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分类训练-------现象类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汪曾祺曾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
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逛菜市场曾是人们一天之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可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买菜软件应运而生,社区团购更是蓬勃发展,这让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光顾菜市场。
许多菜市场,都面临着被关停、拆迁或是改造的命运。
对于以上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陈忠实为了静心写作,主动回到偏僻的老家,与热闹喧嚣隔离;梭罗为了思考与体验,主动到瓦尔登湖,与工业文明隔离。
隔离热闹与喧嚣,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体验和收获。
然而,有的人却不避喧嚣,主动选择融入热闹的生活,亲近这个急剧演变发展的时代,他们在热闹中也收获了生活的馈赠。
对于生活中的这种“隔离”与“融入”现象,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
《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在这里,“小康”是安康、安居的意思。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
宋人洪迈在《夷坚志》卷一有“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
明成祖朱棣曾说:“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这里,“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新闻发言人表示,已经建成的小康社会远超改革开放之初的预想,达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
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
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高远、深远、平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三远”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段名为《三堂会审伽利略》的京剧在互联网上翻红。
作品脱胎自京剧《玉堂春》,剧中伽利略用皮黄唱腔向物理天文倾诉衷情。
该剧虽是传统戏曲和科学史的"混搭",唱腔、伴奏、表演却完全依照戏曲的传统,剧情中的调侃成分和历史事实也一目了然。
很快网民又发现了很多类似的作品:豫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京剧《哈利波特》、黄梅戏《无事生非》等。
剧种上既有京剧也有地方戏曲;创作主体既有专业院团,也有票友、戏迷;题材既有对莎士比亚、雨果等外国经典作家代表作的改编移植,也有以外国故事内容为题材的编创。
对于这类传统戏曲外国戏,人们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嗤之以鼻,认为它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有人击掌叫好,认为它们显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强大包容能力,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性传承。
对于上述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南美洲海域,生活着一种身上带锯齿的鲑鱼。
大约在五千年前,这种鲑鱼的身体,跟普通鱼类还没有差异,那时它们常常遭到其他鱼类的攻击。
每次被咬伤后,它们的身上便少了一块肉。
尽管每一次受伤都令鲑鱼们疼痛难忍,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伤口逐渐变得坚固,最终长成锯齿状,并且十分锋利。
食肉鱼类见了它们,不但再也不敢随意攻击,而且还会躲得远远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层引用汪曾祺对菜市场的认识,在汪老看来,菜市场是一个鲜活、热闹、充满“生之乐趣”的地方。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菜市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有着独特的市井风情,更是一个地方的底色。
是一个城市生活最深远的中心起源,透露着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民风习俗。
同时,相对于简单的买卖,传统菜市场更不可替代的是社交功能,提醒着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喧嚣名利的人回归到最原本的生活中,菜市场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材料第二层展现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网上购菜方便快捷,导致青年人不愿去菜市场,许多菜市场面临被淘汰的现实。
题目要求对承载烟火生活气息的菜市场被淘汰的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作时可思考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比如:基础设施不合时宜、抓不住年轻消费者、环境脏乱差等,由此思考传统菜市场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比如:顺应时代而主动求变,以更加便利的形式契合年轻人的需求;不断提档升级市场的每个角落,为前来的消费者营造一个优质的消费环境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让菜市场在一代代传承和更迭中,以一种最合适的姿态,进入另一个新的时代。
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打造菜市场文化,菜市场不仅贩卖蔬菜食材,还贩卖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方式。
二、努力改善菜市场环境,简约干净,菜品码放整齐,让人能在一种很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购物。
三、在保留了传统味道的同时,还能扩大其社交功能,朝向“生活中心”的方向演变。
立意:1.快节奏生活不妨去逛逛菜市场,逛的是生活,治愈的是人心。
2.不要让“便捷购物”取代了生活气息。
3.跟上时代节奏,促进传统菜市场转型。
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列举了陈忠实为静心写作主动回到偏僻的老家,梭罗主动到瓦尔登湖,与工业隔离。
然后引出隔离与融入,无论是隔离还是融入,都可能会给人带来收获。
从材料还有写作提示来看,写作的话题就是“隔离与融入”,所谓的“隔离”指的是远离一种场合、环境,或者远离一种事物;所谓的“融入”指的是参与到某种环境当中,或者是某个群体当中。
但是,这二者之间其实也具有辩证关系,但是“隔离”某种环境的时候,其实融入到另一种环境当中。
关于“隔离”,你可以写,远离一些消极的环境,消极的人,主动与积极的人接近,融入到积极的环境当中,这个时候,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向上。
比如材料中所提到的陈忠实融离的热闹和喧嚣,就想沉下心来写一些东西;梭罗陋离了工业,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现对自己的热爱,这也是一种收获。
关于“融入”,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考虑,比如,我们青年人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当中,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就是“融入”的意义所在。
相反,有的青年人选择“佛系”或“躺平”,这也是一种隔离,也就是说没有“融入”社会,因此这样的“隔离”是不可取的,作为青年人选择“融入”火热的生活,进取的奋斗大军才是最可取的。
写作时,可以明确自己的观点:融入社会,奋斗进取。
然后主体可以安排成对比结构,正面写当年青年人融入社会发展中,积极进取;反面则写当前一些青年人选择“佛系”“躺平”,没有融入社会。
通过对比,观点态度更鲜明,最终再重申观点。
立意:1.积极融入,奋斗进取。
2.隔离是为了更好地融入。
3.根据需要选择隔离还是融入。
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既着眼于“小康”内涵的历史溯源,也关注其当代价值的再阐释。
材料以中国古代关于“小康”的诗句、史料记载作为切入点,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传统与当代我国努力构建的美好蓝图联系起来,引导青少年对“小康”的当代价值做深入的思考,并自觉为之努力以期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侧重于引导青少年思考“小康”的当代价值,并以此为理想目标落实到个人的追求与奋斗中。
作文应在体现对“小康”内涵的梳理与挖掘的同时,突出“我如何做”这一主题,强调实现小康社会要“从我做起”的实践意义。
构思写作时,首先提出实现小康社会,从当下做起的中心论点,特别要注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文化”需要我们在今天传承和弘扬。
同时,也可以横向联系发达国家的现状,在比较中探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我们时代青年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更应承担起历史的重任,踔厉奋发,开拓进取,为人民谋幸福。
立意:1.实现全面小康,传承千年梦想。
2.决战脱贫攻坚,加快民族复兴。
3.实现小康社会,为人民谋永福。
4.例文:以“三远”之境成不凡人生“高远,深远,平远”,绘画的这三个境界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又被王希孟完美地融合于他的名作《千里江山图》之中,其实这“三远”岂止是绘画的三境界,更是人生求索的三境界。
高远,自山下仰山巅,立攀登之志。
因为站位和角度的不同,站在山下却想领略山顶的风光,显然是徒劳的。
山顶之所以“风景独好”,在于提供了绝佳的观望视野,登顶之人可以“一览众山小”,四方风云可以尽揽于眼底,八方山色能够总纳于怀抱。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岂是“井底之蛙”可以比拟!人仰望山巅,是对目标和理想的向往,是对壮丽人生的追慕。
《荀子·劝学》篇有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颜渊以孔子为山巅,仰慕之,效法之,终成一代“复圣”,为一代代的后人所仰望,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山巅”。
少年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只为“中华之崛起”。
故而,惟有志存高远,方有成功的可能。
深远,自山前窥山后,悟成功之道。
“嫦娥”“天问”“神舟”“北斗”,中国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座座巍巍高山,我们既要看见山前的辉煌,又要窥视到山后的艰辛。
没有那些中国航天人苦练本领,开拓创新,又怎会将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更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