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必修3辽宁省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辽宁省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1
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导学案(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2 •掌握部分特殊句式的格式,初步练习文言句式的翻译。

3 •熟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的论述,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基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一公元前238 年),名况,号卿。

战国时赵国人,是赵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我 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
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

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他的文章说理 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 ,多用排比和比喻。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 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课堂演练]
(二)、课文中词句梳理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第一、二段
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 ■)。

青,取之于(
)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 绳,輮以为( )轮,其曲中.(
)规,虽( )有(
)槁暴( ), 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
)也。

故(
)木受绳则(
) 直,金( )就( )砺( )则利( ),君子博学(
) 而( )日( )参省( )乎(
)己,则(
)
知(
)明而(
)行无过(
) 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监,而青 于蓝;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 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跤槁二 音
時步规马

而暴
楔砺须
(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 ) 舟楫(
)舆( )车
目()参()省(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第一段中使用了哪几个比喻?用来说明什么道理?
《劝学》答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2•掌握部分特殊句式的格式,初步练习文言句式的翻译。

3•熟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的论述,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基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一公元前238年),名况,号卿。

战国时赵国人,是赵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
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

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第一课时
[课堂演练]
(一)、熟记字音
跬()步跂()而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中 ( )规槁()暴砺() 舟楫()舆()车
驽( )马二螯() 须臾() 参()省()
(二)、课文中词句梳理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第一、二段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但)青于蓝;冰,水为(动词,形成,凝结)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
(做为)轮,其曲中(符合)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枯干,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这样)也。

故(所以)木受绳则(就)直,金(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的学习)而(并且)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验证考察)乎(相当于“于”)己,则(就,那么)知(同“智”,智慧)明而(并且)行无过(过失)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而且每天检查反
君子广泛地学习,
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3
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驭第一段中使用了哪几个比喻?用来说明什么道理?
(1)文章先以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J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找可以J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0
辽)文章进一步i殳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棘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辣使之然也。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 成気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这显悠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3)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