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生关系的业缘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是古代对于教师的理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拥有了另一个身份,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把教师认为是自己的父母。
师生关系发生在教育情境中,既包含了接受教育的希望,又包含了进行教育的意图和指向;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中的双方,不仅以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产生相互的影响,而且有教师和学生的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所产生的教育作用、甚至比知识的作用更大、更重要。
我们平常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这种相互作用,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发生作用,而更是师生的精神整体发生作用,是情感、人格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生成“教育意义”,体现教育和教学的本质。
再次,师生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师生作为“人”的一种生活关系,即是说,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才能,并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也借助师生关系,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文化价值,感悟来自教师的尊重、关怀、理解和帮助的愉快体验,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也使自己的人生充盈高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这种教育功能,是一般社会人际关系所不具有的。
班里有一个女生小倩,是我的课代表,我们的关系一直非常地好。
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来找我聊天,聊学习,聊家人。
假日回家时,打电话就叫我姐姐。
可以说是我最贴心的人。
有一段时间,班里带手机的学生非常多,屡禁不止。
并且严重到上课时间也在玩手机。
我在班里明确地告诉所有的学生,如果谁再将手机带到我的课堂,将没收保存半年。
谁知,第二天,小倩就在课堂上发短信被我发现了。
我发现后,小倩就姐姐长,姐姐短地叫着。
我对她说,我们是好朋友,你一定会支持我的工作吧!小倩默默地把手机交给了我。
其他学生知道后,再也没有人再在我的课堂上玩手机了。
而小倩和我的关系也更好了。
每个老师都要关爱每个学生,而不是偏爱。
对这种学生更要严格要求。
严格与放任相比,前者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师生关系的交互性。
师生交往从其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代际交往,其关系也可表现为一种代际关系。
这种关系预示着师生之间有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师肩负着为社会教导下一代的社会责任,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也有经验,而学生要获得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接受教师的教育。
师生关系理性的表现应当是“人——人”关系,或如布贝尔所说“我——你”关系,而不是“成人——儿童”关系,也不是“我——它”关系。
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虽然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应该是平等,因为“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因此,师生关系也应当表现出平等性,民主性,增益性。
如果学生总是处在老师随心所欲提来提去的“泥人”地位和接受知识的“容器”一样,又如何谈得上素质教育?只有发扬民主交往,师生建立在平等地位上,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师生关系的生成性。
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
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种刻板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在按部就班的教学中,预设好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造成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不能形成一种民主、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精彩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要完美,少不了精彩的生成。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视为参与者,而不是观众、听众。
为此,师生应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成精彩的生成。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教育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感到满意的行为。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彩的生成不断涌现,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心灵的对话。
对于优差生要平等对待,不能歧视差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