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2011-08-19 09:23:45)转载▼标签:育儿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积30年的朗读经验使我们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感情,在读中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远比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说教要好得多!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点拨。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应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朗读习惯的培养
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要注重习惯的培养。
朗读习惯包括:1、正确的坐姿:身直、头正、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拿起,呈45度角。
正确的朗读姿势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发声吐气准确、畅达。
2、读书时,要“三到”:眼到——看清楚字,口到——声音响亮地读,心到——边读边记忆文中的美词佳句,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应严格要求:读前,让学生摆好姿势;读时,教师加以督促;读后,及时评价,持之以恒,良好的朗读习惯才能形成。
二、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们教师要尽职尽责,要在知识和学习间架起兴趣的桥梁。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他们朗读的动机,把学生现有的兴趣引入朗读训练之中,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变无趣为有趣,这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年级的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加强朗读指导,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一年级是朗读的启蒙阶段,老师必须对每篇课文都加强指导,让学生对朗读发生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开始老师先范读,在反复听读中掌握生字的读音,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指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要求,讲究方法地去读,在朗读中,对添字、掉字、重复、断句及音调语气等错误及时纠正。
最后变化花样读,如指名读、四人小组读、同桌轮换读、男女生转换读、分角色读、朗读比赛、一人读大家评等方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朗读情趣,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朗读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演演、画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讲:是故事演讲。
根据教材特点,如《雪孩子》、《小熊住山洞》、《夏夜多美》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运用故事演讲形式进行课堂训练,不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唱唱:是歌曲演唱,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唱歌表演形式,创设音乐情境,借助音乐旋律,诱发学生兴趣。
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的船》后,边让学生跟《小小的船》的录音歌曲唱,边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一下子把他们带到了幽静的星空,学生的表演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划着小船观看蔚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演演: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戴上小动物的头饰进行表演,不光能让学生读好课文中的对话,掌握课文中“摇”、“甩”、“摆”等动词,而且学生在“演戏”和“看戏”中对课文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争着举手表演。
画画: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素描。
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春雨的色彩画下来,不但使学生巩固理解课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朗读要做到循序渐进
训练朗读,要逐步提高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首先,朗读要做到正确地读。
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回读。
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
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
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
其次,朗读还应注意流利。
流利的朗读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
要做到流利朗读,必须要多读,熟能生巧,还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能看到的字数。
一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出现拖腔拖调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经常提醒学生词语连读。
如果学生一眼能看到一个词语或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顺利。
在刚开始教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常常会把一些较长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然后划上停顿线,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天,万里无云,春风抚面、在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句子比较长,学生读起来很吃力,虽然能够读通,但是拖得很厉害。
于是我就给它划了一下,变成“这天,万里无云,春风抚面,在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学生一下子就能把句子读通读好了。
此外,在朗读时,注意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对于改善学生拖腔拖调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容易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在有感情朗读课文中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本规范语言的内化。
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先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
然后让学生要注意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如陈述句在朗读时末尾用降调,疑问句末尾用升调,感叹句的语调大都读成高昂的……如《比尾巴》一课中的疑问句“谁的尾巴长?”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是升调。
以上这几点,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
只要学生能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读下去,我们老师能不厌其烦地教下去,指导下去,学生的朗
读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的。
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
一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的课文不多,加上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又不够,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使一年级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
下面是我在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时的一些尝试,愿与大家分享:
一:明确要求
我常常在班上有意识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读书就像说话一样,应该是有变化的,只是把字音读准是远远不够的,然后我分别列举并示范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同样一篇文章只是一个是只读准字音的例子,一个是有感情朗读的例子)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朗读时到底该怎样读,养成读书就要读出变化,把自己的情感读出来的意识。
二:注重范读
一年级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但模仿能力强。
教师的范读可直观地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是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最直接可行的办法。
语感的培养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浸润。
三注重评价
课堂上,我比较注重评价语言尽量丰富,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我尽量使用这样的评价语言。
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从某某某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中,我知道他(她)在用心读书,连眼睛、眉毛、小脸都在读呢!”
有一次教学《太阳的颜色》这篇课文时,在读“绿油油”这个词时,学生一开始读得并不够好,我评价说“从你们的读中,我只感受
到一点绿,还不是绿油油的”;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再读时就好多了,知道强调了,于是我又评价道“比较绿了,但还是感觉不到特别绿,那种绿的发亮的感觉还体会不到”经过几次这样的评价,学生很快就明白到底该怎么读了……这些丰富有效的评价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朗读原来就是这样读。
有时,我还通过体态语进行评价,如竖起大拇指,鼓鼓掌,不住点头、微笑什么的,让学生尽量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乐意朗读。
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学生朗读还有许多种方法,今天暂且抛砖引玉,只简要介绍这么多,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多交流,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