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五课第一个框题。

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奠定基础。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文化理论,是今后文化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课标要求
1.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事例解读,说明文化创新和发展源于社会实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知道文化创新的作用以及文化创新在新时代的价值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事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让学生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到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依据:这一问题涉及了整个一框的主体内容,与后面文化创新的作用相联系。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在理解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丰富的资源推动文化创新时存在一定难度。

五、教学方法
现代高中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我们这一堂课,要利用好学生在认识上的这些特点,通过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理解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1.教法:探究分析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思考辨析法、归纳总结法
3.教具:课本、多媒体、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生僻字》片段,让学生思考:生僻字一直都存在,为什么随着一首走红的歌曲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去认识要想推动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即: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结合导学案上《舌尖上的中国》相关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1.该纪录片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创下高收视率?
2.三季主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与传统文字介绍美食相比该纪录片为什么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设计意图: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在理解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丰富的资源推动文化创新时存在一定难度。

但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要利用好学生在认识上的这些特点,通过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理解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

因此以背景材料为依托,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生成知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即: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通过微课视频《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创作、赞助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思考题:《经典咏流传》对我们的诗词文化有什么影响?对我们当代的民族文化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因此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微课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生成知识:文化创新的作用为: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深思辨析:文化创新是这些专家学者的事,与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

1.对此你有何看法?
2.应该如何进行创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节课前面的学习以及所学的哲学知识知道文化创新源自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所以通过思考就能得出结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必须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七、构建思维导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过程中提炼出本节课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自主思考、团队探究、深思辨析等环节对其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构建思维导图就是整理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该过程就是学生生成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过程。

八、回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习目标,让学生自我检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该环节也是本课小结。

九、板书设计
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
民族文化
人民群众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取关键词,进而让学生利用关键词构建本节课思维导图,既是生成知识的过程,又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