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价值•一、法的价值概述•(一)价值的概念•价值一词与梵文和拉丁文中的“掩盖、保护、加固”有渊源关系,是在由此派生出来的“尊敬、敬仰、喜爱”等意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含义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敬的,可重视的。
”•哲学的意义上,价值这一概念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主体)与外界物—自然、社会(客体)的关系,揭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其二,价值是一个表征意义的范畴,用于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概念。
•(二)价值的特性•其一,客观性。
即客体的价值不管主体认识不认识,是否要去认识,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二,主体性。
指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同一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同的。
价值的主体性又表现为价值的变异性和多维性。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要的积极意义。
•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既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及满足的程度。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这一术语的含义可因以下使用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P296 •其一,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如刑法学中的“犯罪价值论”问题的探讨,并非暗示犯罪行为可能具有某种价值,而仅仅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研究犯罪问题。
•其二,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哪些价值。
如秩序、自由、效率和正义等。
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有价值的事物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
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称为法的“目的价值”。
•其三,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因素。
此种意义上的法的价值,称为法的“形式价值”,它与法的目的价值不同,并不是指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社会理想,而仅仅是指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那些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质。
•(四)法的价值分类•1、群体法律价值与个人法律价值•群体法律价值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要求及法律对该社会群体的实际效应。
•个人法律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以及法律对个人的实际效应。
•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与群体对法律的要求侧重点上是有区别的。
相对于群体法律价值而言,个人的法律价值更注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如个人行为的自由、平等、权利、人格尊严、个人财产的保护以及个人发展条件获得法律的保护等。
群体的法律价值追求则更注重于正义、秩序等内容。
•2、法律的正价值、无价值与负价值•法律的正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与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一致的情况。
•法律的无价值是法律对主体不产生效应。
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律与社会实际状脱节,没有实现的可能。
第二,法律之间不协调,使有些法律不能实现。
第三,有些法律没有得到切实实施而无价值。
•法律的负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实际效应与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相反的情况。
•3、目的性法律价值和工具性法律价值•法律的目的价值构成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反映着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宗旨,它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的权威性蓝图,也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格局应怎样的权威性宣告。
•法律的目的价值最集中地体现着法律制度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使命。
•目的性法律价值的属性•P298•第一,法律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
凡是可以借助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来加以保护和促进的美好事物都可以视为法的目的价值,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在一起。
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在现代法律制度中更显突出。
•目的性法律价值的属性•P298•第二,法律的目的价值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法的目的性价值也不同。
•举例•古代社会法律追求的主要目的是秩序;现代文明社会法律追求的终极目的是自由和人权。
•目的性法律价值的属性•第三,法的目的价值的有序性。
法的目的价值系统具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性,法所追求的诸多目的价值是按照一定的位阶排列组合在一起的,当那些低位阶的价值与高位阶的价值发生冲突并不可兼得时,高位阶的价值的就会被优先考虑。
•3、目的性法律价值和工具性法律价值•法律的工具性价值是指法是中介自由、正义、秩序等的一种工具,由此体现法律价值的要求。
•如:法律本身就是获得正义、自由的手段。
•4、法的目的价值、形式价值、评价标准体系•P299•法的形式价值:法律制度在形式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法的权威性、普遍性、统一性和完备性•案例:中国的再审制度与法律的权威性•案例:中国的再审制度与法律的权威性•再审的普遍性大大削弱了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法律权威性的树立。
为此,2008年围绕再审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进行了重要修订并出台了配套司法解释,对现有再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再审逐步向三审终审过渡。
•4、法的目的价值、形式价值、评价标准体系•P300•法的评价标准体系:在法律上对各种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遵循的准则。
•价值确认与确定价值位阶•法律价值发生冲突时显得非常重要•(五)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1、什么是法的价值冲突•不同的法的价值之间在特定场合的竞合状态就是法的价值冲突。
•如:非典时期秩序价值与自由、人权价值之间发生的冲突•(五)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第一,价值位阶原则。
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
•第二,个案平衡原则。
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第三,比例原则。
价值冲突中的“比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须侵及一种法益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
例如,为维护公共秩序,必要时可能会实行交通管制,但应尽可能实现“最小损害”或“最少限制”,以保障社会上人们的行车自由。
换句话说,即使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交通法:撞了不白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奥托车无责仍赔偿案例•撞了不白撞与法的价值冲突选择•交通规则体现了法的秩序价值。
秩序价值要求所有违反了交通规则的主体应当承担自己的后果。
本案中,原告曹志秀的过错非常明显,擅自进入只有机动车能够进入的二环主路是造成自身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被告刘寰虽然也有过错,但过错程度较轻。
如果从法的秩序价值来看,本案应当由原告曹志秀对自己的死亡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交通法第七十六条关于撞了不白撞的规定(实际上确立了机动车的无过错责任,即车主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也要承担10%的责任),使法律的保护天平倾向非机动车和行人,体现了法律对人的终极关怀。
而法律对人本身的关怀价值位阶高于法的秩序价值。
因此,本案作为中国第一例“撞了不白撞案件”也昭示了在不同价值发生冲突时,位阶更高的价值将优于位阶低的价值。
•二、法与自由•(一)自由的含义•康德:“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如果我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如果这就叫做自由,这种思想就太肤浅了。
•康德关于自由的经典定义:“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自由,乃是野蛮鲁莽,放纵情欲,就如:我要打你就打你,要杀你就杀你,这一类行为,并不是自由,而是无法无天,是乱来。
•(一)自由的含义•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
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那种自由(当其他任何人的一时高兴可以支配一个人的时候,谁能自由呢?)而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洛克《政府论》•(一)自由的含义•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自由的含义•P316•法律上的自由:自由是法律上的权利,其边界就是不能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二)法律与自由•1、自由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法律应当以实现和保障人的自由为基本的目标和内容。
•2、法律对自由的保障•P321•第一,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第二,将责任与自由联结(排除了破坏自由的自由)•第三,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国旗致敬案与自由•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的麦诺斯维尔小学在内的所有美国公立中小学小学都要求学生每天都向国旗致敬,并宣读《效忠誓词》:“我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及其它所象征的共和国,国家一体,自由公正与我们同在。
”这是美国学校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内容。
1936年的一天,10岁的威廉和12岁的莉莲突然决定不再向国旗致敬。
原来,他们的父母是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
耶和华见证会的教义要求信徒们拒绝向上帝以外的任何偶像致敬。
受父母和教会牧师的影响,威廉和莉莲小小年纪,就知道向国旗致敬违反他们的教义。
•国旗致敬案与自由•老师再三向他们灌输爱国重要性的思想但仍无济于事。
而校方又不愿意因为两个孩子坏了学校的规矩,况且,向国旗致敬还是当时宾州的一项州法,学校必须执行。
校方只好要他们退学。
威廉和莉莲的父亲戈比蒂斯赶紧找到学校,表示向国旗敬礼的确是爱国情操和公民良好素质的表现,但是,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向背。
他们很爱美国,但也崇敬上帝,并认为爱国公民也一定是崇敬上帝的人。
他们并不要求学校取消向国旗致敬,而是希望不要强迫他们的孩子去从事违背他们宗教信仰的行为。
学校则认为,向国旗致敬既是州法也是校规,不能通融。
况且,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孩子有益无害,不应该有例外。
既然戈比蒂斯不愿意让孩子服从,那结果只能是除名。
•国旗致敬案与自由•两个孩子不能上公立学校了,戈比蒂斯又没有钱送他们去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