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教育让学生乐学善学
——美术教育高效课堂论
苏健
素质教育日益强化的今天,高效课堂的打造成为广大教育人的共识。
何为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能够有相当高的达成目标的课堂。
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
美术课堂的教学比较其它学科而言,既有教学环节的共通性,又有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在课堂教学上,美术课也有讲解、实践、反馈等环节组成,但美术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含有更多人文成分。
因此,我认为美术高效课堂既要重视学生外在技能的学习,又要关注内在情感的体验。
尊重美术的学科特点,并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打造美术高效课堂。
以下,是我对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验。
一、找准教学的重难点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一节课而言,最关健的细节在于知识点的突破,也就是重难点的把握。
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无非三点:技法训练、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窃以为这三点虽为教学总纲,但在知识点、重难点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则三点皆为空谈。
二、不讳言模仿
培养创造力是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是这个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推动力。
然而创造是以“模仿”为基础的,从钻木取火到遨游宇宙,人类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进步,在模仿中创造。
离开了“模仿”这一深厚的土层,“创造”就成了无本之木。
模仿是个体自觉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
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尤其是儿童在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那么美术教学中的模仿该怎样进行呢?我认为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模仿。
记得有一次学生学习描绘家乡的新面貌。
学生们很聪明,都知识这幅作品是要以家乡的建筑物为画面立体,但交上来的作品却差强人意,且学生们也因为作品的效果不好,作画的兴趣不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展示屏上出示了一幅作品,并提问:这幅画你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我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应该先画立交桥。
在学生疑惑的眼神中,我在黑板进行了示
范,并告诉学生立交桥贯穿画面始终,各种建筑物虽然夺人眼球,却依附在立交桥两侧。
就好像一把珍珠,必须有了中间的主线才能成为夺目的项链。
而有了中间的主线,选择其他材料来串起项链,更让人耳目一新。
所以,立交桥两侧的建筑我们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设计来画。
讲完这些,我又在原有的结构框架内,示范了好几种不同形式画法,并着重告诉学生,绘画要从整体结构开始画起。
在我讲解示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带着微微的笑意轻轻点头,眼睛里闪烁的那种光彩应该就是“若有所悟”吧。
学生的作业效果大有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对学习方法的初步体验。
不讳言模仿,模仿知识的关键点,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是大有裨益的。
三、了解美术语言,初涉情感体验
美术学科的总目标不在于培养几个画家或学习某种技法,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以美术为途径陶汰情操,净化心灵。
美术属于艺术类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
但综合看来,凡艺术类,不论音乐、美术,还是文学作品,都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
如果这一类作品打动了观者,必定是在与受者的碰撞中引起了思想间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
要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就必须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语言。
美术语言即美术所特有的专业术语,小到结构、线条、色彩、笔触,大到风格、流派,这些对我们了解一幅作品的思想底蕴、文化内涵是很有帮助的。
让小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美术语言是有好处的。
虽然接触伊始,他们会觉得生疏、抽象,但时间久了,也能慢慢接受。
就好像初生的婴儿,长期与语言接触,也就学会了说话,反之则失去了语言的功能。
学生一旦慢慢熟悉,接受了某些美术语言,评价起作品来也煞有介事,“画面的主体部分画得很大”,“这幅画上有很多温暖的颜色,让人觉得快乐”。
这些话虽然稚气,却反映了心与心的碰撞、融合,为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丰富的营养。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教师对教材、对课堂、对学生的高度关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展示学生的聪明智慧,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