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构成要素。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语言不仅是一种纯形式的符号系统,它还是文化代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同时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包含着大量约定俗成的熟语。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熟语反映了纷繁的事态人心,表达了精辟的处世哲理,折射出缤纷的人文世界,汇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字:语言熟语分类文化影响意义目录摘要 (I)绪论 (1)一、熟语概述 (1)(一)熟语的内涵 (1)(二)熟语的分类 (1)二、影响汉语熟语的文化因素 (2)(一)儒家文化对熟语的影响 (2)(二)佛教对熟语的影响 (3)三、熟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内涵 (3)(一)“欲速则不达”与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 (3)(二)“尊老敬老”的道德传统 (3)(三)“贵和尚中”的处事之道 (4)四、熟语存在的现实意义 (4)(一)积极的方面 (4)(二)消极的方面 (4)结语 (5)参考文献 (6)绪论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
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包括成语、惯用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等。
熟语最根本的特质在于一个“熟”字,它是在人们熟知、熟用过程中逐渐获得其与一般语句不同的个性的词汇单位。
每个民族的语言里都有一些长期习用的熟语,它们具有特定的涵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是民族语言修辞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的熟语往往反映了一个名族的文化。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一些汉语熟语,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观念,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熟语概述熟语是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它有不同于词单一的反映事物现象的作用,它具有更复杂的如判断推力等表达功能,存在词、词组、句子等多种形态,结构固定,不可替代,熟语能够“言简意丰地表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描绘语意,大大提高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能。
(一)熟语的内涵熟语一词,是上世纪50年代末又俄语翻译引进的,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姚锡远在其《熟语学纲要》提到:“任何民族语言词汇的汪洋大海里,都积淀着一些由民族语用时的现成方便、语义上的丰厚含蕴、语效上的鲜明生动等多种需求机制的教会融合、结晶而成的,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现成习用的炼语货简句,在普通词汇学上称为熟语。
”熟语定型、定义,超时空的在口头上流传,代代相继,有时比书面语都稳定。
熟语扎根于群众生活语言的泥土之中,从生气虎虎的现实语言中汲取营养,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熟语,要么在语义内容上是一排真知灼见的灵光,要么在创造手法上是出人意料的机智巧妙,要么在理据来源上带着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色彩,再或者是在声韵节奏上朗朗上口,铿锵优美,有着一户寻常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熟知习用。
(二)熟语的分类人们一致认为的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
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熟语分为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成语: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性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格言: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于名人之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语句。
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谚语: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惯用语与谚语、歇后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属于交叉的关系,同一语言有可能是谚语,有可能是歇后语,同时有可能是惯用语。
二、影响汉语熟语的文化因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
另一方面,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变化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个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了历史的积淀而都结晶在该民族的语言层面。
一个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熟语对于文化的体现,更为明显,中国有句古话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敬老爱老的传统道德。
(一)儒家文化对熟语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文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和灵魂。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从未中断,儒家文化也因此从未为中断。
儒家文化以重血亲人伦、重经世致用、重道德修养为主要特色。
“仁”、“中庸”、“积极入世”的观点主要反映在《论语》之中,而《论语》也是主要影响汉语熟语的一个重要著作。
从许多反映古代道德观的熟语中可见一斑。
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几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有的熟语甚至是孔孟的原话,或者加减字形成,例如:“礼尚往来”、“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欲速不达”、“名正言顺”、“巧言令色”、“成人之美”。
还有后人根据儒家的理论改的熟语,例如:“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将军额山歌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忍为贵,和为高”等。
很多我们现在流传的熟语都是出自儒家文化。
(二)佛教对熟语的影响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从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后及在中国肥沃的文化土地上扎下了根,并且经过不断的本土化,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发展。
佛教认为人有三生,今生受苦,通过佛教的修行,死后灵魂可以升入西天佛国,极乐世界,否则就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大量的佛学典故和佛学思想深入人心,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与佛学有关的熟语。
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天堂有路,地狱无门”、“暮鼓晨钟”、“六根皆净”、“三生有幸”、“极乐世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阎王爷告示——鬼话连篇”等等都是从佛经中摘取作为熟语的。
三、熟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内涵(一)“欲速则不达”与从容、淡薄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的人们常以“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箴言来比喻时间之珍贵,并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但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这种箴言似乎未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相反,人们嘴边常挂的是这些谚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时到花就开”、“老和尚打鼓一点一点的敲”、“火候不到不揭锅”。
这些谚语都是告诫人们做事不要太急,要耐心等待成熟的时机。
再如:“车到山前必有路”、“地冻三尺自开缝”“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些谚语劝告人们遇到困难不要着急,不要气馁,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在汉民族的传统意识中,人们对时间的价值观念一向是比较淡薄的,但是这种淡薄时间却有着一种积极意义。
长期的农耕文化使古代的汉族人形成独特的时间价值观,也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士大夫和寻常百姓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因而,古诗文中常有许多描写诗人悠闲生活的诗句,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则表现了其对自由自在,悠闲安逸生活的追求,表达的是一种从容、淡薄的人生态度。
(二)“尊老敬老”的道德传统汉族人把时间看做河流,最早大概源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把流逝的时间比喻作河流,河流自上而下的流动的。
在历史的长河里,先者为上,上者为尊,下者为卑,因而,中国人总是“以老为尊”。
中国古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和修养、道德和精神都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姜还是老的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都是体现的一种爱老敬老的优良道德。
古人认为“尊老”非常重要,而且还对“尊老”作了许多行为上的规范,使之成为一种“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贵和尚中”的处事之道贵和谐,尚中道,作为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汉民族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曾提出,“持中”的方法来实现和谐。
“君子和而不同”、“天时、地利、人和”、“众人拾材火焰高”都能体现汉民族注重和谐的人生信条。
四、熟语存在的现实意义(一)积极的方面我们平时广为流传的熟语一般都是体现的正面的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
比如贵和尚中,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维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拓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再如尊老敬老,中国人很注重关爱老人,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优良传统。
现如今,大到政府给老人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小到公交车、地铁上时常出现的让座的现象,无疑不是受尊老敬老的文化影响,而将尊老敬老的文化传播的最广的就是熟语了。
(二)消极的方面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
熟语也一样,有积极的一面,就一定有消极的一面。
如“欲速不达”的淡薄的人生观有时候也会引起一些负面的影响,受“欲速不达”观念的影响,人们有时会对时间不珍惜,不是积极主动的争取时间,而是消极被动的等待时机,带有一定的宿命的色彩。
再如“尊老敬老”的道德观念,由于受“尊老”观念影响,中国人不但不忌老,反而还喜欢“居老”,甚至“倚老卖老”。
古代文人更是喜作老气横秋之态。
结语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对汉语熟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既可以挖掘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充分理解了熟语。
作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汉语熟语一起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汉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熟语产生的文化方面的影响,以及熟语本身包含的这里与人生经验都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