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防灾避险功能调查与思考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强烈震感。
地震发生时,在重庆市不少地区,一些市民产生恐慌心理,陆续来到花卉园避震,深夜高峰期人员达到5万余人,当天打开大门让群众疏散避难的还有鹅岭公园、南山植物园、动物园、石门公园等。
在上海延中绿地、陆家嘴绿地和其他震感强烈的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内都站满了从周围办公楼疏散下来的人群。
在突发灾难出现时,城市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发挥了平常不为人知的重要作用,那就是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对天津这样一个拥有千万常住人口的大都市,防灾避险工作必须做到“杞人忧天”,必须尽可能合理的建设紧急避难和集散场所。
本文调查了天津桥园防灾避险设施和功能,并对周边居民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园城市开敞空间防灾避险功能紧急集散场所1.调查前期1.1调查的起因和目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害。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使得数万人丧生,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人类穷其智慧,极尽奢华之能事,用现代高科技一手创造的高楼大厦,瞬间成了葬身的坟墓,灾难的源泉。
在那一刻,往日温馨坚固的家园,在大自然的强大而残酷的力量下,显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钢筋混凝土如斯坚不可摧的家园不但没有发挥保护人类的作用,相反,它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灾难的程度。
无数血肉之躯葬身其中,尽管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武警官兵展开救援,但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废墟加大了救援的难度。
而大多数幸存者面临的难题是缺乏安全集散的场所。
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在危难之时为很多居民提供了庇护。
在突发灾难出现时,城市绿地、公园等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防灾避险功能,发挥了平常不为人知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天津近几年新建的为数不多的几座大型公园之一--桥园的防灾避险设施、能力进行了调查。
1.2调查时间和地点调查时间:2008年5月17日、18日、24日、25日;地点:天津桥园公园。
1.3调查对象或范围调查对象:公园建设人员、管理人员和游人;调查范围:公园及其周边辐射地带。
1.4调查方法随机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2.1基本情况调查桥园公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南至盘山道,北临卫国道,冬至天山路,西至昆仑路。
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周边居民约30万人。
2.2防灾避险设施和功能调查公园内有开敞的可供紧急集散场所,其中主广场7000平方米,园内道路宽度分别为4米、2.5米和1.5米,园路总长约30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
作为紧急集散场所,公园内可容纳6-8万人。
同时,园内有1.2万平方米的水域,平均蓄水深度在1米左右,蓄水量约1.2万立方米,可作为紧急饮用水和消防用水。
公园外围高大建筑红线控制在15米-30以外。
2.3周边居民和公园游人对防灾避险的认知情况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66份,收回104,其中有效问卷91份。
统计显示,了解城市公园绿地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仅占 5.49%,有一定了解的占13.19%,完全不了解的占81.32%。
典型调查问卷内容如下:王先生,60岁,家住河东区万新村。
对于“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概念,王先生表示比较清楚。
去年曾经参加过区公安和地震部门组织的防灾避险演习活动。
在活动中,按照演习安排,王先生分别参加了疏散安置和救援展示等项活动,整个演习进行了多半天时间。
王先生表示,通过此次演习,自己对遭遇事故时如何应对,就知道得比较清楚了,知道该往什么地方跑,如何面对各种突发的紧急情况。
王先生认为,公安部门组织的这种活动很好,应该经常举行,让大家都得到参与和学习掌握紧急避险逃生技巧的机会,知道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正确对待的方式。
李女士,45岁,家住河东区万新村。
对公园作为紧急避难地这个概念表示“不知道,从没听说过”。
张先生,28岁,在一家比较着名的跨国企业里工作。
他表示,员工们每年都会接受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比如旅行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急救等等。
张先生觉得,我们整个社会在安全教育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大家基本上没有这种安全意识。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仅仅建成它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大家如何利用才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急避难的作用。
2.4分析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城市公共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并不十分清楚,社会公众利用绿地公园进行应急避难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对于公园建设和管理部门来讲,设立明显的应急避难标志,发放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周边居民参加应急避难和紧急疏散演习等十分必要。
3.思考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面对各种灾害袭击,其脆弱性也不断显现。
因此,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善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尤显重要。
相对于城市高楼、桥梁等“硬件”环境而言,空间相对开阔的城市绿地、公园是具有避难防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居民可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就近的空旷地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
由于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筑稀少、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地。
同时,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绿地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能有效减轻爆炸、燃烧产生的破坏、冲击,从而成为灾民紧急避难场所。
在一些灾难如战争中,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提供掩体、隐藏目标等作用。
近些年来,充分发挥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已得到政府高度重视。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如天津、西安、泉州、上海、重庆、南京等,都对防灾公园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相继进行着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随着城市人口日渐稠密、建筑更加密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方面,绿地公园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在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等方面,绿地公园也是无可替代的。
实际上,城市利用绿地公园避难防灾的历史相当久远。
据了解,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出于防灾减灾需要,欧洲许多建于地震频发区的城市,都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1871年,美国发生了导致10万人无家可归的芝加哥火灾。
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也开始考虑建设城市公园系统,以空间开阔的绿地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以此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从立法、制度等方面利用绿地、公园防灾减灾,做得最好的可能是日本。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问题,1919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86年,日本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
不难看出,用系统性的开放空间布局来防止灾情蔓延,利于人群疏散、方便抢险救灾,提高城市抵抗突发灾难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是对城市绿地、公园功能的极大丰富与完善。
4.建议此次汶川地震也提醒我们,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时,不仅要关注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也要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的避难防灾这一重要功能;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考虑,制订避难防灾绿地公园系统规划,并将城市绿地公园系统纳入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此外,充分发挥迅速疏散、有效应急的作用,绿地公园还必须起码做到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功能齐全等等。
片面追求较高的各类公共绿地指标的做法,实不可取。
建议:(1)进一步健全城市避难绿地系统目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是按照服务半径原理来布局的,尽管“点、线、面”齐全,但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和目的紧扣《城市绿化条例》,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没有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这一重要功能。
日本早在1986年就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利用城市绿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后,北京市还将陆续建成1000个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场所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这样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考虑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则很难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城市安全的保障体系。
(2)适当提高各类绿地规划建设指标一个城市只有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才能为避难救灾提供基本条件,尤其区级以上的公共绿地面积最好2Km2以上,市级公园面积依城市规模可定在10—30 Km2上。
其它各类绿地比如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也是必不可少的。
绝大多数突发灾害发生时间、地点无法准确预测,人们滞留地方很分散,因此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绿地都有可能发挥作用。
按照日本的经验,面积在10Km2以上的公共绿地作为“广域避难地”,可以作为灾害发生后居民的集散场所。
而面积在1Km2以上或不足1Km2的绿地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或避难“中转站”。
按照可容纳避难人数设计避难绿地,国外临时性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避难面积一般是1—2m2/人以上,中长期避难场所是3m2/人以上,日本的防灾公园则是7m2/人。
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应急避难的城市绿地面积不小于2m2/人。
(3)合理规划绿地布局公共绿地中的市、区级及居住小区内专用绿地等各类绿地的合理布局,是充分发挥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尽管各类公共绿地指标很高,但分布不均。
有些城区甚至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公园,不能有效发挥其避难自救的功能,其原因是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绿地避难功能考虑久缺。
建议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如小区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校园等的服务半径在300-500m;临时性避难场所如区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500-1000m;可作为长期避难场所的市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在2 Km以内。
绿地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突发灾害发生时居民可迅速疏散到绿地。
(4)加强绿地内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确定为防灾避难场所的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避难、救灾活动的中心。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如消防及生活用水设施、临时发电设备、卫生设施、广播设施、照明设施、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