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肾功、凝血功能
2.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部位、范围、血管 分布、有无出血、陈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鲜梗死灶。
头颅CT(发病即刻CT可鉴别脑出血;24h后梗死区 呈低密度影像)、 MRI(与CT相比可发现脑干、小脑的小梗死灶 DSA(是脑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但有创、费用 技术要求高,不是常规)
睡眠状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失水 致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血流缓慢 促进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2:部位 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通常 发生在动脉粥样斑块的血管内皮损伤处或血流产 生漩涡的血管分支处,颈内动脉系统占80%,其 中颈内动脉是闭塞最易好发部位;椎基底动脉系 统占20%。
发病机制3:
2. 脑动脉炎 结缔组织疾病、细菌钩端螺旋体 感染
3. 其 他 夹层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 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 尚有极少数原因不明者
发病机制1:
脑动脉粥 样硬化致 管腔狭窄
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形成血肿,斑块隆 起致管腔闭塞
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粥样物逸入血液 成胆固醇栓子闭塞管腔
斑块脱落、动脉内膜炎致血管内皮损伤 致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闭塞管腔
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 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 脑血栓形成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最常见
基 础:动脉壁病变 部 位:脑动脉主干或分支 病理类型: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 结 果: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 病理生理: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临床表现:偏瘫、失语等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最基本病因,常伴 高血压病且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加 速进程
急性期治疗
1.早期溶栓治疗: 发病6h内溶栓,目前最重要恢复血流措施 挽救仅有功能改变的缺血半暗带组织
我国主要溶栓药物:两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特点:仅引起局部溶栓,不会产生全身溶栓状态 机理: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结合成复合体---激活纤溶酶原 用法:最初1分钟内推注10%,其余持续静点1h
临床类型:根据起病形式和病程可分为四型 1.完全型:起病后6h病情达高峰,病情重 2.进展型:起病后症状在48h内逐渐加重 3.缓慢进展型:起病2w后症状仍逐渐发展 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持 续超过24h,但在1-3w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 后遗症。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助于发现危险因素和病因鉴别 血
3.防治脑水肿:
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 高颅压征象---头剧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 脱水剂: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
急性期治疗 4.控制血糖: 原因:原有糖尿病表现或应激反应
血糖>11.1mmol/L,RI,8.3mmol/L以下 血糖<2.8mmol/L,葡萄糖干预
5.抗血小板聚集:
+尿激酶(UK)
特点:局部溶栓作用,并使全身处于溶栓状态 机理:激活血栓内、循环中的纤溶酶原 用法:100万-150万+盐水100-200ml,静点30分钟
急性期治疗 2.调整血压:
▪急性期应维持血压比平时稍高水平,以保证脑部灌注, 防止梗死面积扩大。 ▪除非血压过高(>220或>120或>130),不用降压药物, 先针对致BP升高的因素施措。 ▪出现低血压,扩容、增心输出量,必要时用多巴胺、 间羟胺等升压药
3.TCD:(彩色经颅多普勒)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
痉挛或侧支循环建立程度;监测溶栓效果
诊断要点: 1.中老年病人,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有TIA病史 3.神经定位体征,数h或数d达高峰,多无意识 障碍 4.结合CT未见高密度影或MRI发现梗死灶
治疗原则:超早期、个体化和整体化原则 超早期治疗:在治疗时间窗内可用上最佳治 疗 方案 个体化治疗: 结合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类型及基础疾病,采取最适当治疗 整体化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和康复治疗等综合措施,兼顾对高危因素进行预 防性干预。
急性脑梗死病灶 缺血中心区:已发生不可逆损害
组成
缺血半暗带:可恢复的血流灌注区
治疗时间窗: 脑梗死后最有 效的治疗时间
再灌注时间窗:发病后6h内
神经细胞保护时间窗:发病后 数h甚至数日,用神经保护药物 防止或减少脑损伤
病理分期:病变脑组织 1.超早期 起病6h内 变化不明显 2.急性期 起病6-24h 有明显缺血改变 3.坏死期 起病24-48h 脑细胞坏死,水肿著 4.软化期 起病3d-3w 液化变软 5.恢复期 起病3-4w 形成胶质瘢痕
+ 卒中单元:(SU)是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 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 健康指导和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由多科 医师参与,包括神经科专业医生和护士、 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 心理医生、营养师和社会工作者。
+ 目的: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急性期神 经内科的治疗、护理有机结合,防治各种 并发症,尽可能使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 达到最大限度改善,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受损区侧枝循环有关 1.一般临床特点:
a.50岁以上,有A硬化、三高者 b.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 c.起病缓慢,发病后10h或1-2天达高峰 d.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为主 e.部分病人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受损区侧枝循环有关 2.神经系统特点 a.大脑中动脉闭塞症状:最常见 主要影响内囊区供血---三偏征 b. 颈内动脉闭塞症状: c. 椎-基底动脉闭塞症状:脑干、小脑 3.特殊类型脑梗死
+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卒中,指各种原因 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 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 脑梗死临床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
塞
+ 脑血栓形成(CT)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 梗死,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
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 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
阿司匹林:未溶栓,48h内,100-325mg/d;溶 栓 后24h内不用;急性期后改预防量。 氯吡格雷:不耐受阿司匹林者,75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