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X〕24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X政〔X〕46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X政综〔X〕149号)的精神,切实做好我区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X年年底前,基本完成0.64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见附件);X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功能区的复核、建档立卡和上图入库等工作;X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水稻生产功能区。

二、科学划定区域
(一)明确划定标准。

水稻生产功能区应具备以下条件: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生态环境良好,未列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耕地休耕试点等范围;具有水稻种植传统,近3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优先选择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划入水稻生产功能区。

(二)推动精准落地。

各镇(街)要根据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乡建设、养殖水域滩涂等相关规划,按照统一标准和所承担的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明确功能区具体地块并统一编号,标明“四至”及拐点坐标、面积以及灌排工程条件、作物类型、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等相关信息,并落实到图斑地块。

依托国土资源部门的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形成完整、健全的档案材料。

(三)上报验收成果。

区农业部门要会同国土、发改等部门,组织开展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成果的核查验收工作,在公告公示无异议后,于X年5月底前,将有关情况上报市级农业、国土、发改等部门。

三、强化监督管护
(四)依法严格保护。

严格水稻生产功能区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各地要确保其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后,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不得随意改变水稻生产功能区边界特别是城市周边水稻生产功能区。

符合法定条件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并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永久基本农田。

占用的永久基本农田属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补划的永久基本农田同时纳入粮食生产功能区。

(五)落实管护责任。

各镇(街)要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将水稻生产功能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管护责任落实到村及经营主体,督促和指导经营主体加强设施管护。

创新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等参与建设、管理和运营。

(六)加强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

区、镇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监测监管体系,定期对水稻生产功能区范围内农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等进行动态监测,深入分析相关情况,实行精细化管理。

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更新功能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落实责任主体,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水稻生产功能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七)强化监督考核。

区农林局将会同发改局、国土分局等部门,结合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各镇、街的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和管护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扶持政策相挂钩,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各相关镇(街)和经营主体要承担起水稻生产功能区的管护工作。

四、加强能力建设
(八)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各镇要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