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及纠偏策略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及纠偏策略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及纠偏策略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这不仅是经常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和教育形势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以增强工作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极好方法和有效途径。

我国以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城乡普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办短训班,进行短期培训。

一期培训班一般开课10~15天,参培教师集中在县以上培训机构(包括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参加面授,学完即举行结业考试。

像现代信息运用培训、普通话培训等,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二是业余自修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一期培训班,时间跨度三四个月至五六个月、甚至半年不等,此期间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将参培教师集中在培训机构面授10天左右;面授之外,要求参培教师在业余必须自学培训课程;按计划授完、学完所有课程后便举行结业考试。

像学科岗位培训、小学校长培训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这两种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虽然操作的程序和过程略有区别,本质却相同,二者都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以参培教师为次,培训机构处于主动地位而参培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来举办的,所以无论在长处方面还是不足方面,都存在共同之点。

它们的长处概括起来有三:一是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授课,便于管理;二是培训内容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完整,参培教师通过努力在理论方面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三是培训时间大多不长,参培教师容易拿到结业证书。

但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不足也是无庸讳言的,而且十分严重和突出。

这种不足,可以从培训机构和参培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从培训机构的角度来看,至少存在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培训机构确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只能是按上级师资培训主管部门所作的规定来开设,内容上基本以讲述理论为主,面授课堂上所讲的教育教学观点也好,方法也好,都是别人的,是书上的,而极少有来自教学第一线、由授课教师和参培教师自己探索出来的东西。

就连岗位培训中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材研究”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授课教师们也往往是关起门来上课,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让中小学老师们参加过培训后获益不大。

理论脱离实际,这是过去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最大的不足。

第二,培训方式机械、呆板,形式主义之风盛行。

传统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两种模式,都要将参培教师定期集中于县级以上培训机构进行面授,尽管培训时间不是太长,但因参培教师绝大多数不居住在城里或城郊,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有的路途还相当遥远,再加上他们在单位担负的教学任务繁重,经济状况也普遍较差,所以缺勤现象比较严重。

参培教师缺勤,培训机器却是照常运转,授课教师的课也照上不误,而且最后让参培教师基本上都拿到结业证书,这样就势必造成培训效果跳水。

有的课程,培训已经结束了,参培教师却一无所得,学后真正有所提高的寥寥无几,上上下下没几个人满意,其结果是大家都对教师培训持否定的态度。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传统模式下开展的所有培训活动基本上是在白费功夫,培训机器都是在空运转,所谓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在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一句话,是在搞形式主义!第三,培训单位授课教师匮乏,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传统的培训模式,都得靠培训机构(如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等)的教师来授课,而培训机构的教师人手都是有限的,一个培训机构中,不说有多少人忙于做管理工作,不说有没有人学历不合格,也不说存不存在现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师年龄偏大现象,单说应付几千甚至上万名各个科目的教师前来培训,这需要多大精力?像学科岗位培训这一块,需要开设多少学科专业?在培训过程中,一个培训机构,即使其全部人马拼尽全力,即使能够从校外、从高校及上级教科所请进一些专家、教授授课,又怎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这样一来,在培训中就势必放低标准,势必把一些本来不能授课的人也安排去授课;培训机构中的某些教师,在疲于奔命的培训授课中,也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他们上课时照本宣科、敷衍塞责肯定在所难免――这种既缺乏激情又缺少创造性的“培训”课堂,不是给人罪受又是什么?从参培教师的角度看,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参培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动力。

广大中小学教师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消耗了一定财力来参加培训学习,却往往学非所用,或者所获得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相当有限,到头来他们除了得到一纸毫无用处的结业证书,能够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知识几乎为零,这样的“培训”,何必参加!所以教师们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走进继续教育课堂,进入这个课堂后也是想来就来想去就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参培率低,出勤率差,这些难道是偶然的吗?第二,造成了工学矛盾,增加了参培教师的压力。

传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两种模式,即使面授时间全部是双休日或节假日,参培教师还是会耽误一些教学时间。

他们坐在培训机构的教室里参加面授,心中却难免惦念着自己的单位和学生。

心挂两头,坐立难安,如此他们怎能学习得好?再者,他们因参加培训学习而耽误的教学工作,以后还不是得靠他们自己去努力弥补?在应试教育之风事实上依然劲吹的今天,各中小学校竞争激烈,一般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本来就很大,而参加培训学习显然会使教学工作受到某些影响,这就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第三,需承担一些培训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

不可否定,现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仍是不高的,收入还是偏低的,乡村学校和贫困地区的教师尤其如此。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并未受到应有重视的今天,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政府在财务预算中如何考虑教师培训资金,一个普遍而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教师们参加培训的费用主要还需自己负担;虽然早就有“上面拨一点,当地报一点,自己出一点”这样的话语流行,但教师们能得到报销的部分还是很少的。

这使参培的教师增加了数目不小的开支。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邵阳市为例,据了解,在邵阳市所辖的“九县二区”中,不论城乡,除少数地方的教师能报销部分培训费外,绝大多数地方的教师全部得自己负担;教师们参加培训的来往车费、住宿费,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能得到报销;至于培训面授期间的生活补贴,教师们基本上是闻所未闻!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本应是政府行为,费用本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可实际上却是大部分参培者需自己掏腰包,这对他们显然是不公平的。

传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可谓弊端重重,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又不可废止。

那么要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对传统的师训模式加以改造,加以变革,使之变得有吸引力、有作用力,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师训工作的需要,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发自内心地愿意参培。

较好的培训模式,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能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中小学教师们能学以致用,学有所获,而不至于仅仅是为评职称而学习、为拿证书而学习,从而也不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能合理、科学安排培训时间,使教师们学得放心、安心、舒心,而不至于心挂两头,不至于因为参加培训而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从而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三是培训经费能得到报销,不要使参培成为沉重的一个包袱;四是参培者能得到真正高水平的教师的指教,不要使参培成为变相的受罪,而应该是一个享受和提高相结合的过程。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可以遵循多种途径,尝试着采用多种模式。

主要的如:⑴大力推行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一种让广大中小学教师立足于本单位、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岗位需要而进行的培训模式,它具有方便、易操作、和教学实践结合紧密、成本低等优点,在任何一所中小学都可以实施。

但现在除了少数中小学之外,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加以推行。

这需要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训部门共同努力,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都能意识到这种培训模式的好处。

推行这一模式最关键的工作是加强计划,加强管理,使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能自觉加入进来,并获得益处。

⑵创造条件参加远程网络培训。

远程网络培训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具有资源丰富、课程优化、师资优秀、学习方便、信息灵通等特点,对参培教师的进步提高具有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也有其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现在有的中小学教师个人未购置电脑,有些较偏僻的农村学校宽带网尚未开通,网上学习的收费也并不低。

⑶开展听、说、评、讲活动。

这是笔者所在单位在长期师训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深受中小学教师欢迎、亦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分四步走:第一步,听,即听课。

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同听,上课人员可以是一般的中小学教师,可以是培训机构的教师,也可以是从外地请来的;这种课可以是起示范作用的优秀课,也可以是普通的、原汁原味的教学实践课;所听之课不必过多,二三节即可。

第二步,说,即说课。

由执教者向全体听课人员作解说,讲清楚自己所上的课具有什么特点,自己为什么要如此教课。

第三步,评,即评课。

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参加听课的中小学教师要一起评,尤其要让中小学教师们畅所欲言,把他们对所听的课的看法充分讲出来,把所听的课的优点和缺陷都找出来;当然评课务必客观、公正。

第四步,讲,即讲课。

由培训机构的教师结合所听之课的得失、结合新课程改革与新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要求,以讲座的形式为参加听课的中小学教师讲课。

讲座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

这种培训模式的实施,要求培训机构的教师必须走出自己的校门,走出书斋,为参培的中小学教师们送教上门。

其好处是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都很强,中小学教师们在本单位就能受到培训,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融成了一体。

这样做当然对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具备出众的课堂评判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能结合新课改新教改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结合中小学教师们的心理特征和“期待视野”展开评判活动。

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能够采用的模式还有很多,各种做法在此不可能、也不需要一一列举。

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只要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培训机构能充分考虑到当今教育发展的特点,能充分考虑参加培训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需要和殷切期盼,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尽可能地予以改造、变革,那么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责任编辑:胡惠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