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与喜马拉雅海的案例说明: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运动不仅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永恒性。
这种永恒就表现在物质由一种运动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当中。
每一种具体事物的运动都是有限的,都有生有灭,但一个事物运动的终点,又是另一个新事物运动的起点。
如此无限转化下去,构成世界的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运动。
同时,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案例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
二、花开时间提前事例分析:
(1)原因:植物的花开花落是自身生长规律的体现,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
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
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北半球又是全球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全球变暖是现代工业发展、环境破坏的结果,因此导致植物开花时间的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温的变化。
(2)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植物的生理过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三、舍罕王赏麦的故事的启示:
舍罕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根本没有这巨大数量的感性认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即借助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到。
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个案例中,国王仅仅根据表面现象就认为宰相所要求的赏赐不过是几粒麦子,而宰相就是利用了国王的这种心理。
结果,仅仅凭借感性认识就允诺赏赐的国王就吃了大亏。
另一方面,案例中国王对宰相所要求的巨大数量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因为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
这说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形象性和具体性。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
人们凭着感觉器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第一,相互依存。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第二,相互渗透上: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四、实践、真理和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含义。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本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首先,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其次,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再有,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这两大原则的差别和对立,深刻体现了人类生活本身的矛盾性。
就人类生活的内容而言,在追求真理即科学精神和创造价值即人文精神之间难免会存在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给人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境,了一方面又推动着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真理和价值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也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统一发展,所以才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中,不仅彼此对立,而且相互统一,二者对立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源。
真理和价值之所以能够统一,并且人之所以应自觉促进和实现这种统一,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作为同一人类活动的两方面基本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二是真理和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必须需要也
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冲突,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两大原则在总体上的统一性,总是在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的。
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出表现为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
但同时,由于实践的发展具有动态的性质,因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达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之所以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一、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能充分理解在实践中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实际出发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