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天”字的词源结构看“天人合一”思想

从“天”字的词源结构看“天人合一”思想

从“天”字的词源结构看“天人合一”思想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在先民造字中亦有体现,“天”字就是一例。

关键词:词源结构“天人合一”“天”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1],肯定了“天”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滥觞。

《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2]23,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

春秋战国诸子对这一思想也多有推崇,如《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3]等。

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通过上书武帝之《天人三策》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

其《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4]288;《春秋繁露·阴阳义》亦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4]341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奠定了华夏民族最基本民族性格。

这一观念也体现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汉语词源结构中所折射出的“天人合一”思
想就是一例。

词源结构是“用作命名的事物的性状特征和功能特征在词里的表现”[5],又叫“词的内部形式”或“词的理据”,古人称为“得名之由”。

古人在给事物命名时,总有一定的理据,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不会随意而为之。

“中国古人在给事物命名时,往往对事物从直观上作整体把握,把人和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事物人格化,从而把握人和事物相似的外部特征。

”[6]这种做法正譬如《易·系辞下》所云:“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298这其实就是在说“天人合一”思想在对事物命名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的“天”字本身就体现了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古老的范畴之一。

在甲古文中,“天”字就已经出现,字形宛如一个保持站立姿势的人,并且突出人的头部。

因此,“天”的本义是指人的头顶。

《说文》:“天,颠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

”[7]1《广雅·释言》:“天,颠也。

”[8]王国维也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是天本谓之人颠顶。

”[9]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亦明确指出“天”的本义是“颠”[10],即指人的头顶。

由以上诸家之训可知,“天”确取义于“颠”。

并且从字形上来说,亦可证此。

甲骨文“天”字为“”,是一个会意字,象一个着重强调头部的人形。

古人造此字时着重强调人的头部,因此被强调的头部应是此字所要表达意思的主要部分。

而“人
的头顶叫做‘颠’”[6]。

《说文》:“颠,顶也。

”[7]416段注“天”云:“颠者,人之顶也”[7]1,又注“颠”云:“(颠)引申为凡物之顶”[7]416。

所以从“天”字的甲骨文字形上,也可推知“天”取义于“颠”,即人的头部。

透过“天”字的词源结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古人造此字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思想。

《说文》云“天”“从一、大”。

段注“大”云:“按‘天’之文从一、大。

则先造‘大’字也。

”[7]492即“天”字是在“大”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此言不虚。

甲骨文“天”字从“”、“”。

“”隶变以后就成了“一”,而“”,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在古汉字里,象成年男子的‘’最初既是‘夫’字又是‘大’字(‘夫’本义就是成年男子)。

”[11]所以说“天”从一、大,先有“大”字后有“天”字应该没有问题。

古人在象成年男子的“大”字的基础上突出头部创造命名自然之物的“天”,就正体现了“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天人合一”思想。

参考文献: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2-294.
[2]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156..
[4]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周光庆.古汉语词源结构中的文化心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4).
[6]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129.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6.
[9]王国维.观林堂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71.
[10]郭沫若.卜辞通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66.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
作者简介:杜觐位(1989-),男,汉族,四川阆中,重庆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