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检查报告表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检查报告表


主 要 研
2.在调研本院的基础上,赴长沙通信职院、武汉电力职院、江西电力职院等学院 进一步调查了解了典型的校企合作院校的基本情况,为课题方案提供可行性论证
究 依据。
活 动
3. 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了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
意见,为课题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打下了基础。
4.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高职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策略及路径等课题相关
4. “13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内化素质体系的构建研究
4.1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及特征
4.2 当前高职学院构建素质教学体系的几种典型方式及其优劣分析
4.3 “135”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5. 建立“五段循环”良性运行机制的研究
5.1 高素质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及电力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
5.2 电力类高职学院学生就业岗位(群)能力剖析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 “13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1.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立足点研究
1.2 “135”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1.3 “13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4 “135”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系统性、持续性等)
2. “13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与工作相结合,“课程体系优化”是按工作要求来组织课程与实施教学,
“职业能力培养”就是培养工作能力,“顶岗实习跟踪”是对学习准工作的评价。因
此,五段循环这一教育教学的过程都离不开一个“工”字。
二、“135”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架
1.遵循现代高职教育规律是实施“135”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一是落实服务导向与就业导向的原则。确立“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服
3.改革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是实施“135”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位一体,就是使学生认知,会事,做人,全面
反映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本质与特征。与此对应,“135”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优化理
论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内化素质教育体系。
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就是设计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
知识。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突出实践能力在培养高职学生中的关键地位。内化
素质教育体系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升华和在高层次上的再现,主要是指社会素
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的提升,从而演化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
2/5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动力。 4.狠抓培养过程的闭环管理,是实施“135”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路径。 确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内容,第三个问题就是明确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135” 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是人才培养目标,“3”是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的原则,“5”是 教学实施流程和路径。其中,“5”可用下图简示:
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毕业生就业需要与市场需求零间隙,学生就业与上岗
零过渡,应届毕业生零库存。
二是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为行业和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
服务的同时,在技术、设备、资金、师资、科研以及专业设置和岗位需求等方面,
争取行业和企业的支持。
2.明确并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135”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5.3 电力类高职学院课程体系优化
5.4 电力类高职学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5 电力类高职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调查研究
5.6 “五段循环”之间的内在关系与改进措施
1/5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开 展 的
1.通过查阅中国知网(CNKI)和相关专业期刊、资料,收集了国内外理论文献和 课题管理研究文件。
务定位;制订和落实了就业导向的“四个三”的措施。即“三化指导”树立“三观”:
以就业指导的“个性化”为点,以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为线,以就业指导的“全员化”
为面,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三个市场”实现“三
零”:按照“巩固原有市场、发展新的市场、培养潜在市场”的原则,及时研究就业
要 研 究
一、“135”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根本属性 “135”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三个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五段循环的流程再造,都打
观 上了“工学结合”烙印。三个课程体系是基本思路,就是围绕如何使学习“与工作相

结合”来设计,依次体现了“工”的客观需要、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在五段循环中,
“人才需求剖析”重点就是对社会和企业用工的分析,“岗位能力对接”就是要注重
2.1 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内涵及特征
2.2 当前高职院校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几种典型方式及其优劣分析
2.3 “135”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3. “13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3.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涵及特征
3.2 当前高职学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种典型方式及其优劣分析
3.3 “135”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工学结合的“135”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探索完善“135”人才培 养模式;建立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建立“135”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我院 乃至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 所谓“135”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线,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内化素质教育体系,实施“人才需求剖析”、“岗位能力对接”、 “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跟踪”五段循环。 研究内容:
内容。
5.通过边研究、边试点的办法,在我院试点实施“135”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
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初 步 形
“135”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为前提,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课程 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教育教学路径为抓手,结合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
成 的 重
从三个递进层面(目标、关键、路径)阐述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 人”两个问题。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检查报告表
制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时间:20XX 年 9 月 15 日
课题 基于校企合作的“135”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 XJK08BZC
名称
015
主 持 人 皮洪琴 姓名
单位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 电话பைடு நூலகம்
本 课 题 研 究 的 目 标 、 内 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