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故乡》课件

鲁迅《故乡》课件


辛 苦 展 转 地 生 活
水生宏儿
作者对水生和宏儿 什么看法?寄托作 者什么样的理想?
水生宏儿再相会
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 希望就不能成其为“希望”; “希望”渺茫,但只要为了 “希望”而不懈的追求,希 望就能变为现实。
总结:
1 学习了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 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理解了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 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具体写了哪些事? 2、课文中主要塑造了哪几个人物? 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对人物的看法如何? 3、“我”回故乡的心情如何?有什 么变化?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的多了。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 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洒 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 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 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 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认识了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 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
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 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 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 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 小说主题具体表现在: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闰土的变化)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闰土、杨二嫂) 3、“渴望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和闰 土、杨二嫂精神上的隔膜,表现“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 的尊卑秩序,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初中教材鲁迅作品选编情况
体裁 作品集 • 小说 《呐喊》 《彷徨》 散文 《朝花 夕拾》 《野草》 杂文 教材选篇 《孔乙己》 《故乡》 《社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风筝》 《雪》 写作时间 1919年 1921年1月 1922年 1926年9月 1926年10月 1926年3月 1925年1月 1925年1月 1934年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且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亭杂文》
背景资料:
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 赴京供职之后,曾与1919年返回故乡 绍兴,准备将家迁至北京。回乡后他 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惨,看 到了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 (闰土的原型)的悲苦境况,内心感 到十分悲愤,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 家的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人物关系研究
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反 映 了 农 村 经 济 衰 败 的 普 遍 性 和 严 重 性
闰土:淳朴善 良的贫苦农民
杨二嫂:放纵刻薄自私 的城镇小市民
故乡景物的变化
现实:萧索的荒村
记忆:神异的图画
深蓝的天空中 挂着一轮金黄的圆 月,下面是海边的 沙地,都种着一望 无际的碧绿的西 瓜。……
萧索的荒村 苍老麻木守旧 木偶人 厚障壁 放纵刻薄自私 圆规
美丽的神异 图画 勇敢机智天 真的小英雄
萧索的荒村
苍老麻木守 旧的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障壁
端庄文静的 豆腐西施
放纵刻薄自 私的圆规
“我”的命运研 究
好 奇 的 少 爷
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形象。
三 豆 十 腐 年 西 前 施 ” 是 啥 样 ?

——
如今的杨二嫂是什么样子?
相见,意外地相见
这篇 小说中作者主要 想表现什么?
鲁迅认为塑造人物有两种典型化的方 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 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 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 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 运用这种方法在于“使读者摸不着在写 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 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自己,又像是写 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中年闰土 是无聊的客套和 生活中的痛苦 吞吞吐吐 迟 钝
闰 土 命 运 研 究
变化原因
兵多 、子 匪、 、饥 官荒 、、 绅苛 税
健康可爱、活泼多知、朴素热情 勇敢机敏、见多识广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杨 二 嫂 命 运 研 究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 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 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 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
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二嫂的变化
杨 二 嫂 命 运 研 究
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的圆规
杨二嫂命运研究
爱美、寡言的豆腐西施 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的圆规 变 化 原 因
生活的压力,农村的衰败
人物关系研究
变化原因:
封 建 等 级 观 念
情同手足
厚障壁
我和闰土的关系变化
——于右任《望大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
猹 吓 捏 弶 髀 寒噤 毡帽 影像 瓦楞 熟识 胯下 祭祀 秕谷 鹁鸪 刺猬 颧骨 嗤笑 瑟索 恣睢 阴晦 凄苦 潮汛 凸起
伶仃 愕然 鄙夷 惶恐 惘然 磕头
间隙 隐瞒 隔膜 潺潺 展转 心绪
无端 苏生 伶俐 感化 作揖 景况
栅栏 茫远 獾猪 畜生 无端 应酬
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
闰土命运研究 杨二嫂命运研究
“我”的命运研究
故乡的命运研究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闰 土 命 运 研 究 肖 像
紫色的圆脸 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颈套银项圈 ↓ 健康、朝气蓬勃
灰黄,很深的皱纹 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粗笨、开裂 松树皮般 颈上没有银项圈 ↓ 苍老贫困
闰 土 命 运 研 究
语言
少年闰土 都是乡间趣事 滔滔不绝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
课后练习答案:
1、小说 《社戏》 《呐喊》 鲁迅 文学家 思想家 2、“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虚构的 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 统治阶级反动腐朽,当时 社会十分黑暗,阶级压迫、剥削十分严重 3、对当时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 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4、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5、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 写 行为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课后练习:
1、《故乡》的体裁是 ,选自小说集《 》。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作者 ,是我国现代 著名的 家、 家和革命家。 2、《故乡》一文的线索是 ,作品中 的“我”是 的形象;曾经是 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生活的这样麻 木、悲惨的表面上的原因是 ,其 深层次的原因是 。 3、《故乡》中闰土的种种不幸,是为了引起人们对 的深层思索,激发人们 的强烈愿望。 4、小说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 的叙 述和 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5、小说中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有: 6、关于故乡的诗词歌赋列举几例。
从蓬隙向 外一望,苍黄 的天底下,远 近横着几个萧 索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变化原因:农村经济的萧条 社会的黑暗 现实的故乡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 故乡的命运研究 的缩影
一 切 都 改 变 了
美丽的神异图画 勇敢机智天真 小英雄 情同手足 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杂文集 共16本,650多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等。鲁迅的小说真实,擅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 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用喜剧的 笔调写悲剧,塑造了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语言纯净、 简洁、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他善于根据作品内容, 调整语言色调。有的作品用冷峻的笔调,用的作品用诙 谐风趣的笔调,也用的作品集揶揄讽刺于一体。
乡 愁 —— 席 慕 容
再见
相关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又叫人物描写方法,包括外貌 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等。此外,细节描写,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含环境 描写)等也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对比手法: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 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 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 相成的艺术效果。其艺术功用主要有:表达爱憎、烘托 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阐明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