对术前判断肿瘤的分期有一定作用。
3、磁共振检查 MRI:对肾癌的诊断与CT有同样的价值,但临床上通常用来评价是否存在肾静脉腔静脉癌栓及其位置。
最新研究显示MRI在判断肾癌病理类型、分期方面有一定作用。
Q4:I、II、III期肾癌患者有哪些治疗选择?A:I期和II期癌症仍局限在肾脏内,而III期癌症已经侵犯了邻近的大静脉或转移到了附近淋巴结。
这些癌症通常需要尽可能地经手术切除,可能要做肾癌部分切除术(切除部分肾脏)或根治性肾切除术(切除整个肾脏)。
部分肾脏切除术在可行的情况下通常作为直径约为7 cm的肿瘤治疗选择。
肾脏附近的淋巴结可能一起被切除,尤其是在它们有增大的情况下。
如果肿瘤已经侵犯了邻近的静脉(像一些III期癌症),外科医生可能需要切开这些静脉,切除所有的肿瘤。
如果肾癌患者由于其他严重的医学问题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从放疗或其他局部治疗例如冷冻疗法、射频消融或动脉栓塞中收益。
这些治疗通常在不能进行手术时才会选择。
目前大部分医生认为,这些治疗的效果不及手术。
主动监测可作为某些小肾癌患者的选择,即通过CT或超声密切检测肿瘤变化,只有出现肿瘤生长才治疗。
Q5:为何术后要进行随访?A:肿瘤复发的可能性取决于肿瘤的最初分期,因此随访内容具有个体性。
低风险的患者一般不需要接受CT检测,随访也非常简单。
部分肾癌患者在接受手术前,一些癌细胞巢可能已经发生逃逸,并且已经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例如肺和骨。
术前X线和CT均无法发现微小病灶,最后的手术病理结果也许会提示肾脏肿瘤较为局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小癌巢会增长并且呈现上升的势头,最终会导致肿瘤转移。
肾脏肿瘤转移表现为肾癌出现在其他的器官,主要是肺、肝脏、淋巴结或肾上腺,但骨骼或脑部并不常见。
因此胸部和腹部的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Q6:化疗对晚期肾癌有效吗?A:化疗是针对全身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晚期肿瘤。
不过,化疗对有些相对稳定的癌细胞并没有太大的杀伤作用,这些癌细胞仍具有突变分裂的潜能,所以这样的治疗不仅不彻底,而且毒副作用大。
化疗主要是采用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对于白血病、淋巴瘤、睾丸癌等肿瘤可以达到治愈效果,而对于其他肿瘤,主要用于肿瘤晚期控制病情,延长生存。
虽然有少数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吉西他滨等对肾癌具有一定作用,但疗效并不佳,单药使用的有效率不足10%。
而联合化疗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并不能提高疗效,因此化疗并非晚期肾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Q7:肾癌靶向治疗是怎么发挥作用的?A:靶向治疗药物可特异性攻击那些对肿瘤细胞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分子目标,与化疗(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杀死)有所不同的是,靶向药物理论上在杀灭肿瘤的同时能避免杀伤正常细胞,因此可能避免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的出现,使得晚期肾癌的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
90%以上的肾透明细胞癌存在VHL 基因突变,这使得多种促进血管生成的物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表达水平增高。
这些新生的血管可以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氧气,从而加速肿瘤的生长。
肿瘤还可以利用这些血管侵犯循环系统,并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现如今,阻断血管生成已经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目标。
肾癌靶向治疗的进展主要是基于VHL基因突变的发现以及对肾细胞癌血管生成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理解。
通过阻断这些促血管生成物质,达到抗肿瘤血管生成,最终抑制肾癌发展的目的。
目前,主要的靶向药物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肾癌分子靶向治疗肾癌是原发于肾脏的最常见恶性肿瘤,肾癌的发病率是十万分之5.25且正在逐年提高,细胞因子曾是进展期肾癌的标准治疗,但疗效有限,以舒尼替尼(索坦®)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患者获益,已成为晚期肾癌一线金标准治疗。
但是有少部分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让这些肾癌患者进一步获得临床获益是目前进展期肾癌治疗的重要挑战。
舒尼替尼(索坦®)与阿昔替尼(英立达®)序贯使用提供肾癌全程治疗方案:关于索坦®:索坦®作为第一个使晚期肾癌生存期突破2年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不可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与干扰素相比,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不良反应可控;索坦®是国内外权威指南I类证据推荐治疗标准。
•索坦®延长晚期肾癌患者生存期,与干扰素相比生存获益提高1倍以上索坦®作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晚期肾癌靶向药物,与干扰素相比,无疾病进展时间从5.1个月提升至11月,提升115%,肿瘤缓解明显,从12%提升至47%,使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期从14个月延长至28个月以上,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索坦®治疗中国患者获益更多,安全性可控根据中国IV期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索坦®治疗中国肾癌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可长达14.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达到30.7个月。
中国患者获益更多且患者不良反应安全可控。
•国内外权威指南将索坦®列为唯一I类推荐的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药物*因为索坦®®在晚期肾癌治疗上疗效和安全性兼具优势,索坦®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NCCN、ESMO、CSCO和CUA最高等级推荐。
是目前国内已上市靶向药物中唯一获得1类证据推荐的靶向药物,而索拉非尼的证据等级为2A类。
•索坦®提供最优惠慈善救助方案,最长领药患者超过8年索坦®慈善救助项目至今,已有超过6000名肾癌患者得到了慈善救助,患者平均领药时长为1.5年(557天),最长用药时长更长达8.1年。
关于英立达®:英立达®作为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CFDA唯一批准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肾癌靶向药物,较索拉非尼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提高客观缓解率,不良反应可控,序贯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将晚期肾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50.7个月,是NCCN,EAU,ESMO 国际权威指南I类证据推荐治疗标准。
•英立达®:与索拉非尼相比延长晚期肾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达43%CFDA批准英立达®基于全球和在亚洲区域采用相似的设计开展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的临床数据。
英立达®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PFS为6.7个月,而接受索拉非尼的患者的中位PFS为4.7个月(P<0.0001),与索拉非尼相比,英立达®使中位PFS延长43%。
•英立达®:不良反应可控英立达®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实验报道的不良反应中,大多为1/2级。
英立达®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引起的中止治疗和降低剂量的患者比例,均低于索拉非尼。
•英立达®:国际/国内权威指南I类证据推荐治疗标准英立达®深受广大临床专家认可,国际国内权威指南(NCCN , ESMO, EUA , CSCO , CUA )将英立达®作为既往接受过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进展期肾癌患者的 I 类推荐。
•英立达®与索坦®序贯治疗将提供患者更长的生存获益阿昔替尼(英立达®)与舒尼替尼(索坦®)序贯使用提供肾癌全程治疗方案,随着新一代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序贯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将晚期肾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50.7个月。
•英立达®提供最优惠慈善救助方案,为肾癌患者提供全程治疗解决方案在英立达®患者援助项目中患者仅需自费购买5个周期及进入慈善救助阶段。
对于既往接受索坦®治疗失败且曾完全进入索坦®患者援助项目,接受索坦®项目赠药的患者,在服用2.5个周期的英立达®(5盒,5mg*28粒/盒)后,即可以得到后续英立达®捐赠,直至治疗结束。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