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包覆对提高钴酸锂使用电压的研究周大桥、孟凡玉、吕超、陈菁菁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摘要:研究了Al包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物理化学参数及在高电压(3.0V~4.5V)下电性能的影响。
通过物相分析、观察形貌、粒度分布测试、振实密度测试、电化学阻抗测试、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对Al包覆量及包覆前后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包覆后钴酸锂物理化学参数变化不大,物相为纯相,比容量大于180mAh/g,掺杂后循环性能显著改善,10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在78%以上。
测试表明,Al包覆是提高LiCoO2高电压下循环性能的有效途经。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钴酸锂、Al包覆、电化学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是目前锂离子蓄电池商业化最主要的正极材料。
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中,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相对于目前碳负极350mAh/g以上的比容量,LiCoO2的比容量是较低的。
如何提高LiCoO2材料的比容量就成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电压可以有效的提高LiCoO2的比容量,但在高电压下深度放电循环时,LiCoO2的容量衰减很大。
当LiCoO2材料中锂离子的脱出量大于0.5个单元时,它在有机溶剂中就不稳定,会发生失去氧的反应,并在附近发生相变。
发生相变后的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衰减,并伴随钴的损失 [1、2、3] 。
研究发现,对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可以较好的抑制高电压下LiCoO2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不良反应,提高循环性能 [4、5、6] 。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在LiCoO2材料表面进行Al包覆来改善材料的性能,并对材料包覆前后进行了对比测试。
1.实验1.1样品制备将四氧化三钴(纯度≥99%,试剂级)和碳酸锂(纯度≥99%,美国FMC公司)按Li/Co=1.05的比例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原料用马弗炉在空气气氛下焙烧,900℃保温10小时。
随炉冷却后的原料粉碎后得到纯钴酸锂样品。
在室温中将异丙醇铝溶解在异丙醇中,然后将异丙醇铝溶液倒入开口的搅拌釜内,并按比例加入上一步过程中制备的LiCoO2制备成料浆(异丙醇的质量为钴酸锂质量的5倍)。
上述料浆在40℃的条件下进行恒温搅拌,搅拌时间为18小时,使异丙醇铝和空气中的水分充分接触并水解。
然后升温至90℃恒温搅拌,直至物料变为粘稠浆料。
将浆料在120℃下烘干,烘干的物料过200目筛后在600℃下进行二次焙烧,时间为6小时。
二次焙烧后的物料过200目筛得到所需Al包覆样品。
1.2材料的表征采用日本D/Max-2500型18kW 转靶X射线衍射仪分析物相、使用Mastersize-2000激光粒度仪测试中位径、采用WD-2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采用ZS-201型振实密度仪测量振实密度、采用ST08型比表面积测定仪测定比表面积、采用高频阻抗仪测量交流阻抗、采用蓝电程控充放电测试仪(武汉)测量电化学性能。
1.3电化学测试扣式电池正极片是将自制LiCoO2、导电炭黑和粘合剂聚偏氟乙烯(PVDF) 按90∶5∶5 的质量比混合,用N2甲基吡咯烷酮(NMP) 做溶剂,调成浆料后,均匀涂敷在铝箔上,在适宜温度下干燥后,用压机压到所需厚度,上述正极电极片于120 ℃真空干燥12 h。
负极片是金属锂片。
采用Cellgard2400 聚丙烯多孔膜为隔膜, 1mol/ L LiPF6/ EC + DEC +DMC( EC∶DEC∶DMC = 1∶1∶1 ,体积比) 为电解液,按叠片工艺制备成2032型扣式电池。
实际电池正极片是将自制LiCoO2、导电炭黑和粘合剂聚偏氟乙烯(PVDF) 按96∶2∶2 的质量比混合,用N2甲基吡咯烷酮(NMP) 做溶剂,调成浆料后,均匀涂敷在铝箔的两面,在适宜温度下干燥后,用滚压机压到所需厚度。
负极片是将改性石墨、导电炭黑及粘合剂PVDF 按92∶2∶6 的质量比混合,用N2甲基吡咯烷酮(NMP) 做溶剂,调成浆料后,均匀涂敷在铜箔的两面,在适宜温度下干燥后,用滚压机压到所需厚度。
将上述正负极电极片于120 ℃真空干燥12 h 后,采用Cellgard2400 聚丙烯多孔膜为隔膜, 1mol/ L LiPF6/ EC + DEC +DMC( EC∶DEC∶DMC = 1∶1∶1 ,体积比) 为电解液。
按常规工艺组装成方形电池,所有电池的注液与封口均在湿度小于3 %的干燥室中进行。
电池的充放电测试使用蓝电程控充放电测试仪。
2.结果与讨论2.1铝包覆量的影响按Al/Co(原子比)为0.01、0.02、0.03进行了包覆研究。
下表为包覆后物化参数的比较:表1 包覆前后参数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re and coated LiCoO2 powders样品编号Al/Co 振实密度中位径(D50)比表面积初始容量a 0 2.6 g/cm312.2 µm 0.25 m2/g 182 mAh/gb 0.01 2.5 g/cm312 .2 µm 0.51 m2/g 181 mAh/gc 0.02 2.6 g/cm312 .3 µm 1.00 m2/g 180 mAh/gd 0.03 2.5 g/cm312 .3 µm 1.20 m2/g 175 mAh/g从上表可以看出,振实密度、中位径(D50)在包覆前后变化不大;比表面积随着包覆量的增加而加大,初始比容量(0.1C 3.0V~4.5V)随着包覆量的增加而减小。
下图为包覆前后钴酸锂粉末的形貌:a cFig.1 SEM images of bare and coated LiCoO2 powders(a).Bare LiCoO2;(c).coated LiCoO2从Al包覆钴酸锂前后的扫描电镜中可以看出,包覆前钴酸锂颗粒表面光洁、平整,包覆后颗粒表面明显粘有很多小颗粒,同时能谱分析发现表层铝元素明显富集。
从颗粒形貌上看,包覆前后颗粒尺寸无明显变化,符合中位径(D50)在包覆前后基本一致的特征;而表面粘附的细小颗粒则是比表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图2为Al包覆后的物相,可以看出包覆后物相未见Al2O3杂峰。
说明包覆后Al原子生成了层状结构的LiAlO2或形成了固溶体LiAl x Co1-x O2。
Fig.2 XRD of coated LiCoO2 (b、c、d)2.2 Al包覆量对高电压下循环性能的影响将包覆前后的钴酸锂材料制备成2032型扣式电池后进行环性能测试,图3是Al包覆前后循环性能的变化。
图3 Al包覆前后的循环性能Fig.3 Cycle performance of bare(a) and coated LiCoO2(b、c、d) 由于Al3+的原子半径小于Co3+的原子半径,所以Al3+结构更稳定,在高电压(3.0~4.5V)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l包覆后形成层状结构的LiAlO2或固溶体LiAl x Co1-x O2都能够有效的稳定在高电压循环下材料的表层结构。
Al包覆实际上起到了隔绝电解液和内层钴酸锂接触的作用,防止钴酸锂材料在高电压下出现钴的溶解并破坏层状结构。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Al3+的增加,样品中阻隔层的厚度也逐渐增加,高电压下的结构稳定性变好,表现在扣式电池中容量保持率就越高。
2.3交流阻抗曲线将包覆前的LiCoO2样品a和包覆后的样品c进行交流阻抗测试。
扫描电压4.5V,扫描频率为0.005~100kHz。
由图4可看出,包覆后LiCoO2材料在高电压下有较小的电荷传递/转移。
据Vogit-type,Frumkin 与Melik-Gaykazyan模型[7]设计的等效电路以及所测试的交流阻抗图谱分析可知,Al包覆后的LiCoO2在高电压(4.5V)附近锂离子嵌入和脱出活性材料的阻力较小。
由此也可以间接证明Al包覆后的LiCoO2在高电压平台上有较好的可逆性。
图4 Al包覆前后的交流阻抗图谱Fig.4 AC impedance of bare(a) and coated(c)2.4实效电池循环性能选取包覆前样品a和包覆后样品c(Al/Co=0.02,原子比)制备成实效电池(053048)后测试材料的循环性能,电压范围3.0V~4.5V。
从图5可以看出,100次循环后,未进行包覆的LiCoO2容量保持率为46%,包覆Al后的样品容量保持率为78%,Al包覆后材料的循环性能大幅提高。
图5 循环性能曲线Fig.5 Cycle performance of bare(a) and coated(c)3.结论采用异丙醇铝水解法在LiCoO2颗粒表层包覆Al,在高电压下稳定了材料的表层结构,提高了LiCoO2材料的循环性能。
改进后的材料在高电压下的容量超过180mAh/g,实效电池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由46%提高到78%。
这主要是由于在Al包覆后钴酸锂表层形成了层状结构的LiAlO2或固溶体LiAl x Co1-x O2,阻隔了高电压锂脱出时Co4+与电解液的反应,从而提高了电化学循环性能。
参考文献【1】吴宇平.《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137-141【2】George Ting-Kuo Fey .TiO2coating for long-cycling LiCoO2:A comparison coating procedures .Surface & Coating Technology 199 (2005) 22-31【3】H Y Xu . Improving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LiCoO2electrode by mixed Zr-Mg doping.Journal of Power Source 148(2005) 90-94【4】徐晓光,魏英进 . Mg,Al掺杂对LiCoO2体系电子结构影响的第一原理研究 . 物理学报,2004,53、210-213【5】Myung S T ,Kumagai N , Komaba S ,et al. Effect of Al dop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LiCoO2 cathode materials .Solid State Ionics ,2001,139(1-2) ,47-56【6】Jaephil Cho,Tac-Gon parison of Al2O3-and AlPO4-coated LiCoO2 cathode materials fora Li-ion cell.Journal of Power Source ,2005,146, 58-64【7】Aurbach, 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chemistry,surface morphology,and cyclic efficiency of lithium electrodes in a few polar aprotic systems. Electrochem Soc , 1989,136,3198-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