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

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

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盾构区间下穿建(构)筑物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要求。

给企业员工的作业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二、应急策划2.1 工程概况本工程太平桥站出段线区间,设计里程范围为:0+073.468~0+660.300,区间总长约为586.832m。

出段线区间隧道从盾构井出发后,沿马家沟河东侧以正、反小曲率半径的曲线下穿太平大街和马家沟河后,至太平桥站,线路最小平曲线半径249.928m,纵断面为单坡,最大坡度30‰。

沿线主要沿马家沟河穿越,下穿马家沟河处最小覆土厚度仅4.49m。

15/ 1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出段线位于太平大街、东直路道路下,下穿马家沟河,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地面高程在118.66~121.96m之间,场地地貌单元属松花江漫滩,马家沟两侧为马家沟河漫滩。

场地交通较繁忙,场内及周边原有建筑均未拆除,无历史文物或古迹。

出段线区间隧道顶部覆土为4.49~9.64m。

区间隧道掘进主要在第粉质粘土、中砂层中穿越。

盾构区间隧道施工地层含水量丰富,粉质粘土层处于浅层潜水层、中砂层处于孔隙微承压水层。

1粉质粘土:黄褐色~灰褐色,软塑~流塑,中—高压缩性,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部分孔含粉细砂夹层。

层底埋深4.0-12.5m,平均层厚 4.28m;饱含地下水,但透水性较弱,属弱透水地层,给水性较差,可以作为相对隔水层3中砂:灰色,中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大量粗砂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11.5-25.0m,平均层厚4.69m;承压水实测承压含水层水头埋深在地面下5.30m,大连高程为115.04m 左右,承压水头高度4.90m。

2.2 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认真地组织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特制定本项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的应急措施,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操作人员的应急能力,减少突发性造成的损害和不良环境影响。

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见下图。

15/ 2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2.3 风险源分级15/ 3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2.4 突发事件及风险预防措施不仅给施工造成很从上述风险情况分析,如果不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大的影响,而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项目部加大科研力度,人力和物力投入,组织科研和技术人员研究防治⑴方案,项目部小组将隧道涌水列为攻关课题。

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中详细了解工程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并在施工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过程中密切注意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地下水出水的迹象,施。

加强测量监测工作,强化信息化施工,测量成果及时汇总给施工技术部⑶确定新的施以便施工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施工现状和相应区域地面变形情况,门,最以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工参数和注浆量等信息和指令,并传递给盾构推进面,后通过监测确定效果,从而反复循环、验证、完善、确保建筑物、管线的安全。

三、应急准备 3.1 应急组织机构评估负责事故抢险的总体指挥,由公司领导担任组长,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事故(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要求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并实施应急救援计划,全面掌握事故的处理、控制、进展、升级等信息,并如实向公司、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以及外界进行通报。

组织人员撤离及救护活负责建立应急步骤,项目领导担任应急小组副组长,并且在安全隐患彻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减少设施和财产损失,调查事故原因,动,底清除后恢复正常施工。

应急方应急指挥小组成员由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分别负责通信联络、案及措施的制定、抢险抢修、医疗救护及后勤保障。

15/ 4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3.2 应急资源应急资源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项目部根据潜在事故性质和后果分析,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救援机械和设备、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等。

主要应急物资⑴在洞内显注位置配备适当的救生器具,如安全绳、灭火器等;⑵内部电话、对讲机等联系工具保持畅通;⑶自备发电机和照明专线保持良好工作状态;⑷洞口和通道口预备沙袋等物,利于堵水和引导水流方向。

⑸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和物资储备表见下表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和物资储备表15/ 5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居民疏散及贵重物品保护措施3.3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对前方房屋内居民进行备案,以便在有疏散要求时能(1) 够迅速有效的安排转移。

人员疏散时有必要联系居民委员会、管辖区民警说明情况,安抚、动员(2) 居民配合施工需要。

对疏散居民的安置工作由疏散保障组负责,按照居民的合理要求提供住(3) 房和必要的生活品。

对疏散后屋内物品的保护工作由安质部负责,主要措施有对屋内物品的(4)15/ 6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清点登记、照相、存封、贵重物品转移至项目部库房等工作。

(5)消警后的回迁工作由后勤保障组与安质部负责,主要措施是屋内物品的清点,房屋整修后鉴定,与居民签订相关协议避免纠纷等工作。

3.4 培训和演练3.4.1运用各种工具、手段,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明确预防在施工生产中的的重要意义。

3.4.2积极采取外培和内培的办法,加强项目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急救、应急方法。

项目经理部安质部负责对相关人员在盾构穿越民房区前进行一次培训。

3.5 互相协议加强与当地医院和救援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事故发生时与其能够联系和合作。

四、应急响应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或驻地发生无法预料的需要紧急抢救处理的险情时,应迅速逐级上报,次序为现场、办公室、抢险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

由安全质量部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向小组及时传递,由小组长或副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有车辆、设备、人员、物资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

事故处理根据事故大小情况来确定,如果事故特别小,根据上级指示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直接进行处理。

如果事故较大或施工单位处理不了则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主管部门进行请示,请求启动建设单位的救援预案,建设单位的救援预案仍不能进行处理,则由建设单位的质量安全室向建委或政府部门请示启动上一级救援预案。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程序: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应急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救援。

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根据事故类型和现场情况,确定抢险救援方案,指挥实施救援。

抢险救援过程中,领导小组要根据现场情况,预测事故发展的趋势,15/ 7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及时做出处理对策,必要时报上级领导小组批准实施。

3、警戒疏导小组要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划定警戒线,设置警示标志、岗位,阻止无关人员进入。

按照现场指挥的命令进行现场广播、喊话,组织人员疏散,配合抢救人员。

维持现场秩序,保证交通路线畅通。

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配合,疏散人群,维持现场秩序。

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破坏现场或移动现场有物证意义的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并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示意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4、各抢险小组在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的指挥下,必须按照先抢救人员,再抢救设备财产等的原则实施救援方案,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实施。

在救援中,救助人员和抢救机械设备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配齐安全设施和防护工具,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抢救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5、物资保障小组与机电保障小组要协调调动设备、器材、物资等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位置,投入抢险救援。

并随时做好增援设备及物资的调集工作。

需要连续抢险救援时,做好现场救援人员的食品、饮水、生活用品供应。

6、通讯及医疗保障小组要根据现场人员伤情立即开展现场急救;根据情况与附近急救中心、救援医院联系,请求出动急救车辆并做好急救准备;调动车辆运送伤员到联系好的医院,负责运送及转院途中的伤员监护,确保伤员得到及时医治。

7、善后及后勤保障组要立即实施现场调查取证和相关事实材料的收集工作,防止证据遗失。

查清事故原因,对事故进行初步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进行口头汇报。

并于1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上报各分部主管单位安全部门。

做好事故伤亡者善后处理工作。

8、事故救援结束后,项目部应当组织力量进行现场清理,对抢险救援期间租用、借用的设施、物资、场地等进行清偿和恢复,及早恢复正常施工,减少损失。

15/ 8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应急事故发生处理流程图五、盾构施工工程及环境风险事件预防及应急措施5.1 隧道进水风险事件5.1.1 风险特点灾害性天气、上水管/污水管崩裂等突发事故引起的突然性质的隧道外部水涌入隧道;5.1.2 预防措施(1)加强对区间盾构隧道周边地质资料和环境资料的掌握,特别是上水管/污水管的分布、管径、压力、埋深及其相关地层条件;(2)临近河、湖边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3)对灾害性天气情况及时、持续了解及其发展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准备措施。

5.1.3 应急措施(1)根据历史最高水位纪录,设置必要的防水结构和采取相应的措施;(2)采用水泵进行抽水,保证隧道内进水不至于产生大的安全风险事故;(3)在隧道洞口附近设置沙袋和水泥袋止水措施,防止水从洞口进入隧道内15 / 9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部。

5.1.4 注意事项(1)及时掌握汛情通报;(2)救援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3)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次生灾害;(4)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2 盾构内进水风险事件5.2.1 风险特点(1)盾构内进水事故主要三种:①盾构姿态不好或者铰结密封本身存在缺陷引起的盾构铰结处漏水、漏砂和涌水、涌砂;②盾尾密封刷损坏引起的盾尾漏水、漏砂和涌水、涌砂;③管片错台和破裂引起盾构隧道内进水事故;(2)盾构内进水事故一般与盾构设备损坏和盾构操作不当有关,盾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控盾构操作、盾构姿态和设备工作状况;(3)盾构内进水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管片下沉、管片间开裂、盾构下沉、地表沉陷、建/构筑物倾斜、重要管线破裂等。

5.2.2 预防措施(1)加强对区间盾构隧道周边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环境资料的掌握;(2)盾构施工过程中经常对盾尾铰结和密封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修补损坏的铰结密封、盾构密封和更换损坏的盾尾密封刷;(3)盾构施工过程中调整好盾构姿态,防止盾构铰结处漏水、漏砂,一旦出现盾构铰接处漏水、漏砂现象,及时启动盾尾铰接紧急密封并进行相关处理;(4)严格控制盾构总推力,防止推力过大,顶裂管片引起进水事故;(5)严格控制盾构推进速度,确保推进速度与同步注浆相适应,在水+沙+压力共存的地层推进时,防止管片错台过大导致止水橡胶条密封失效,引起管片间漏水、漏砂;5.2.3 应急措施(1)组织技术人员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漏水/漏砂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趋势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15/ 10盾构下穿建筑物应急预案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取得资料、为现场事故分析提供相关资料;(2)根据现场事故情况,在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相关设计、施工和设备资料的基础上,由技术负责人召开简短的技术会议确定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打开盾尾铰结紧急密封、临时排水、封堵、注浆等);(3)施工人员根据应急措施对事故进行救援,并在施工过程中严密关注事故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根据现场情况对应急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4)救援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关应急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5)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控,尤其是加强对盾构所处地面重要管线和重要建/构筑物的监测,弄清相关产权单位的联系方式,当险情扩大时要马上与产权单位联系;5.2.4 注意事项(1)施工中加强对盾构设备的保养和维护;(2)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救援过程中次生工程和环境灾害的发生;(3)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次生灾害;(4)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3 建/构筑物变形过大5.3.1 风险特点(1)盾构近距离穿越或者下穿建/构筑物(如楼房、桥梁等),引起建/构筑物变形过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