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是把药物加工制成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3.制剂:根据药典和颁布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于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剂。
4.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口服后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而经受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效应。
5.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撰,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6.处方:指医疗和生产部门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有法定处方、协定处方、医师处方和秘方之分。
7.处方药:必须凭职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品。
8.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借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9.: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0.: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11.临界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叫临界相对湿度。
12.分配系数:物质在两种不相混的溶剂中平衡时的浓度比。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对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可利用该原理对物质分离纯化。
13.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用F表示,()X100%。
A为进入体循环的量,D为口服剂量。
14.新药: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及已生产的药品中:(1)增加新的适应症(2)改变给药途径(3)改变剂型。
15.药品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16.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17.临界胶束浓度()他: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18.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19.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的作用。
20.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随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点。
21.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22.玻璃化温度: 高分子材料在玻璃态与高碳态间转化的温度。
23.粘流温度:高分子材料在高碳态与黏流态间转化的温度。
24.熔融指数():在一定温度和负荷下,10内熔体自毛细管挤出的克数。
25.专属性酸碱催化: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或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专属酸碱催化。
26.广义酸碱催化:按照酸碱理论,给出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的酸,接受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的碱。
有些药物也可以被广义的酸碱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广义酸碱催化。
27.药物有效期:指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能够保持药物质量的期限。
28.粉体学:研究粉体所表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29.弹性变形:给予压力时变形,撤除压力后恢复原有形状的过程。
30.流变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形和流动的一门学科。
31.塑性变形:流体及固体在一定条件下,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当施加的外力撤除或消失后该物体不能恢复原状的物理现象。
32.粘性:是液体内部存在的、阻碍液体流动的摩擦力。
33.牛顿流体:纯液体和多数低分子溶液在层流条件下的切变应力S与切变速度D成正比,遵循这一法则的液体称为牛顿流体。
34.非牛顿流体:大多数液体像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乳剂、混悬剂、软膏剂以及固-液的不均匀体系的流动不遵循牛顿定律,因此称为非牛顿流体。
35.屈服值:塑性流动的流动曲线不经过原点,在横轴切变应力S轴上的某处有交点,将直线外延至横轴,在S上的某一点可以得到屈服值。
36.触变性:随着切变应力增大时,黏度下降,切变应力消除后黏度在等温条件下缓慢地恢复原来状态的现象。
37.切变稀化:随着切变应力S增大而黏度下降的现象。
38.切变稠化:随着切变应力S增大而黏度也增大的现象。
39.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
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40.药物特性溶解度: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尤其是对新化合物而言更有意义。
41.药物平衡溶解度:药物溶解达到平衡时的溶解度。
42.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43.同离子效应: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或酸、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都会降低的现象。
44.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会发生溶血现象,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45.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属于生物学概念。
46.分散体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相,连续的介质为分散介质。
47.蠕变性:对物质附加一定重量时,表现为一定的伸展性或形变,而且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把这种现象称为蠕变性。
48.絮凝:如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可能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降低表面电荷的电量,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即微粒呈絮状,形象疏松的纤维状结构,但振摇后可重新分散均匀。
这种作用叫做絮凝。
49.反絮凝: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ξ电位升高,静电斥力阻碍了微粒间碰撞聚集的过程。
50.聚沉值:势垒Ф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降低,当电解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势能曲线的最高点恰为零(即Ф0),此时势垒消失,体系为稳定转为聚沉,这就是临界聚沉状态,这时的电解质浓度即为该微粒分散体系的聚沉值。
51.空间稳定作用:微粒表面上吸附的大分子从空间阻碍了微粒相互接近,进而阻碍了他们的聚结。
52.快聚结:微粒间不存在排斥势垒时(Ф0)时,微粒一经碰撞就会聚结,其速度由碰撞速率决定,而碰撞速度又由微粒运动所决定。
53.慢聚结:当存在势垒时,由于微粒间的排斥作用,实际的聚结速度比用公式43η预测的要小的多。
54.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55.混悬剂:由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56.压缩成型性:压缩性表示粉体在压力下体积减少的能力。
成形性表示物料紧密结合成一定形状的能力。
把粉体的压缩性和成形性简称压缩成型性。
57.加液研磨:指将药料加入乳钵中,加入少量挥发性液体轻力研磨使药物粉碎成细粉。
58.水飞法:在药物中加适量的水研磨至细,再加入较多量的水,搅拌,稍加静置,倾出上层液体,研细的悬浮微粒随上清夜被倾出,余下粗粒继续研磨,如此反复至完全研细,达到要求分散度为止。
59.沉降容积比:指沉降物的体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体积之比。
60.絮凝度: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
61.乳剂: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62.空气过滤效率: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是被捕集粉尘量与原空气含尘量的比值63.冷冻干燥:将含有大量水分的物质,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为蒸汽而进行干燥的方法。
64.注射剂:俗称针剂,指将药物制成的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组成,是不可替代的临床给药途径。
65.浓配法: 当原料质量较差,则常采用稀配法,即将全部辅料加入部分溶媒中配成水溶液,经加热或冷藏、过滤等处理后,根据含量测定结果稀释至所需浓度。
66.稀配法:凡原料质量好,药物浓度不高或配液量较大时,常用稀配法,即一次配成所需的浓度。
67.输液 :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以上)注射液。
68.散剂:指药物和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69.固体制剂:新药开发或患者使用中成为首选剂型,它包括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
70.干法粉碎:指将药料经适当的干燥处理,使药料的水分的含量降低至一定限度再行粉碎的方法,其中包括单独粉碎、混合粉碎和另加处理后粉碎等。
71.微晶结晶法:将药物过饱和溶液极速搅拌结晶形成粉末。
72.低共融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物时出现湿润或液化的现象。
73.片剂:指药物和药用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74.等量递加法:两种组分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组分同时置于混合容器中混匀,再加入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等倍量增加,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为止,混匀,过筛。
该法又称“配研法”。
75.胶囊剂 :指药物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囊壳中的固体制剂。
76.膜剂: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加工成的薄膜制剂。
77.软膏剂: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78.栓剂: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形外用制剂。
79.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80.气雾剂: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是一的抛射剂共同封装与具有特制的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81.缓释制剂: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82.控释制剂: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83.口服定位释药系统:指口服后能将药物选择性的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以速释或缓、控释释放药物的剂型。
84.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是指用适当方法,使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而是运送到回盲部后释放药物发挥局部和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定位在结肠释药的制剂。
85.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借助载体、配体和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86.脂质体:利用磷脂、胆固醇等材料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中制成的囊状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