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明通论》第二、三讲:中西个人主义之比较

《西方文明通论》第二、三讲:中西个人主义之比较

中西个人主义之比较一、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二、西方个人主义的几个命题三、中西个人主义是否可相互借鉴?一、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一)自主性:西方与儒家对“个人”的不同理解之一西方:●1.柏拉图:●(1)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肉体是可朽的,灵魂是不朽的;感觉世界是暂存的,智性世界是永恒的(2)超验主义。

(3)灵魂的三元结构灵魂组成部分德性社会结构理智(主宰)—智慧—统治者激情(辅助)—勇敢—武士欲望(被驾驭)—节制—生产者—正义●自制:做自己的主人(self-master)2.斯多葛派:自主性:autonomy自主性:意味着:与受他人支配无关,而完全在于一个人的意志对自己的冲动和激情进行有力的控制。

3.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的4.灵魂三元结构变化:理性、意志、激情理性—唯理主义—笛卡尔(理性法庭)意志—唯意志论—尼采(权力意志)激情—唯物主义—马克思(历史、辩证)5.康德的自主性:服从自己的法则;人为自己立法;自主性是一种道德约束自主性体现了人的尊严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重要差别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选择的,人是可以进行理性选择的。

中国:1.儒家不对人作肉体与灵魂的二元划分,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看作一个统一体。

2..儒家讲的“身”不仅仅具有肉体意味,而且具有精神的意义。

比如“修身”,就不仅是锻炼身体而已,它也包涵精神的修炼。

●3.其思想主旨是此世的。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孟子:“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 4.儒家对道德自主性的理解:●《论语·公治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陆九渊集》:“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大学·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俱,则不得其正;有所好恶,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诗大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结论:也强调道德自主性总结:(1)西方的自主性是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战争;(2)儒家的“心”排除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划分(2)西方的自主性体现的是逻辑秩序,是一种化约论儒家的心体现的是审美秩序,具有包涵性(3)西方的自主性:排除情感和审美,降低其它要素对理性的重要性儒家的心是情感的,但并不排斥理性4)西方的道德自主性易导致禁欲主义或享乐主义;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强调顺其自然,易于达致个体的身心和谐与自我完善。

(二)欲望:西方与儒家对“个人”的不同理解之二1.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对“自我”的理解突出了灵魂三元结构中的欲望功能。

霍布斯:自由主义奠基者;主权在君;●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自然状态下孤立的个人—订立●契约—结成国家或社会霍布斯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占有性个人主义。

麦克弗森:“个人(被理解为)本质上是他本人的人身或各种禀赋的所有者(这种禀赋绝对没有得益于社会)。

个人既不是一个道德整体,也不是一个更大的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而是他本人的所有者。

个人是自由的,这仅仅因为他是他的人身及禀赋的所有者。

(1)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指从个人利益的前提出发,把个人理解为非社会的、彼此孤立的、独立的、原子式的个体。

(2)自由主义优先于民主。

(3)自由主义民主这种现代综合是不稳定的。

(4)把人理解为充满欲望的自私生物。

(5)与“占有性个人主义”相对应的是“占有性市场社会”(6)正义的实现也基本与他人无关。

自律、自主性的实现也完全取决于自我导向和自我控制,更与他人无涉。

(7)正义的实现也基本与他人无关。

自律、自主性的实现也完全取决于自我导向和自我控制,更与他人无涉。

2.对这种看法的反思:霍布斯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1)虽赞成主权在王,但王权的来源不一样了。

实质上给“民”以实际权力。

(2)占有性个人主义是对个人主义的片面理解,个人主义之上可以形成共识,形成公共道德。

(3)抽象的个人、原子化的个人不是脱离集体的个人,而是在集体行动前,个人的相对独立的状态。

(4)个人主义为成为论证国家权力合法性强有力的武器。

3.有观点认为儒家的个人:集体中的个人(1)杜维明:“仁”首先不是一个有关人类关系的概念,它更应该是一个内在原理。

“仁”基本上关连于个体自我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安乐哲认为:“仁根本上是一个整体过程。

它是自我的转化:从只顾一己之私的‘小人’锻造为领悟深刻关系性的‘人’。

‘二’加之于‘人’表明,‘仁’只能通过共同语境下的人际交往才可获得。

(3)“仁”的内在性解读突出了儒家道德之自主性,而关系性解读则突出了儒家道德之群体性。

●《论语·述而》:孔子赞伯夷、叔齐,就在于二人“求仁而得仁”。

●《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则为仁矣”,“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雍也》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儒家的仁讲的就是道德的群体性和社会性,此即所谓“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儒家对个人的理解,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性和关系性的存在。

6)儒家对个人“欲望”之看法。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天理者,自然底道理”《朱子语类·卷十三》:“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7)儒家为社会群体谋福利,西方自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之最大化。

4.对上面观点的反思:(1)通过集体来实现、完善个人并不是新观点,也不是只有儒家才有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城邦是个人自我完善的最佳场所强调城邦——强调集体——黑格尔(国家主义或共和主义)强调个人自我完善——强调个人自主——洛克(自由主义)亚里士多德本意:城邦不能过于将个人统一起来,那样的城邦是专制政体;评价城邦优劣的标准:能否实现个人至善。

赫尔德:(1)人属于他应该待着的地方,民族文化就是人的根。

如果脱离了这种根的环境,他就是一个流亡者,他的创造力就会大大降低,民族才是一个有意义的单元。

●(2)民族精神不是个体精神的所造,相反,个体精神才是民族精神所造。

黑格尔:(1)国家不仅垄断道德,而且是“社会进程中惟一真正的道德因素”(2)国家是绝对的,个人的自由只能在实现国家的目的中才能实现。

(2)仁的群体性、社会性,易形成一种虚假公共道德,否认个人伦理作为道德的基础作用。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朱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英国洛克: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否则人类就进入灾难之门。

(3)西方功利主义也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普遍人性:趋乐避苦,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4)快乐和痛苦是可以计算的反对个人为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国家和社会应当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个人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前提福利国家的理论来源对西方功利主义的反思:●(1)带来多数暴政的隐患●(2)福利国家的弊端●(3)从功利的角度论证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弊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罗尔斯(1)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与他人同样的自由(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个人享受国家权力之外的活动空间;(2)个人的权利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及其职能,而不是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和职能决定个人享受多少权利。

(3)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非正义的(4)个人拥有若干自然权利,即区别于仅仅来自立法规定的法律上的权利。

自然权利也是一种道德上的权利,是立法活动与政府活动都应该尊重和保护的权利。

(5)个人拥有绝对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边界,没有经过权利的所有者的自由同意,是任何国家权力都不能任意逾越的。

每个人的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制约只受他人权利的制约。

(6)强迫一个人为他人的利益工作是不正义的国家不可用其强制手段来迫使一些公民帮助另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他们自身利益或自我保护的活动。

(7)个人的权利居于更为优先、更为根本的地位。

国家在所有的个人之间必须保持中立,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强行剥夺.另一部分人,那怕其动机是善意的也不行。

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移只能基自愿的原则,否则最善意的动机将导致最卑鄙的恶行。

反思:(4)仁的观念极易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六韬•武韬•顺启第十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吕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黄宗羲《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君者,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天下为公,君为私;一家一姓兴亡是君主及其家族的事;民●之生死是天下公事天下不是一家之私产君主制弊端:君主贪欲(5)很多国人对西方个人主义的片面甚至中国化解读。

●中国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个人之私欲(三)量与质:两种类型的个人主义●1.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主义民主是历史的一个“偶然”产物●2.中国欲实现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前提即是中国基督教化,或在中国大力鼓吹和传播洛克、康德的思想学说,或在中国继续启蒙的未竟事业。

● 3.即便中国全部被基督教化或西方化,那也是以牺●牲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为代价;而这是稍微有民●族心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无法接受的。

4.西方的个人:原子论式的个人●儒家的个人:独特的个性●西方的个人:数量个人主义●儒家的个人:质量个人主义●数量个人主义:平等和民主●质量个人主义:争取个人价值的平等。

●《孟子·滕文公上》:“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儒家:“父慈子孝”、互惠、总体平衡●西方原子论个人主义,导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式个人主义:以和为贵●《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