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种群曲线题》专题复习练习1.(2021湖南卷·16·多选)为研究某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多样性,研究人员在1月到12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定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B. 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C. 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D. 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答案】BCD【详解】A、由题图曲线可知,在4—5月份,物种丰富度增加,但个体总数减少,A项错误;B、由题图曲线可知,趋光性昆虫个体总数在4月份最大,由于林区面积是固定的,故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B项正确;C、由题图曲线可知,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C项正确;D、由题图曲线可知,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D项正确。
2.(2021·1月浙江选考)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答案】D【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还与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有关。
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详解】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项错误;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项错误;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项错误;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3.(2021·广东高考真题)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 B.b C.c D.d【答案】B【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项正确,A项、C项、D项错误。
4.(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乙处于劣势。
单独培养到10-12天时,甲藻的数量维持在2.0×106个,即K值为2.0×106个,K/2时(1.0×106个)种群增长最快。
【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项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项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甲藻数量增加,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
5.(2020·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甜瓣子是豆瓣酱的重要成分,风味受蚕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影响,也受发酵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的多种代谢产物影响。
其生产工艺如下图所示。
某研究团队对加盐水后的发酵阶段的传统工艺(盐度15%,温度37 ℃,发酵30天)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甜瓣子风味得以提升。
新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
时期时段(天)盐度(%)温度(℃)前期0~12 6 12中期12~16 6 37后期16~30 15 37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A. 新工艺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由温度升高导致B. 新工艺后期活细菌总数下降由温度、盐度均升高导致C. 新工艺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活性D. 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提升,与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高和氨基酸终产量高均有关【答案】B【分析】加盐水后的发酵阶段的传统工艺的参数是盐度15%,温度37 ℃,发酵30天。
从前期到中期,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盐度不变,温度升高,活霉菌总数下降,活细菌总数上升,但是都比传统工艺的高,氨基酸产生速率前期传统工艺和新工艺几乎一样,中期新工艺加快;从中期到后期,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盐度升高,温度不变,活霉菌总数继续下降,活细菌总数下降,氨基酸产生速率后期传统工艺和新工艺都稳定,新工艺比传统工艺高。
【详解】A、分析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活霉菌总数下降,说明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是由温度升高导致,A项正确;B、新工艺从中期到后期,盐度升高,温度不变,活细菌总数下降,说明活细菌总数下降是由盐度升高导致的,B项错误;C、新工艺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因此,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由于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的活性,C项正确;D、比较两种工艺的结果,新工艺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和氨基酸终产量都比传统工艺高,因此,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有所提升,D项正确。
6.(2020·浙江卷)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答案】A【分析】存活曲线由美国生物学家雷蒙·普尔在1928年提出,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Ⅰ型(凸型):曲线凸型。
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
Ⅱ型 (直线型):曲线呈对角线型。
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
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Ⅲ型 (凹型) :曲线凹形。
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详解】A、从以上分析可知,存活曲线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项正确;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从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项错误;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项错误;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项错误。
7.(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详解】A、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 项正确;B、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项正确;C、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项正确;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的实验组,其种群增长初期因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种群增长曲线即c曲线与a和b曲线重合,近似“J”型增长,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逐渐呈现“S”型增长,D项错误。
8.(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详解】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项错误;B、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 项正确;C、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酒精对细胞有害,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项错误;D、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项错误。
9.(2019浙江4月选考·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答案】B【详解】A、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项正确;B、同一群落内,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不同物种增长的影响不同,所以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项错误;C、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项正确;D、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不受破坏时的稳定平衡密度,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