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城市规划

大连城市规划

城市建筑景观——结课论文(1)题目:“人性化’’场所-解析大连城市道路景观专业:建筑学硕士学号:1121051038姓名:孟宪伟摘要:从大连市特定的文脉结构切入,从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交通、用地规划协调发展;凸显自然景观、体现文化传承;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共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大连城市道路景观的“人性化”。

最后指出,城市道路景观不应仅限于纯物质景观的秩序美,而是要形成能包容城市流动人群相关活动的、符合人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人性化”场所。

关键词:“人性化”场所城市道路景观大连城市道路景观,从城市建筑学的理论范畴来讲,是指城市道路空间中被人们感知的道路本体、沿街建筑、街道家具、绿化、标识、广告等视觉形态物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类的行动、感知能力往往通过某些方式影响或作用于物质化的客体景观,与人类关联的城市道路景观所包含的意义远不止于客体的外在表象,还与地域、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因素存在着内在联系,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记录。

因此,广义的城市道路景观概念不但包含狭义的“景”,还包含人的感知结果“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社会生活,涵盖了城市道路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以及它们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

”坐落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城市——大连,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开放色彩的城市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在“城市经营”的理念下,大连的“城市文化”作为资本参与运作,近年来,大连市进行了城市道路景观环境的综合整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景观建设以“人性化”为目的,整合各景观要素,赋予景观场所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表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媒介,使人们能从体验的综合景观中识别并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获得归属感。

1特定的文脉结构吴良镛院士指出,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城市环境而言,文脉结构不仅是指历时性的纵向承传关系,也指共时性的横向环境联系。

城市文脉结构包括基地、周围环境、古迹维护、生态景观等多重元素。

”简言之,文脉是指能对景观施加影响的任何外部条件。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道路景观的形成受城市特定的文脉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

大连的城市处于丘陵地带,仅市区内的丘陵地约占1/2,海拔多在200~500m之间,相对高度在50~200m之间,按我国地形分类,属“低丘陵”地带,自然起伏的地形是塑造大连城市道路景观特色的最有利因素。

大连的青山碧海也为城市道路景观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城市固有的自然文脉在城市道路景观的塑造上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限定。

这种限定永远存在.如果合理利用,限定会使存在变成永远,赋予城市道路景观一个极为特殊的识别性。

大连是座有近百年历史的城市,经历了4个不同时期:1898年~1905年帝俄租界时期;近代城市1905年~1945年日帝侵占时期;1945年~1954年中苏共管时期;1954年以后新中国时期。

沙俄统治时期,沙俄工程师克拉尔和萨哈罗主持的大连市城市规划在风格上搬用了欧洲的“广场和放射形道路”的规划思想,奠定了大连城市道路景观欧式的规划格局和建筑风格。

百年来,大连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始终是对原有景观格局的继承与创新,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渐变,呈现出一种“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的特点。

萨哈罗主持的大连市城市规划在风格上搬用了欧洲的“广场和放射形道路”的规划思想,奠定了大连城市道路景观欧式的规划格局和建筑风格。

百年来,大连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始终是对原有景观格局的继承与创新,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渐变,呈现出一种“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的特点。

2大连城市道路景观的“人性化”2.1与城市交通、用地规划协调发展城市道路景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大连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从城市这个整体出发,通过协调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交通、用地规划的关系,把城市道路景观作为城市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分析,重新建构城市道路景观结构。

大连在改造了中山路、高尔基路、黄河路、迎宾路,打通了胜利路、滨海路这6条道路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市道路网结构,极大地缓解了大连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为有序的城市道路景观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大连市针对丘陵地形骑自行车不方便的特殊状况,在城区道路建设中不设自行车路和自行车存放地,鼓励与大力支持公共交通,同时引入外资及民营资本注入公共交通,提升了公共交通的营运水平,城市的公共交通发达,自行车、摩托车已经在城市道路上消失,行人通过地下通道横穿马路,人车分流。

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舒适而快捷,成为多数人首选的交通工具,大大减少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和废气、噪声的污染。

特别是有轨电车的使用,不仅在环境保护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具有怀旧情感的外观,也体现了大连特有的文化氛围(图1)。

此外,市政府通过土地功能的置换,组织了市中心的几处处于重要地段又有碍观瞻的市内工厂的搬迁,重新开辟了几块绿地,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改造,大片的绿地在路边拓展,市民视线所及,几乎随处可见生机盎然的草坪和点缀其间的花卉灌木。

譬如,大连市渤海啤酒厂污染严重,搬迁后腾出了3万平方米的土地,规划只允许其在1.5万平方米的用地上搞建筑,其余用于建设绿地,搬迁后建设的绿地就是现在的希望广场,为城市图 1 具有怀旧情怀的电车道路景观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与中山路垂直相交的青泥洼步行街的发展引导城市商业商务活动向道路用地的纵深方向发展,将中山路两侧的商业活动吸引的交通流部分转移到城市支路,从而分散了中山路上大量的交通流,缓解了沿街大量商业建筑吸引的人流对中山路景观的影响,还可以提高人们从事商业活动时的舒适度。

2.2凸显自然景观、体现文化传承“顺应地势,显山露水”是大连城市道路景观的特点。

城市道路景观顺应自然起伏的地形,造成了统一的韵律感和强烈的变化感。

为了保持城市的总体风貌,大连城市规划制定了建筑高度的空间分布策略,严格控制城市的天际线,保持丘陵城市的城市面貌,追求步移景异,还确定了60m等高线以上不准建任何建筑物;为了保持城市道路背景——山体的视线通达,规划还要求沿生活道路两侧不能建设高度过高的建筑,建筑由道路轴线向两侧升起,然后向自然山体由低到高的过渡;此外,规划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大海的自然风光引入城市道路景观,譬如,大连星海公园,面临广阔大海,背靠车水马龙的中山路,而星海公园l临路的围墙及一些用处不多的仓房隔绝了人们的视线,使与大海近在咫尺的大连人看不到大海。

改造后的星海公园以通透栏杆替代原有的封闭围墙及临街建筑,在海滩与中山路之间种植成片草皮,使“绿色”透栏而出,绿地流泻进了喧嚣的中山路,人与大海接近了,人们无论乘坐公共汽车还是走在中山路上,都能欣赏到广袤无垠的大海。

那些大量垂直海岸的道路也使海湾的自然风景得以清晰的呈现,赋予城市道路景观一定的识别性。

历史表明大连的城市道路景观有着欧式的规划格局和建筑风格,大连目前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在继续延续欧式作法、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的同时,也没有单纯地模仿欧洲,城市道路景观具有大连自己的地域特点及历史文化氛围。

譬如,大连的城市道路景观继承并发展了百年来的“广场+放射型道路”格局,作为联系城市线性道路的节点,大连众多的新旧广场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广泛的参与性和强烈的可识别性,不仅给市民提供了活动、休闲、相聚的场所,增添了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也使城市道路景观更有个性,更有魅力。

这种尊重历史、尊重现状的“渐进式”的有机生长使护理性和修复性的道路景观建设能够保持一定的历史记忆,从而适应于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和接受过程,使人们对道路景观环境的感觉始终是熟悉的和亲切的。

2.3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共生”城市道路景观中,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整体。

大连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以人们在城市道路空间中行为心理为依据,处处体现“人性化”的理念。

(1)亲切宜人的景观体验人由于生理知觉的原因,往往更容易对小尺度的事物和空间产生亲切感。

大连市尺度较大的广场,如人民广场、星海湾广场,往往又通过各种设施、小品、绿化、水体、雕塑的运用以及地面的升降,铺装的变化等来实现来创造出一些领域感较强的小尺度空间。

为了使城市道路空间不拥挤又有亲密感,从而保持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感觉波及和信息交流,大连城市道路与两侧建筑的宽高比(D/H)值取2.0,并通过街道家具的设置进一步划分空间,从而增强城市道路空间宜人的尺度感、亲切感和生气感。

城市道路中的噪声最易引起人们的反感情绪,大连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噪声屏蔽的作用,采用主要路段限制重型车辆穿行,发动机采取消音装置,市内不允许鸣笛、大量种植大树吸收噪声等等措施来限制交通噪声,同时又在道路、广场绿地和人们聚集的场所设置背景音乐,使人们在城市道路景观中避开了噪声的烦扰,随时可以感受到柔和的音乐声。

(2)收放自如的空间序列大连城市道路景观运用轴线的引导、转折、延伸和轴线的交织等手段建立起城市道路空间的总体秩序,再通过道路界面的变化、广场与街道的交替出现,增加城市道路整体空间形态的层次和趣味性,形成了收放自如的、有节奏变化的道路空间形态,改善了线型空间给人产生的单调感和疲劳感,始终让人保持浓厚的兴趣,更乐于在城市中逗留和活动。

另外,在城市道路空间的重要节点一一广场还提供视点、视角、视廊等视域条件,通过对景、借景等手法把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有机地组织到城市道路空间序列中,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空间流动的艺术效果,也使道路的方向性可以识别,使居民容易判断自己在城市道路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并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3)变化统一的沿街建筑从城市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大连的沿街建筑形态是由“基体”和“标志物”的适度对比构成的城市道路景观的整体。

大量住宅建筑具有统一的肌理特征——相似的高度、一致的形态特征和布局方式,构成温和的、中性的城市背景肌理,在平凡和谐的城市文脉中有效地成为烘托空间的背景;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前景,是在“基体”所形成的整体风格上通过“标志物”形成变化丰富的城市道路景观。

从微观的角度看,大连的城市沿街建筑依靠和根植于周围的环境,将既存的有效的文化因素整合到新的景观中去,从而使城市道路景观在时间、空间及相互关系上保持自身的延续性,符合人的知觉恒定性规律。

譬如,环绕中山广场的建筑风格形态各异,有俄罗斯风格、古典主义、巴洛克、早期现代主义等,新建筑尊重原有环境的形式、色彩、质感、尺度以及总的空间特征,建筑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和平相处,虽然细部处理手法不同,建筑层数各不相同,但获得了统一的视觉效果,使中山广场既统一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