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基于PAD应用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成果展示、课中探究、阶段小结、课后延伸五个环节,采用发布微课、互动抢答、拍照答题、小组PK板、学生讲、实物展台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曲线表征、实验探究、POE 策略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对计算机平板等信息化工具敏感度大,操作娴熟,容易上手,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寻、归纳、描述和分析各项规律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感受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同时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曲线表征方法,直观感受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以建构相应的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曲线表征方法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法学法】
采用基于pad应用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汇报、归纳总结、曲线表征。

教法:微课导学,任务驱动、实验探究、POE(预测-观察-解释)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报课1、展示汇报课前微课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手段:互动抢答
2、介绍曲线表征的方法
互动抢答,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
增,
主要化合价均呈周期性变化
聆听
、介绍电负性的概念以及应用
(定量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
、引导学生曲线表征元素的金
绘图,拍照上传
进一步巩固了曲
线表征的科学研
究方法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发明,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本节所学完成以下事情:
1、根据A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其性质。

2、收集有关工业生产利用周期表的事实。

3、收集有关门捷列夫利用周期表和周期律推断新元素和预测新元素的故事。

【教学反思】
1、任务解决,应用曲线表征,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2、问题引导,体验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3、智慧课堂,以技术为助力,打造以生为本课堂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
呈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实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