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应激与疾病

心理应激与疾病


26
2019/9/8
在愤怒与恐惧情绪状态下,整个交感神经系统 被动员起来,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称为交感—去甲肾上腺素效应,因为绝大多数 交感神经末梢的神经介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许多学者研究引起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场合,有
充足的证据说明此时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伴随疼痛的情绪反应中,可引起心跳缓慢。
28
2019/9/8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互相制约与互相对抗不是绝对的。 例如强烈恐惧,既引起交感兴奋,表现为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副交感兴奋,出现大小便 的排空活动而不能自控,大汗淋漓。例如许多人在考 试前总要去上厕所就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有神经末梢到达脾脏、胸腺、骨髓 等淋巴细胞制造与储存中心,交感神经兴奋对免疫功 能产生抑制。
反应也可持续,后果更严重。当没有机会恢复自
己的情绪平衡或持续对抗应激源时,就会时时感
到紧张和焦虑。强度增加,也可出现疲劳,抑郁
及无助。
17
2019/9/8
一般来说,形成心理应激状态的原因,一是不希望发 生的生活事件发生了,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的“非典” 灾害。
二是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没有出现。由然而生“落花 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
12
2019/9/8
第一阶段:警戒期
当个体察觉威胁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以及下 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也激活儿茶酚胺。 引起的搏斗或逃跑反应,可出现休克时相与抗休 克时相。严重者,可致急性骤死。
13
2019/9/8
第二阶段:抵抗期
警戒期的反应消失,机体处在应激源作长期抗衡 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 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 的适应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具有心身基础, 用于应付各类应激。在此期,肾上腺、胸腺、肝、 肾等都释放有关生物活性物质,以升高血压、抵 抗炎症、增强肌肉紧张、升高血糖,并促进各种 对抗应激源的躯体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释放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 素等生化物质。
2
2019/9/8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
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 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 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 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 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 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一大类:心理应激反应。
16
2019/9/8
举例
“非典”应激源引起的躯体反应总伴有情绪变化。
当遇到疑似或“非典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警戒反应,而
且也会有某种强烈的情绪感受——极度恐惧、害
怕、焦虑、愤怒。大多数情况下,当应激源撤除
后反应就消失,若应激源长期存在或不断发生则
6
2019/9/8
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 康的影响程度。
196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多方面研究, 找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 化单位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如配偶死亡为 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 家庭成员患病44等。
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
10
2019/9/8
医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性应激 反应可以分为三类:
[1] 躯体性应激反应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3] 行为性应激反应
11
2019/9/8
[1]躯体性应激反应 塞里与一般适应综合征
当个体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时,出现躯体性应激反 应,如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出汗,稍后还有全身 发抖,特别是手臂与腿部肌肉,这也称为“搏斗或 逃跑”综合征。一旦危险过去,搏斗或逃跑反应就 消失。但如果心理应激源持续作用下,可出现长期 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 阶段:
心理应激与疾病
一、什么是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 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 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 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 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 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 急性精神创伤。
20
2019/9/8
(5)坐立不安,手发抖,小动作多、口吃、不 愿与人接触。
(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惊肉跳,口干, 尿频;
(7)头昏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 (8)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或停止,
停止泌乳;
(9)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
21
2019/9/8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应激状态比界是,高中生参加高 考,运动员决赛准备状态与竞争过程,严重交通事故 发生片刻等。
25
2019/9/8
一方面应激使大脑中枢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活动增强,迅速释放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继而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一般认为肾 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变免疫功能,通常有抑制免 疫功能的作用。在心理应激过程中肾上腺髓质 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它们对免 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血胆固醇、游离 脂肪酸和尿酸含量均有升高,它们都不同程度 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14
2019/9/8
第三阶段:耗竭期
在此期间,用来对抗应激的生 理、心理能量已被耗竭,机体 需要得到休息与能量补充。
15
2019/9/8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面临重大紧张性生活事件时,个体不仅出现生 理性应激状态,而且更多地会出现心理应激状 态。人们在应激时对愤怒、焦虑、挫折的体验 多于对心跳、血压的感知。也就是说人们总是 喜欢用思维或情感来描述自己的应激体验。这 些情绪与认知的改变应构成了应激反应中的又
18
2019/9/8
心理应激状态下,个体有思维的单一化,出现刻板性 行为与强迫性思维,轻率作出决定与处理问题,而不 能冷静分析与多头思考,情绪反应强烈,出现嚎啕痛 哭,悲哀绝望,或怒不可遏,气势汹汹,或焦虑不安, 慌张恐惧,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19
2019/9/8
心理应激状态下还有如下一些心理方面的表现:
27
2019/9/8
在急性恐惧状态下,血压与心跳可突然下降, 晕厥为恐惧症的常见伴发症状,晕厥时自主神 经系统仍为双向反应。即开始有短暂的交感兴 奋,继而副交感兴奋占绝对优势,血压脉搏下 降,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
原有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的病人,情绪刺激可 导致晕厥,心律不齐,心跳停搏与猝死。严重 残疾和行动受阻的病人,在应激状态下,战斗 与逃跑反应完全受到抑制,容易出现无望与无 助感,运动抑制,表现为副交感反应优势现象。
5
2019/9/8
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
《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 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 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 《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 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 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 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张伤肾的说法, 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 引发多种疾病。
9
2019/9/8
人类在焦虑、惊恐、期待与受挫状态下有类似的 行为表现,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一些人没有 被非典打倒,却被恐惧和焦虑困扰;听见别人咳 嗽,打喷嚏就心惊肉跳,惟恐避之不及;盲目地 乱服中药,抢购食品;听风就是雨,听信和传播 小道消息;不敢进商店购物,不敢乘坐公共汽车 和地铁;不敢接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讳疾忌 医,有病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等等心理应激反应表 现,这也是“非典”大环境下的典型心理行为表 现。
当然,应激反应的强度不仅与外界应激源的强度相关, 而且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往生活经验与当时机 能状态有关。
22
2019/9/8
小结: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32
2019/9/8
维持大脑的觉醒度与兴奋性,需要有不断传入 的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刺激。缺少外界新异刺激, 缺乏学习、劳动和社会活动,闭得无聊,精神 不振,也使人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
轻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机体处于轻度应激状态, 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活跃,精力充沛,思维 灵活而集中,心理活动效率高,行为敏捷,操 作速度,准确性和耐力均有提高,情绪活跃愉 快。
(1)通常有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 感,普通声响也引起惊跳反应;
(2)注意办分散而难于集中,工作中差错增加, 容易发生工伤与交通事故;
(3)思维单一化、刻板化,轻率决定问题,或 思维杂乱,茫然无头绪;
(4)易激惹,易哭泣,任性,易与人争吵,焦 虑,神色慌张,无名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 或欣喜若狂。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 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 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3
2019/9/8
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 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 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在应激条件下,有大脑皮质,特别是前额区 “认知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及下丘脑的 积极参与。
各种心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 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 而后继续传递到涉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植物神经 和内分泌的下丘脑以及涉及心理活动的“认知 脑”区和“情绪脑”区。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 心身中介机制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 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