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简表
上海 北京 武汉 长沙 广州 济南 巴黎 东京
上的准备。
陈独秀、李汉俊、李达 李大钊、张国焘 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 毛泽东、何淑衡 谭平山、陈公博 王尽美、邓恩铭 周恩来 周佛海
1920.8 1920.10 1920秋 1920秋 1920秋 1921春 1921春 1921春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 发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 ◆中国最早信仰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即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1921年7月23日, 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最后一天 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中共一大的15位参加者: 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 全国50多名党员。他们是:
上海: 李 达
李 汉 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3)北洋政府让步: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
了实现
6 10
月 日 释 放 捕 去 的 学 生 。
第 一 , 北 洋 军 阀 政 府 被 迫 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曹汝霖: 时任交通 总长,订 二十一条 时任外交 次长 章宗祥: 驻日公使
陆 宗 舆 的 职 务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2)工人阶级参战
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在这关键时 刻,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上 海 工 人 罢 工
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接着 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 个省区、100 多个城市。
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 李大钊)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林伯渠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首先,是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 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马林(1883-1942)原名
亨克· 斯尼佛力,荷兰人, 早年参加荷兰的工会活动。 后赴印尼从事工人运动和 建党工作, 1921年4月被
派来华, 7月参加一大,
1923年10月调回共产国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尼克尔斯基(俄国人, 1889——1938) 中共一大前后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主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 中国革命有什么 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转向社会主义。 ●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 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 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参与,昭示中国先进 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北京:
张 国 焘
刘 仁 静
长沙:
毛 泽 东
何 叔 衡
武汉:
董 必 武
陈 潭 秋
济南:
王 尽 美
邓 恩 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广州:
陈 公 博
周 旅居日本东京: 佛 海
陈独秀、李大钊因分 别在广州和北京有事, 未出席会议。包惠僧受 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
包 惠 僧
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确 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 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的中央 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党早期组织 党早期组织
党诞生历 党诞生的标志 史特点 及意义
党成立初期所 开展的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是上海共 产主义小组,陈独秀1920年8月组 建的,成员有李达、李汉俊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 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 期组织 1920年秋到1921年春,武汉、 济南、广州、长沙等地的党支部 先后建立起来。 同一时期,日本、法国留学生中 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 化上的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 的缺点。 ● (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 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 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 会进行改造。 ● (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 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 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 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 (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 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杨匏 安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 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
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
来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再次,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 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中 共 一 大 会 址
南 湖 红 船
视频:《建党伟业》片段
其代表为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董必武
吴玉章
林伯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历史特点 1.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表现:
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二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
三是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陈望道 翻译的 《共产 党宣言》 第一个 中文全 译本在 上海出 版。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基本概况
时间: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参战国:同盟国(以德、奥、 意为首)与协约国(以英、 法、俄为首)两大军事集团。 性质: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 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 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结果:协约国取胜。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 动 时代背景 直接导火线 发展阶段
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新的时代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 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 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 干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鲁 迅
胡 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阵地。
北京大学红楼(北京大学旧址, 新文 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 ●提倡白话文、新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 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 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及其后的一些作品为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劈的大事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