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四讲 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健康
1
第一节:心理应激
应激(stress):机体 对紧张刺激的e
2
第一节: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
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 需求的来源即应激源

指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资源
指当个体觉察需求与满足要求的能力不 平衡时所表现出的身心紧张状态,其结果 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25
一、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是指心 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 障碍。
26

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60%;
国内医学心理学专家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 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病 人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 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科26.6%。
警 觉 反 应 期
抵 抗 反 应 期
衰 竭 期
34
35
各系统
心血管
生理反应
心脏收缩力量增强 心跳加快
可能的感受
心脏砰砰跳 心悸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唾液分泌减少 食道肌肉收缩 肠胃 胃液分泌增加 肠胃肌肉蠕动异常
手脚冰冷
头昏目旋 口干舌燥 吞咽困难 胃痛 肠胃绞痛、腹泻或便秘
肌肉
免疫 其他
肌肉骨骼肌收缩
应激的反应
3
心理应激过程模型

将心理应激看作是由应激源(生活事件)到应激反 应的多因素作用过程,即“应激过程模型”。
应激中介变量 应激反应
应激源
结局
生 活 事 件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健康 疾病
4
行为反应
社会支持 人格特征
生理反应
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 挤、迁居等)。 2.应激是一种应对。 3.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 的应 答反应)
指个体体验到在社会中被尊重、 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
14
2、应对方式

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 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 认知和行为措施。
15
与女朋友发生 意见分歧
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指通过 改变自己的行为或采取行动 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
主动沟通 获得和解 与女友分手

“白大衣综合征”现象:在医院里测量病 人的血压往往要比在家里测得的数值高。
30
实验:“作抉择的猴子”

让两只猴子各坐在自己的约束椅子上,每20秒钟给一 次电击。每个猴子都有一个压杆,其中一个若在接近 20秒钟时压一下,能使两只猴子避免电击。否则,两 只猴子便一起受到同样电击。因此,这只猴子总是惦 记压杠杆,以免被电击;而另一只猴子对是否压杠杆 与电击无关。 结果,两只猴子被电击的次数和强度虽然一致,但疲 于压杆的猴子患上胃溃疡;另一只猴子却安然无恙。
12
2、社会支持系统——缓冲作用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在应激研究领域,减轻 应激作用的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家 庭
朋友
工作 团队
组织 机构
提供信息及指导; 提供关怀及支持, 包括物质和情感方面 给杯子续水的人!
13
客观支持 社会支持 主观支持
指一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实际的 联系和支持程度。
肌肉平滑肌收缩 淋巴细胞减少 氧的消耗量增加 呼吸速度加快 汗腺分泌增加
肌肉紧绷,酸痛
容易生病 窒息感 呼吸急促、气喘 冒冷汗
36
压力与身体健康
压力状态下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作用在于促进
身体的能量应用,增加心血管活动,其结果使得心 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
37
严重的压力是猝死最潜在的危险因素
LCU
LCU
9

一年内LCU总分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 LCU
< 150,次年健康平安; 150-300,次年患病机率50%; >300,次年患病机率70%。
10


应激心理中介因素
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应激源(环境的
需求)的输入信息转化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 的加工过程,是应激过程的中间环节。
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指 调剂自己由外界伤害、 威胁引起的不良情绪的 努力
向别人倾诉
转移注意力
放松
16
应对方式的选择策略
当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 的方案时,建议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 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 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需要采取以情绪 为中心的应对
17
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
31

4、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
2. (1)
心身同治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2)
(3)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
32
二、应激对心身的影响机制
“应激系统:

三条中介途径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是一个整体
33
Hans.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a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中介因素是指介于生活事件和疾病间起调节作 用的因素。
11
1、认知评价

评价(evaluation or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遇到的 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 认知评价
利害关系评价
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 作出能力估计
生理反应
2004年4月8日晚,54岁的爱立信 中国总裁杨迈在健身房因心脏骤
停突然死亡
2004年4月19日的凌晨,60岁的麦 当劳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
波因心脏病突发猝死
38
在压力阶段,
血流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 长期的压力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导致对疾病的易感性,
包括:
癌症
39
压力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胃病、消化不良、便秘等。 溃疡、间歇痉挛以及类似 肠胃疾病都直接与因压力
27
1、神圣七病

溃疡病 溃疡性结肠炎


甲状腺机能亢进
局限性肠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28
2、典型的心身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 2、冠心病——A型人格 3、糖尿病 4、恶性肿瘤——C型人格
29
3、情绪与内科疾病的关系 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都容易发 生心身疾病。
1.解决问题
2.学习社会技能
3.寻求信息
18
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
1.认知重组
药物镇静
2.消除紧张
3.积极转移
体育锻炼
放松
4.自我暴露和宣泄
19
4、人格特征——核心因素

A、B、C型人格

坚韧人格
20
个性与应激的关系:
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 个性影响认知评价
个性影响应对方式
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21
三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 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 行为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应。
22
应激的心理反应 (一)情绪性应激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 怒、敌意、无助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物质滥用
(二)行为性应激反应
(三)认知性应激反应
警觉性提高,注意力集中
认知功能、自我价值降低
23
第二节:心理应激与心身健康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 活动的必要条件。
24
第二节:心理应激与心身健康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 体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2、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 3 、心理应激同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 4、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
5

应激源(刺激因素)
应激源
躯体应激源
心理应激源
社会应激源
心理冲突
心理挫折
6
生理性应激源
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 物。
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生物刺激
冷、热、辐射
酸腐蚀等 病毒、细菌
7
生活事件: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应激源
身心 健康 工作 职业 家庭 支出
生活 保障
时间 分配 生活 环境
8
荷尔蒙皮质醇引起的酸度
的提高有关。
40
压力引起神经紧张和肌张力增强,肌肉疼痛、僵硬。
头疼也是与压力有关的症状。
41
压力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
生物节律被打乱,失眠、多梦、 早醒……
42
三、心理应激的调适
应激源
应激中介变量
应激反应
结局
生 活 事 件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健康 疾病
43
行为反应
社会支持 人格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