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10强2017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10强排行榜排名公司名称国别2016年销售额(亿美元)同比变化(%)1 豪士科-捷尔杰(Oshkosh Access Equipment)美国23.13 -16.02 特雷克斯-吉尼(Terex AWP)美国19.78 -11.93 斯凯杰科(Skyjack Inc.)加拿大 6.44 4.64 爱知(Aichi Corporation)日本 5.35 12.65 欧历胜(Haulotte Group)法国 4.82 -0.46 多田野(Tadano Ltd.)日本 1.98 22.27 帕尔菲格(Palfinger Platforms Italy)意大利 1.69※10.58 曼尼通(Manitou Group)法国 1.40※10.29 鼎力中国 1.14 52.0 (Zhejiang Dingli Machinery Co., Ltd.)美国 1.10※28.810 思诺高(Snorkel International)合计66.83 -6.9评选标准和说明:(1)2017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10强排行榜是根据各家企业2016财年高空作业设备业务销售额进行排序。
(2)非美元货币按2016年12月31日汇率统一换算为美元:1美元=0.95034欧元;1美元=1.34434加元;1美元=116.9695日元;1美元=6.9447元人民币。
(3)※标记为估计数据。
2017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5强榜单公司名称公司英文名称总部所在地鼎力Zhejiang Dingli Machinery Co., Ltd. 浙江德清星邦重工Hunan Sinoboom Heavy Industry Co., Ltd. 湖南长沙临工重机LGMG 山东临沂徐工XCMG 江苏徐州美通重工Mantall Heavy Industry Co., Ltd. 江苏南通2017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10强排行榜,主要根据各家企业2016财年高空作业设备业务销售额进行排序。
2016财年,10强企业总计销售额为66.83亿美元,同比上年下降6.9%。
全球高空作业设备领军制造商——捷尔杰与吉尼继续稳居前两位。
但是,由于北美市场需求持续低迷,2016年两家企业销售额均未增长,分别同比下降16.0%和11.9%。
加拿大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全球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份额最大的制造商——斯凯杰科(Skyjack)、日本最大的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爱知集团,以及欧洲最大的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欧历胜集团,分列本届榜单第三至五位。
2017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10强排行榜中,前两名企业贡献了64.1%的销售额,前五名企业贡献了89.0%。
2016年,全球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总计销量约为147740台,同比上年增长8.6%,其中全球最大的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北美市场销量同比下降3.2%,但仍然占据全球销量的52.4%;2016年,欧洲和亚洲市场均实现强势增长,销量同比增长24.5%和32.6%,分别贡献了全球24.8%和19.7%的销量;大洋洲市场销量约为4600台,与上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2016年,全球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总计销量约为23170台,同比上年增长0.7%,其中,北美和亚洲市场销量最大,分别为12600台和7830台;2016年,欧美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出现下降,销量分别同比下降了3.2%和8.6%;大洋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4.3%,达到400台。
据不完全调查,2016年,中国可用于租赁的高空作业平台总量已超过42000台(全行业总量可超过45000台),同比增幅超过60%,中国从事高空作业平台租赁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但两年前,2014年,中国可用户租赁的高空作业平台数量还不到13000台。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业走上了快行道,这也直接推动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从新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过去几年,依托快速成长的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中国涌现了一批领军的高空作业平台专业制造商,其中包括2015年成功上市的浙江鼎力,以及星邦重工和美通重工等这些企业过去多年在高空作业设备这个专业细分领域不断深耕,将业务延伸至海外,甚至成为全球高空作业设备行业的追赶者。
2016年,浙江鼎力继续提速发展,业绩再创新高,销售额首度入围2017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10强榜单,位列第9。
面对巨大的市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综合型制造商也加快了进军该领域的步伐,无论是2015年强势切入的老牌企业——临工,亦或以徐工消防装备为技术积淀的徐工高空作业平台,又或与帕尔菲格合作生产高空作业平台的三一重工,收购意大利ISOLI进军市场的安徽柳工等等,这些大企业的纷纷加入,让人们对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广阔的市场前景空间期待,也让未来行业格局充满更多的想象。
根据中国各制造商该业务的经营数据,2017年9月19日,全球高空作业设备峰会暨中国租赁商百强大会组委会联合《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工程机械观察共同发布了2017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5强,鼎力、星邦、临工重机、徐工和美通重工入围,分列第1至第5位。
他们眼中的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市场在制造商和租赁商眼中,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及租赁市场的前景如何?高速发展期内,企业应如何规划和行动?新活力新动能欧历胜集团中国区总经理王志军高空作业平台在中国上升的空间巨大。
未来十年,中国市场都将保持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20%-30%。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涌入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型制造商,以及传统的土方机械和起重机械代理商、租赁商纷纷将目光投向高空作业平台,不仅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理念和宽阔的视野,还有利于行业和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的商业模式,这都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中国设备租赁业整体上呈现出良势发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从事高空作业平台租赁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0家,产品的平均出租率超过70%,这个数据甚至高于欧洲。
中国设备租赁业的成长是高空作业平台未来快步前行的动力之源。
目前,高空作业平台在中国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型场馆/工厂建设。
未来,随着市场保有量增加,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将更加便利,应用领域必将进一步扩充;此外,租金价格回落,竞争愈发激烈,也会推动有意做大做强、长期发展的租赁商寻求更为广阔、更有价值空间的应用场景。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充满想象。
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中国代理商和租赁商应该如何转型、发展?曾经从卡特彼勒德国最大代理商取经时得到一个答案:无论代理商还是租赁商,首先要将自身定位于一家服务供应商,从产品销售向以服务为重心转移;其次,从提供产品向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做到施工各节点上为客户提供支持和服务。
这种成熟的经营理念,需要国内企业学习和借鉴。
类比发达市场,中国也将有一批代理商涉足租赁业务,也会有一批租赁商延伸到销售业务,以租售、金融服务、二手机、附属产品的混合经营模式肯定会长期存在。
此外,多元化的产品线,对于租赁商的长期发展也十分重要。
我个人看好土方机械代理商投身租赁业,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营销网络、客户关系和服务能力,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打造综合性设备租赁商。
最后,中国设备租赁业一定会出现整合洗牌,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当实力雄厚的租赁商不满足于通过自身拓展实现业务扩张,收购兼并就成了另一种有效手段。
未来,作为国际领军企业,欧历胜集团将继续强化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
第一,我们将坚持为中国市场提供对标世界最高安全标准——欧洲标准的高空作业产品;第二,我们要不断开发以终端客户需求、应用场景为导向的高空作业解决方案;第三,我们希望与更多的租赁商,无论规模大小,共享成熟市场成功经验,携手发展,共赢未来。
行稳,而致远捷尔杰公司亚洲区市场总监吴小路中国高空作业平台未来的市场规模可以用不同指标衡量。
从建筑工人所对应高空作业机械数量来看,美国是12∶1,中国目前约为1000∶1,由此看来,中国市场拥有超乎想象的上升空间。
换个角度,中国目前可用于租赁的高空作业平台数量约为4.5-5万台,相比美国55万台的数值,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拥有十倍的增长空间;再换个视角,全球成熟租赁市场平均渗透率(即市场对于高空作业平台租赁的接受度)按100%计算,中国租赁市场渗透率从2%进入3%-5%区间,刚刚从导入期市场步入初级发展阶段,那么按5%的渗透率计算,以现有市场规模为基础,当中国市场达到成熟市场阶段,市场保有量将超过80万台。
未来,中国一定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空作业平台市场。
在租赁市场的渗透率之外,法规的完善程度、人工成本的水平、融资的便利性等都关系到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和市场的发展。
目前,中国较发达地区建筑工人的人工成本已经超过每天50美元,当这个数值达到100美元时,机械化程度将大幅提升,高空作业平台将呈现爆发增长。
大概十年前,新加坡开始出台高空作业相关法规,限定工伤事故率,高空作业设备开始在新加坡全面普及,目前,新加坡工伤事故率已远低于最初设定的指标。
2014年,中国发布了新的《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这对高空作业平台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标欧美标准,中国也已制订了高空作业产品生产的安全标准。
未来,随着国家对产品安全标准不断提高,随着终端用户尤其是承包商对于施工安全标准的提升,高空作业机械的安全性将得到全面提升。
举例来说,韩国包括三星建筑在内的施工承包商以及终端用户,对产品安全标准远高于韩国国标,如平台升起后不能行走、头顶部分加装保护装置、平台护栏加装铝板。
相比土石方机械,高空作业平台最大的不同是,安全是最基本的门槛,高空作业不容许任何产品安全故障。
我相信,中国市场最后存活的一定是生产制造安全产品的企业。
随着全行业及全社会安全意识的提升,租赁商和终端客户在产品的选择上将会更加成熟理性,低端和不安全的产品及制造企业,将会逐步被淘汰。
美国的设备租赁业是大中小型公司并存的状态。
行业三巨头——联合租赁、赫兹、Sunbelt只占据了23%市场份额,这说明了本地化服务和客户关系对于租赁业的重要性。
中国租赁业现阶段仍属行业发展早期,是企业战略扩张期。
过去三年,中国市场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长,接下来十年,中国市场仍会保持高速发展。
在高速发展期,任何企业都有机会。
即便经历整合洗牌,市场中还会存在大量中小型租赁企业,租赁巨头也只能占据20%-30%的市场份额。
目前,在中国,已经有几家租赁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但租赁市场格局还言之尚早。
站在55万或者80万台的未来节点看,更多的发展空间将来自下个五年或十年,因此,租赁企业不要只着眼当下,要放眼未来的增长,后期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增长才应该是大家真正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