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最新--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2019最新--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阅读课本陶行知的故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 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原有的认识
受主观认 实 识指导 践 改造客 观世界
联系主 观认识
联系客 观事物
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 的活动, 联系主客 观的桥梁
是检验认 识正确与 否的唯一 标准
名言示例: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推 动实践的发展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 践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改造着人的 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 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
小结: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2.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生产实践(最基本)
3.基本 形式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不是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 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 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辨析: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反作用(双(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 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 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
物质
意识
实践
第四课
唯物论
第五课
第六课 认识论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对象:自然界和 主体:人 人类社会 (不是动物) (不是主观世界) 性质:直接现实性 活动,把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的活动(不是纯主观 的思维活动,认识 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
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 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 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 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 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何谓正确认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正确的认识(相符合)
主观
对照
客观
错误的认识(不相符)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多数人公 认的观点
主观 认识 权威的话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 认识的对象 都不能充当 标准
科学理论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 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 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 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 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 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 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 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 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 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 益处。
主体 运用
手段 工具和其他设备
人
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能动 性活动
原因
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 和新要求 推动着人们 去探索研究 延伸了人类 的认识器官 促 进 人 类 认 识 的 发 展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 中, 主要表现为阶级 斗争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改革等)
科学实验
在当代中国,主 要表现为在社会 各方面的改革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随堂检测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 问世。
思考:实践有哪些特点?
实践对象
教师讲课 农民播种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
客观物质性的 的活动。
决定
实践的构成要素 对象 改造 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
创造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
表现
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新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创造 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关系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课堂演练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 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错。离开他人和社会的孤立的活动
是不存在的,并不否定单个人的 实践活动的存在。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 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 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目的
Let me try!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 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 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 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
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
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名言示例: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
练习: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 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 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 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 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 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 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谁能 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实践。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呢?——因为实践具备将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的特性。
实践是如何检验认识的呢?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 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 途径。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 直接经验 通过实践获得 识 途 通过实 通过学习知识或 径 间接经验 —— 践获得 从别人那里获得
如何理解:
实 践 是 认 识 唯 一 来 源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