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发表时间:2011-11-15T10:37:28.530Z 来源:《高教探索》2011年5期作者:法玉琦[导读] 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

法玉琦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与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期望,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位一体的新要求,显示出党和国家对青年及教育的高度重视。

为完成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非常必要。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了几点心得,以资讨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构建;思考体会收稿日期:2011-05-15作者简介:法玉琦,男,南阳师范学院人事处综合科长、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河南南阳/473061)一、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准确定位,共创和谐1、尊重差异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

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治学环境,学校也才能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教授们才能够安心、舒畅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而潜移默化至每个学员,辐射到社会。

尊重差异的理念同样也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共性过多,个性过少,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塑造,现在提倡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其特征就在于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升华,创新人才才有可能培养出来。

北大倡导“兼容并包”[],包容本身就含有尊重差异的意思。

唐·韩愈在《进学解》、宋·朱熹在《己酉拟上封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都说“兼收并蓄”[]。

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固有的规律,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从而制定出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

管理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但统一管理的政策不仅涵盖共性,更需要包容差异,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

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就不能具体分析,忽视了差异性就容易产生“一刀切”的不良后果。

2、准确定位是共创校园和谐的基础高校贯彻“以人为本”,首先应引导组织成员确立准确的定位,明确定位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

为师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既是传授知识的“经师”,又是教导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师”。

教学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行政工作必须从属、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保持一种对学术的尊崇之情,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

人人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构建校内的和谐气氛。

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仅是教授、学者之间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内部相互尊重,而且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更要相互尊重。

要使人们认识到,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补充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才能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内工作环境,有了这种环境,才能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实现和谐校园主体构建1、准确处理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实现学校管理的和谐实现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和谐,首先要努力营造出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要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

二要尊重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关系师生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要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三要坚持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行政事务都要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展开。

要注意吸纳学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术权威,防止行政权力压倒学术权力。

四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在管理工作中要让师生的才能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校园氛围。

2、妥善处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间的关系,实现学校发展的和谐实施“教学为本,学术领先”战略,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差异化管理。

根据学科的特点及教师的精力和能力状况不同,合理确定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给老师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使他们既能教好学又能做好研究。

二是探索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解决好研究成果“质”和“量”的关系问题,坚决摒弃以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避免因定量高而导致质量低,杜绝学术低水平重复。

三是研究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互通、置换,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把科研引入教学,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体。

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威廉·洪堡在19世纪初就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原则。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贝尔斯亦主张“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老师。

”[]科学研究和教学不能分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大学教师参与科研,能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要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围绕教学搞研究,搞好研究促教学”的原则,注重科学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结合,在确保教学工作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带领学生从事研究工作,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既要克服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也要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必须做到:①加强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促进学术交流。

②追踪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与此同时鼓励教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投身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③提倡教师和学生组成科研团队,相互激荡,相互提高,就专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形成系列成果。

④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

教学是一门艺术,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不等于必然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只有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把教学内容的探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既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又做到把抽象的专业理论具体化和条理化,把专业课程讲得活泼通透、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3、有机协调社会服务与丰富教学内容的关系,实现学与教的和谐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投入到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在实践中思考、实践中追求、实践中创造。

这不仅是因为教育要服务社会、依靠社会、联系社会、接受社会的实践检验,而且教师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学习新工艺和新技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而更好地反哺教学。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亦强调:“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发展观提出:“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要遵循“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用人单位,不仅要善于选择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重大难题进行科技攻关,求得突破,而且要进入经济主战场,善于把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变潜在的生产力为现实的生产力,以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向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把高校的科研课题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目的。

4、恰当处理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实现自身发展的和谐做人与做学问,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做学问,属于文化知识要求范畴;做人,属于思想修养、道德要求范畴。

做人是前提,是基础,是动力,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灵魂。

做学问是对做人的全面检阅,正所谓:“德不优者,不能怀远”[],“非志无以成学”[]。

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也可理解为德与才的关系,人才含义的本身就包含有德的要素。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客观上也遵循了这一标准。

很难设想,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老老实实的做人之道,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踏踏实实的优良作风,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为人师者,只有诚实正直、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出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大事,才能做出有益于黎民苍生和社会进步的真学问,也才有可能在青年学生中真正产生人格魅力。

品行不端、学风不正者,虽然也可能暂时取得某些功利,但人格的局限、道德的缺陷决定了其事业、其学问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最终将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作为一名当代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

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更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不仅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韧不拔,乐于奉献,更应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懂得竞争,更懂得合作,能够容人容事,善于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为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和祖国兴旺发达做出巨大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