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采光权纠纷的解决之路

浅析采光权纠纷的解决之路

浅析采光权纠纷解决之路考号:姓名:朱晓丽【内容要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城市建筑之间的密度随之加大,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采光权纠纷案件频繁发生。

但目前我国对采光权的相关立法还不完善,法律规范对采光权的规定较为笼统,且存在诸多立法空白,或是操作性较差。

这不仅不利于业主采光权的保护,也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对采光权纠纷的解决。

本文试从分析采光权性质和现行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入手,提供对采光权纠纷解决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采光权;相邻关系;侵权损害赔偿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突出,加之建筑规划缺乏科学性,规划程序不合理以及建筑开发商违规操作等诸多因素,加剧了采光权纠纷的发生。

解决采光权侵权纠纷,我们可以先从一个案例入手,考察采光权性质。

2004年,赵先生和李先生购买了新疆霍城某公寓的两套住房,他们的住房从早晨太阳升起到中午12点,采光都很充足。

但自从2006年某房地产公司在离两家不远的地方盖起了一栋高层商品房后,采光和通风就大大受到影响,最短时一天只有20分钟日照。

他们与开发商多次协商未果,便以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房屋的价值亦因此受损为由,将开发商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住宅的日照是其正常健康生活的权益。

本案中尽管开发商的开发项目已通过规划部门审批,属于合法行为,但是行政许可的建设行为在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排除对原告民事权利的侵犯。

被告的楼房建成后,原告所居住的房屋有效日照时间锐减,家庭生活质量也有所降低,因此被告的建设行为已侵犯原告的采光权。

据此,法院综合考虑原告住宅的朝向、层次等因素,法院判令开发商分别赔偿两原告10000元和8000元。

①一、采光权的性质民法通则中没有采光权的具体规定,只是对相邻权做了规定。

民法通则第83条相关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我们通常认为,采光权就是指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享有的从室外取得适度自然日照光源的权利。

而侵犯采光权,则通常表现为相邻一方建筑物或其他设施,未与相邻他建筑保持适当距离或适当高度而遮挡相邻他方室内采光,导致采光不足的行为。

采光权是一种有条件、有范围的权利。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房屋居住密集,现在的住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遮挡阳光现象,不能因为有遮光就认为自己的采光权受到侵犯。

况且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南方和北方的日照条件和生活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如何处理建筑采光问题上,只能依据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个地区自身日照采光情况的不同,科学合理的来加以确定。

采光权性质通说认为属于基本人权,认为“日照同空气、水一样,同属于人类的共同资源,为一般人的生存所不可或缺,如有缺乏,个人的健康或生存将受到威胁甚或遭到严重破坏。

”也有观点主张将采光权作为地役权的下位概念②,但根据《物权法》第156条规定:“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

”可见地役权的前提是双方合意,而采光权非经双方约定即拥有,故不宜视为地役权的下位概念。

关于采光权的性质,目前存在着消极侵害说与积极侵害说、物权请求说与侵权行为说。

本文更支持通说,即积极侵害说。

根据积极侵害说,采光权受到侵害,并不意味着可以产生一项独立的请求权,而只是意味着可以产生一项独立的请求权,而只是意味着法律允许受害人可以要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而受害人提出请求的根据乃是其物权请求权和基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

二、我国关于采光权的法律规范及存在的问题从民事立法来看,对于采光权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民法通则》和《物权法》,可见我国将采光权纳入相邻关系权利中加以规范。

除上文所述民法通则第83条外,《物权法》第89条也有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另外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主要从建筑设计要求上也对采光权有所规定。

全国性的法律文件中关于采光权的法律依据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之规定(见上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第97-103条对邻地利用,因相邻关系而产生的截水、排水、通行、相邻防险作出了规定。

但未对采光问题单独规定。

(4)、《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于违章建筑引起的纠纷规定:“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风采光或因违章建筑的买卖、租赁、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违章建筑的认定,拆除不属民事纠纷,依法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

(5)、建设部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七条规定住宅设计应重视室内外环境,满足住宅对采光、日照、隔声以及热工、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国务院《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办法》第6条规定:“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符合城市的要求,不得妨碍交通、消防,市容、环境卫生和毗邻建筑的采光通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的第5章住宅部分就详细规定了住宅建筑的El照标准、建设部《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中的第7条规定:“住宅设计应重视室内外环境,满足住宅对采光、日照、隔声以及热工、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北京市《“九五”住宅建设标准》中第3章使用功能标准部分规定:“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直接采光,卫生间和小于10平方米的厅则可间接采光或人工照明。

”而关于纠纷赔偿则鲜有规定,《北京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暂行规定》第13条规定:“被遮挡阳光的现状居民住房,以居室窗台中心点(均以外墙面计),在冬至日日照时间不足1小时的,每户按其居室被遮挡状况给予一次性补偿800元至2000元。

”另外通过长度、高度、建筑间距比等专业术语规定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间的间距要求,间距不符合标准也可以作为侵犯采光权的认定依据。

但是即便是有了这样的规定,我们也会发现这些规定都过于原则性,虽承认了采光权地位,但未明确采光权侵害的基本构成要件、补偿方式及标准。

三、采光权侵害的认定如上所述,《民法通则》与《物权法》对采光权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所以司法机关应依据现有法律法规保护公民采光权。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采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都可以请求排除妨害、赔偿损失,即存在一个“容忍度”。

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享有采光权,但是邻人亦享有。

也就是说并非一旦采光时间减少即构成侵权。

那么如何确定采光权侵害呢?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采光权侵害的构成应具备四个基本要件:(1)构成采光相邻关系的主体是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

(2)侵害行为,即侵害者滥用其基于所有、占有的权利而实施的行为。

(3)被侵害的采光权是公民基于占有、使用场所而拥有的正当权利,即失去此采光权就无法正常生产、生活。

(4)侵害结果,须有采光受到影响的事实。

侵害结果可以是身心伤害、财产损失,在判定被侵害方的身心所受的损害是否超过近邻者通常应忍受的义务范围时,一般仅考虑被害者作为正常人的个人感受之本身利益。

在采光权侵害的构成要件中,要明确加害方的责任,采光侵害只要超过了忍受限度,无论加害方主观上有无过错,都应承担民事责任。

如本文开头所提案例,虽经合法审批,但被告方仍需承担相应责任。

但在实际过程中,理论界和务实界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理论界认为,新增建筑物只要使原有建筑物的采光标准降低,就视为侵犯了他人的采光权,但是,这样的侵权标准的认定在务实中几乎无法操作。

首先,对原有建筑物的采光标准进行测量,由谁测量就成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现在主持这项测量的单位主要是各地的规划部门。

而新增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也是规划部门。

如果规划部门对房屋未盖起来前的采光进行测量,岂不是否定了自己新增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的合法性?所以,规划部门几乎是不可能对你原有的采光标准进行测量的,即使测量也很难保证它站在一个中立的第三人的角度给出一个科学的结果。

除规划部门外,其他的对采光标准进行测量的机构几乎是没有的。

而且,在新增建筑物未盖起来之前,权利尚未被侵犯,权利人也很难有对本人的房屋的采光标准进行测量的意识。

其次,对新增建筑物建成后,采光标准降低了多少,是什么样的补偿标准很难确定。

以什么样的时间单位判定采光标准降低,分钟还是小时?第一单位所应获得的赔偿应该是多少,还是以一个时间段来确定赔偿?这些问题现在尚未有相关法规的规定,即使有,对如此细致的赔偿标准也难以具体规定。

实务界则采用了另外一套标准,即是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通过计算日照时间来衡量。

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建设部联合发布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来看,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二个获得日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住宅间距应该保证被遮挡住宅建筑底层向阳的窗户在大寒至冬至日至少有一小时的满窗日照时间。

据此,我们认为住宅采光的法定的量化标准和采光权争议的尺度就是:1、相邻建筑间距:以1:1.2的比值计算;2、日照时间:以冬至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以建筑最底层窗户为基准)③。

具体情况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形分别来看。

(一)新建筑物尚未建设完毕这种情形下又分为两种情况:1.规划部门的审批不存在违规,建设单位违反设计规划施工,导致公民采光权即将或正在被侵害。

2.规划部门违规审批。

这种情况下,权利人可以选择对规划部门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新建筑物建设到何种程度的时候,被“恢复原状”才是不违背比例原则的。

(二)新建筑物已经建设完毕理论上,无论新建建筑物是否经过合法审批,只要造成采光权事实上的被侵害、超过了权利人的忍受限度,权利人就有权通过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侵权方拆除新建筑或者判决侵权方赔偿损失。

本文开头案例即是此依据。

但司法实践中,出于比例原则的考虑,通常会用“以金钱换阳光”来代替“恢复原状”。

因为拆除新建筑所消耗的社会财富,远远大于对权利人赔偿之所需,所以法院很难判决侵权方将新建筑拆除、恢复原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