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E_m dzZ 26.c 坐 .经;齐论 .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口张心慧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科学的”政治发展。科学发 

展观为中国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调,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当代q-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政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q-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治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调,也要求我 们提出以人为本,是为了要回答在我们的发展中什么是最根本、 

们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当代中国政治、经济、 最首要和第一位的。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人 

文化以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与当代中国政治发 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经济、 

展形成互动关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完善社会管理看成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展是一致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 (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项工作中。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目的地位的肯定。 

(一)以人为本的“人” 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 

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其主体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 

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 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第三,它是 

系,是利益主体的代表和利益主体的关系,是血肉关系。党与人 一种思维方式。即是指它把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 

民群众虽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和“人 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 

民”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 

(二)以人为本的“本” 时,要确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的“本”,而不是“本原”的 二、科学发展观下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 

“本”,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论命题,而不是一个本体论命题。我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科学的”政治 

(二)贴近实际,明确重点,丰富乡镇党校的教学内容 乡镇党校不仅要成为农村党员教育的窗口和阵地,还要成 为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贴近实际,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教学培 训的针对性。 1.服务大局,牢抓党校办学的总纲领。乡镇党校的办学方针 和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全局,有针对性地结合中心工 作办班。 2.贴近农村,增强党校办学的针对性。乡镇党校除了加强政 治理论教育外,更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着力构建教学新体 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要求,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学习班,促进农村 党员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意义、要求和任 

务,引导农民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实践中 来,增强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因地制宜,改革方法,创新乡镇党校的培训方式 在乡镇党校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以 及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文化素质低等状况,因地制宜,改革教 学方法,充分发挥地方的特色优势,创新培训方式,从而全面调 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培训效果最大化。 1.创建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办网上远程 课堂,在政府信息网和党建网开设理论学习、政治工作、实用技 术三个页面,积极引导各乡镇、县直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学 习和讨论。另外,可以通过县电视台开办电视课堂,更利于农民 接受。 2.组织案例教学。通过深入农村实地调查研究,将搜集到的 

一批致富能手的实践经验编写成案例,分发给学员进行讨论,在 讨论中增长才干,启迪思维,理清自己的致富思路。 (四)明确责任,健全机制,激发乡镇党校的办学活力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 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方 面”。因此,要能够充分、高效地发挥乡镇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归 根结底还必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乡镇党校 建设责任制。乡镇党校的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到乡镇党校 创建工作的整个过程,从硬件、软件、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对乡 镇党校工作的具体指导,为乡镇党校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并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要将乡镇 党校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对基层党校的教学活动提出细致的目标和严格的考核标准、激 励办法,切实做到年初有计划、平时有督促、年终有考核、评比、 奖励。其次,严格干部分级培训制度,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要越 级调训乡村干部。 参考文献: 【1]罗旭彤.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U】.当代 广西,2006,(12). 【2]晁成华.乌苏市乡镇党校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El1.中共 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9,(2). 【3】朱进跃.对乡镇党校及农村党员教育的认识和思考U】. 江南论坛,2005,(1). (编辑:ZK)

 ——一一 趔 dzZ 巫 盟 豳 

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以人为本: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 

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 

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 

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价值取 

向。首先,“以人为本”明确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理念和政治哲学决定 了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政 

治发展进程中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治发展的根本点和 

归宿。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为“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也表明我们党准确地把握住了 

当前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其次“以人为本”,尊重人,体现人 

性化,是政治发展的关键。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 

成功的保证。再次,“以人为本”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责 

任感。“以人为本”要求党和政府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去服务国家和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最后,“以人为本”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提出了求真务实的要 

求。“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求真务实的政治实践,我们 

党只有将这一思想真正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 

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 

生产和生活的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二)全面: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政治发展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概念,具体说包括社会成 

员政治参与广度和深度的增加、政治系统功能的增强、政治结构 

的分化、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等方面。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 

展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须做到“全面发展”,这是政治 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既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也要加强人 

民民主建设;既要与时俱进地着力构建政治制度,完善政治体 

制,也要调整政治机构的功能,同时加强思想建设,培育符合科 

学发展观要求的政治文化,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既要加强领导干部 

的思想建设,也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建设;等等。以上各个方 

面,尽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所侧重,时间安排上也不可 

能做到完全同步,但是总体上看,当代政治发展是一个“全面发 

展”的宏大工程,只有在结构、功能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 

推进,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贯彻提供强大的政治支撑。 

(三)协调:政治发展的关键点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 

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对于经济 

与政治来说,它们是共生共存的,任何脱离了经济发展的政治发 

展,或者忽视了政治发展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发展。 

对于文化与政治来说,文化发展了,可以政治发展提供必要的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促进政治发展。“政治 

发展的推动力包括进入政治体系的输人流程中数量和内容的某 些重大变化。当政治体系现存的结构和文化非经过进一步分化和 

世俗化就不能对付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时,发展就会来临了。”因 

此,政治发展也要讲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经济、文化、 

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协调,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预见性地主 

动做出某些调整,促进政治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的政治发展, 

实质就是处理好政治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 

题,政治发展应当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而推进,以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政治发展;尽可能地避免因政治体制改革触及权力与利益的 

调整而引发的某些不稳定因素,利用基本稳定的政治局面,积极 

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为政治稳 

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的政治发展。 

(四)可持续:政治发展的目标 

对于政治社会发展来说,也同样存在可持续性问题,可持续 

性是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可持续发展对其他类型的可持续发 

展具有决定性,它决定着其他可持续发展的好坏、优劣或成败。 

如果政治是可持续发展的,那么其他也可以是可持续发展的;如 

果政治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那么其他也将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如 

果在其他方面已经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政治可持续发展 

仍未获得实现,那么其他类型的可持续发展随时可能因政治的 

不可持续发展而被干扰、中断或拉向倒退。由于政治关系往往表 

现为社会关系,因此,它的可持续性就是社会关系的可持续性, 

即要求社会关系不仅要满足当前政治发展的需要,而且要考虑 

到未来政治的需要。只有社会关系从而政治关系是可持续的,才 

能为政治发展提供必要资源。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国的政 

治建设已经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 

式,长远来看,这些成就的巩固和提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政治 

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强制度建设。“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 

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 

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我国虽然已经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但制度化 

水平仍然很低,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制度建设势在必 

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打破了“经济增长万能论”, 

给中国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以制度建设推进政治发展,是协调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人民对于政治制度应进 

一步完善的呼声也是空前的高涨,这都使现时期成为以制度建 

设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最佳时期。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过程的 

本身就是一个制度转型与制度创新的过程,只有构建既顺应人 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才会有“可持续 

的”的政治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元正.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IN].解放日报, 

2O06—03—13. 

[2】卫庶.党建研究要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xg, ̄lt.务IN].人民日 

报,2007一O1—26. 

[3]蒋金锵.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统领意义IN].人民日报, 

2007—01—08. 

[4]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U1.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编辑:Z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