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最新--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2017最新--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A、一种认识是否是 真理不能由这一认 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 也不能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 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 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物质性 2.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生产实践(最基本)
3.基本 形式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怎不 么下 学水 会, 游 泳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依赖于实践)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小结: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 对接
2.这些活动是在 认识世界还是在 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 是纯主观的思维 活动?
归纳: 什么是实践?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不是认识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对象:自然界和 主体:人 人类社会 (不是动物) (不是主观世界)
性质:直接现实性 活动,把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的活动(不是纯主观 的思维活动,认识 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 和新要求 推动着人们 去探索研究 延伸了人类 的认识器官 促 进 人 类 认 识 的 发 展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 践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改造着人的 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 体;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 准;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客观规律的制约)
2、中国的航天战略 还只走到第二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有目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有意识的)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就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通过实践获得 认 直接经验 识 途 通过实 通过学习知识或 径 间接经验 —— 践获得 从别人那里获得
如何理解:
实 践 是 认 识 唯 一 来 源
(重视获取间接经验)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重视获取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实践对象
教师讲课 农民播种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3、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
客观物质性的 的活动。
决定 实践的构成要素
主体 运用 人
手段 工具和其他设备 改造
对象
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
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 明” 多数人公 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受主观认 实 识指导 践 改造客 观世界 联系主 观认识
主观 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 认识的对象 都不能充当 标准
联系客 观事物
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 的活动, 联系主客 观的桥梁
是检验认 识正确与 否的唯一 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注意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 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②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 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想喝水
喝水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农民耕地
✘ 主体 ✔ ✔ ✘ 对象
3、工人生产商品
4、学生思考数学例题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人类最基改革等)
在阶级社会 中, 主要表现为阶级 斗争
科学实验
在当代中国,主 要表现为在社会 各方面的改革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
农民种田
工人做工
教师讲课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医 生 治 病 司 法 人 员 办 案 营 业 员 售 货 科 学 家 实 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物质
第四课 唯物论
意识
实践
第五课
第六课 认识论
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世界奥秘的脚步
人类永恒的课题
人体奥秘
认识自然 认识社会 认识自已
宇宙奥秘
思维奥秘
社会发展奥秘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陆 游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农业生产
探究活动 1.上述材料中是 谁在从事活动?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 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 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错。离开他人和社会的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并不否定单个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 入太空(前苏联)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 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 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 会条件的制约。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3.实践的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纯主观活动)
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间接经验 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直接经验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 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探究: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 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 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 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 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 造调查等科学探测。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 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2013 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2013年 12月6日傍晚17: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 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探究: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 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 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 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 大的提高。 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学道理?
B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 人钦佩的,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真移山要的是锹 挖、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使用炸药炸,用车 运。对此,你如何看待?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能动 性活动
原因
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
表现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关系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课堂演练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 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探究四:走进自然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12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 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 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