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媒体的特性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媒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1.媒体的共同特性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指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媒体的共同特性有以下几点:1)固定性媒体可以记录和储存信息,以供需要时再现。
如印刷媒体直接将文字符号固定在书本上;电子媒体将语言、文字、图像转换成声、光、磁信号,固定在胶片、磁带、磁盘或光盘上。
媒体的这一特性使前辈们能够把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积累,把宝贵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后代。
2)扩散性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到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扩大的范围内再现。
古代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依靠的就是媒体的这一特性。
而在电子信息技术长足进步的20世纪后半叶,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也就不足为怪了。
3)重复性媒体可以重复使用。
如果保存得好,这些媒体可以根据需要,一次次地被使用,而其呈示信息的质和量稳定不变。
另外,它还可以生成许多复制品,在不同的地点同时使用。
4)组合性若干种媒体能够组合使用。
这种组合可以是在某一活动中,几种媒体适当编排、轮流使用或同时呈示各自的信息;也可以把各种媒体的功能结合起来,组成多媒体系统,如声画同步幻灯、交互视频系统等。
组合性还指一种媒体包含的信息可以借助另一种媒体来传递,如图片、模型等可以通过电影、录像等媒体呈示在屏幕上。
多媒体计算机更是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5)工具性媒体与人相比处于从属的地位,即使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媒体,它还是由人所创造,受人所操纵的。
媒体只能扩展或代替人的部分作用,而且适用的教学媒体还需要教师和设计人员去精心编制或置备。
正如事实已经证明的,即使具有某种智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不会使教师失业,而只是促进了教学设计者对于人机功能合理分配的思考。
6)能动性媒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起作用。
比如,优秀的录像教材或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确可以代替教师上课。
精心编制的教学媒体一般都比较符合教学设计原理,采用的是最佳教学方案,尤其是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参与设计、编制的教学媒体,较之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教学效果会更好。
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上述媒体的共同特性以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例如,言语、文字材料以时间因素组织信息,它们的表现形式受到时间先后顺序的影响,借助语义、语调及音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事物的特征。
电影、录像能够以活动的图像呈现正在变化中的过程和动向,采用接近于实物的形态,逼真地表现事物的运动方式、相对关系及状态变化;又能够借助低速和高速摄影技术,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还能够通过镜头的选择,从各个角度表现事物的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
幻灯和图片在表现事物的空间特征方面类似影视,然而因为它们是以静止方式反映事物的瞬息特征,所以便于学生观察。
2)重现性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比如,教科书是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是受时间性限制的媒体。
但自从出现了录音和录像之后,这种限制已被打破,并以其生动形象而令言语、文字望尘莫及;但言语在重现信息时的调控能力又是独一无二的。
3)接触性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
例如,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接触面最广,能跨越空间限制,到达无数学生的耳目边,板书、幻灯、录像的接触面只能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如教室内,而且还受环境条件限制。
4)参与性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言语、板书、教科书当然由教师随心所欲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也较容易操作和控制;电影放映机和计算机需接受一定的训练。
无线电和电视的播出则掌握在专门机构手中,学校教师无法支配它们的内容和时机。
3.教学媒体的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媒体越来越多。
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从传递的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3类;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3类,等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进行的分类:1)非投影视觉媒体又称为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印刷材料、静止图画、图示材料、模型和实物等。
2)投影视觉媒体幻灯机、投影器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3)听觉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MP3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4)视听觉媒体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视盘机(影碟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5)综合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4.教学媒体的应用层次美国教育家戴尔将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按其所能提供的经验,即教学信息的抽象程度作为区分的标准,组成了有名的“经验之塔”(戴尔最先提出10个层次,后改为11个层次,我们把它改进为12个层次),如图3.4所示。
1)“做”的经验,包括3个层次(1)直接有目的的经验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2)设计的经验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材料获得的经验。
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多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
(3)演戏的经验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去获得经验。
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
2)“观察”的经验,包括7个层次(4)观摩示范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样做的。
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5)学习旅行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
(6)参观展览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7)电视、录像(8电影屏幕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间接的经验。
(9)静止画面(10)广播、录音它们可以分别提供视觉的与听觉的经验。
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要高一些。
3)“抽象”的经验,包括两个层次(11)视觉符号主要指图表、地图等。
它们已看不到事物的实在形态,是一种抽象的代表。
(12)言语符号言语符号包括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符号。
言语符号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观念的符号。
在“经验之塔”中,我们看到,学习者开始是在实际经验中作为一名参与者;然后是作为一名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接着是作为一名间接事物的观察者(通过一些媒体来呈现这些事件),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物;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
戴尔认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具体经验,并能够理解真实事物的抽象表现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参加更加抽象的教学活动。
三线制热电阻传感器的故障分析摘要:热电阻传感器是一种稳定性好、精度高、测量范围大的温度传感器,因而被广泛应用。
但是热电阻传感器的连接导线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了消除导线电阻的影响,热电阻测温常采用不平衡电桥式三线制接法,从而使温度误差得到了补偿。
关键词:热电阻、平衡电桥、三线制一、热电阻与热电偶的区别1.热电阻和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偶工作原理是基于赛贝克效应,即两种不同热点特性的导体两端连接成回路,如两连接端温度不同,则在回路内产生热电势的物理现象。
它由两根不同导线(热电极)组成,它们的一端是互相焊接的,形成热电偶的测量端(也称工作端)。
将它插入待测温度的介质中;而热电偶的另一端(参比端或自由端)则与显示仪表相连。
如果热电偶的测量端与参比端存在温度差,则显示仪表将指出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
热电阻是利用金属导体或半导体有温度变化时本身电阻也随着发生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热电阻的受热部分(感温元件)是用细金属丝均匀地绕在绝缘材料作成的骨架上或通过激光溅射工艺在基片形成。
当被测介质有温度梯度时,则所测得的温度是感温元件所在范围内介质层的平均温度。
2.如何选择热电偶和热电阻根据测温范围选择:500℃以上一般选择热电偶,500℃以下一般选择热电阻;根据测量精度选择:对精度要求较高选择热电阻,对精度要求不高选择热电偶;根据测量范围选择:热电偶所测量的一般指“点"温,热电阻所测量的一般指空间平均温度。
二.热电阻的二线制原理和三线制原理的区别1.热电阻的二线制原理在热电阻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来引出电阻信号的方式叫二线制。
这种引线方法很简单,但由于连接导线必然存在引线电阻r,r大小与导线的材质和长度的因素有关,因此这种引线方式只适用于测量精度较低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