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吴林生一、个人简介吴林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硕士。
198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成为我国第一批运动医学硕士,并曾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和澳大利亚运动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前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暨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骨研所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意大利国立帕维亚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国际中医学院教授,韩国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协会咨询顾问,香港中医骨伤学会特约理事。
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三十余年,主要致力于关节外科和运动创伤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曾应邀赴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行医讲学。
发表论文30余篇,英、日文译文20余篇,专著多部,代表性著作为《膝痛》(人民卫生出版社)、《运动创伤的诊断和中医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
另有《骨伤科诊疗规范》及《骨伤生物力学》等著作。
曾获国家体委科技成果奖、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及国家专利一项。
二、学术思想与临症经验1.中西医结合认识膝痛在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指引下,系统学习了中西医学,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医学精华和先进成果,并集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膝关节伤病的研究上闯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中医认为膝痛属于痹症。
对膝痛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痹症分型,创设了六痹八型的理论(风、寒、湿、热、瘀血、痰郁、气血虚和肝肾虚),并对引起膝痛的各种疾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超出了传统的风寒湿痹,明确提出血瘀作痹、痰郁作痹和因虚作痹(包括肝虚及肝肾虚型)的观点。
而这些是膝痛中更为常见的类型。
对骨关节炎的疼痛特点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初动痛、负重痛、主动活动痛、反复痛和静止痛),还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其他临床表现作了总结,包括关节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此总结既符合临床规律,抓住了该病的特点,又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概括总结。
在膝关节伤病的治疗方面,主张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强调“术、药、针、功、具”并用,充分体现了综合措施和因人因症施治的个性化主张,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疗效卓著,符合我国国情,对膝痛的诊治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其中“术”指手法和手术。
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膝痛和运动损伤的手法,作用是松筋、解锁、止痛、动节、松髌、归位、减压、活血,近30余种手法,具有无痛、高效、简便、安全等优点,其中解锁四法可立见功效,松筋及松髌治疗上下楼痛也屡试屡效。
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小针刀、关节清理术、软骨成形术、截骨术、垫高术、伸膝装置调整术及关节置换术等。
主张尽量以小的手术取得好的疗效,形成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方法。
“药”包括中药、西药的内服和外用。
药物治疗主张中西药并用,以达到最好疗效。
物理治疗强调湿热敷、漩涡浴和水疗法,不主张干烤的热疗法。
“针”指针灸和局部药物注射。
针刺犊鼻、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阳关、委阳、浮郄、足三里及伏兔、风市、髀关、环跳、曲泉等穴,对于膝痛受凉加重者,用艾灸上述穴位,其效果更佳。
注射疗法分局部痛点注射(封闭疗法)和关节腔内注射两种,均应严格消毒,定位准确。
注射疗法可以消除原病灶刺激,阻断病理反射的发生和发展,消除炎症渗出增生肿胀,缓解肌肉紧张或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制止原发和激发疼痛。
“功”指练功。
提出了练功疗法的四项原则:养生之道,常宜小劳;少负重,常活动;先练力量(等长),再练活动范围(等张);病进我退,病退我进。
强调功能锻炼是膝痛的有效而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提出练功与间断使用支具相结合。
另外,提倡使用膝关节牵引,在牵引下活动及CPM(持续被动活动)疗法,特别是采用“研磨加润滑”的方法治疗骨关节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具”指支具、支持带、矫具等。
发明的“护髌器”获国家专利。
2.运动损伤的中医治疗提出了中医对运动损伤的辨证施治原则,填补了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领域的空白。
对韧带的损伤提出了三度(轻、中、重)和三期(急性、亚急性、慢性)的分类方法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既符合国际上的经典分类,又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法。
例如对“新伤忌按摩”及“点穴拨筋法”的运用,三度治疗方案,三期外用药(急性期外敷,亚急性期外擦或外贴,慢性期外洗等方药),简明合理,方药独特而疗效显著。
加上支持带疗法及支具的使用,更是为骨科医师推荐了过去不常使用而又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3.对膝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1)骨关节炎将骨关节炎总结为六痹八型:行痹治当祛风通络,舒筋固表,方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牛膝,五加皮、秦艽、威灵仙、桂枝等。
着痹治当利湿行水,消肿止痛,方用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苡米) 加味,加草蘚、茯苓、泽泻、秦艽、防己、五加皮等。
痛痹治当温经和阳,散寒止痛,方用阳和汤(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甘草)。
热痹治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用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知母、甘草,梗米,桂枝)加味,加入黄柏,苍术,牛膝,苡米,忍冬藤、连翘、稀莶草等。
瘀痹治当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加味,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甘草、当归、川芎、黄芪、苍术、黄柏、五灵脂、桃仁、没药,红花,加丹参、乳香等,水煎服,必要时可冲服三七面,每次1~2g。
有交锁者当行手法解锁。
郁痹治当祛痰散结,行水利湿,方用白芥子散(白芥子、木鳖子、没药、桂枝、木香)加味,加防己、萆蘚、泽泻、葶苈子,泽兰等。
气血虚痹治当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强筋健膝,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味,药用白芍、赤芍,甘草、牛膝、木瓜、五加皮、人参、黄芪、生地、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杜仲、川断、寄生等。
肝肾虚痹治当补肝肾强筋骨,投予健步壮骨丸,或六味地黄丸。
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还包括劳逸结合,适当休息;消除关节劳损因素,如减轻体重;四步练功法(直退抬高、负重直退抬高、负重短弧练习和负重长弧练习);理疗;合理使用支具;手法和针灸治疗等。
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手术、关节冲洗术、骨赘切除术、游离体摘除术、半月板切除术、滑膜切除术、关节软骨成形术、关节清理术、截骨术、膝关节、融合术和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2)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软骨软化症是髌股疼痛或称膝前痛中最常见的疾病。
系统叙述了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理分级、临床症状,深刻的认识了髌股软骨软化症的本质。
还特别突出介绍了十几种检查体征如:叩髌试验、音叉试验、髌骨活动度、髌骨轨迹检查等,都是国内外最先进的。
对于练功法,总结了增强力量练习和增强活动范围练习的具体动作,非常实用而有效。
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
理疗:以湿热敷、超短波及电脑中频效果较好。
外敷药:息伤乐、消伤痛、舒活酒或吲哚美辛擦剂。
笔者用寄奴酒外敷,效果颇佳。
配方如下:刘寄奴50g,红花50g,威灵仙50g,五灵脂50g,川乌25g,五加皮2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过滤后,用酊剂外敷。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
手法治疗:揉、拿膝部肌肉如腓肠肌、腘绳肌,提拉股四头肌腱,搓髌、提髌、旋髌及松髌I势(术者以拇中指提拿患者髌骨,并在髌股间上下滑动)及揉脂肪垫等。
中药熏洗;膝痛熏洗方,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木瓜、五加皮、牛膝、川椒、海桐皮、刘寄奴各15g,加水煎开,趁热熏洗患膝。
内服药。
中成药如野木瓜片、木瓜丸、健步壮骨丸等,西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硫酸软骨素片及维生素E等。
手术的功能可分两类;一是解除髌骨力学上的异常,二是治疗病变的软骨。
术式包括软骨病灶磨削术、软骨面修整加软骨下骨钻孔术、胫骨结节垫高术(Maquet手术)、髌骨切除术。
3)髌股外侧间隙高压率先在国内详细地描述了有关髌股外侧压力过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其描述中总结了国外最新的先进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独具创新性的观点。
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对创伤急性发作者尤为重要。
包扎制动有时也很必要,可用夹板或棉垫“夹板”弹性绷带包扎半制动,均不可压迫髌骨。
口服阿司匹林,临床观察及试验研究表明,该药有利于软骨修复。
使用膝支持带或固定架,将髌骨由外向内推,以减轻其向外的分力。
手法治疗:在股内侧作揉、攘、拿等手法,在髌骨外侧作拨、推、刮等手法。
功能锻炼。
进行直腿抬高静力练习,及直腿抬高负重抗阻练习,以增强股内侧肌力量。
痛点固定不移者,可行针灸或采用小针刀剥离松解、铲推刮剥等措施。
亦可采用局部封闭或药物注射疗法。
手术疗法适应于疼痛严重,持续较久,保守治疗无效者。
4)髌骨力线不良认为该病多数与股内侧肌萎缩有关,据此指导临床实践,指导患者练功结合理疗、药疗,屡获良效。
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直腿抬高及负重直腿抬高。
手法治疗包括揉、攘股内侧肌;推拨髌骨从外向内,搓髌、旋髌、提髌及揉拿腘绳肌等。
还可使用膝部支持带或具有推髌作用的护膝。
病情较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手术疗法包括外侧支持带松解术、部分髌韧带内移术、伸膝力线调整术、胫骨结节内移术等。
5)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擅长半月板损伤的临床鉴别及不同的治疗方法,既有别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又不同于单纯的中医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治疗方案应根据半月板损伤部位的血运来选择。
6)膝关节韧带损伤对韧带的损伤提出了三度(轻、中、重)和三期(急性、亚急性、慢性)的分类方法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既符合国际上的经典分类,又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法。
例如对“新伤忌按摩”及“点穴拨筋法”的运用,三度治疗方案,三期外用药(急性期外敷,亚急性期外擦或外贴,慢性期外洗等方药),简明合理,方药独特而疗效显著。
加上支持带疗法及支具的使用,更是为骨科医师推荐了过去不常使用而又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4.膝关节伤病的手法治疗解锁法:用于关节交锁时,不论是关节内游离体还是半月板破裂,嵌于两骨之间均引起交锁,产生剧痛和功能障碍,应紧急解锁。
包括牵引复位法、牵引解锁法、伸屈复位法和推拉复位法。
解锁手法一: 患者仰卧,患膝抬起,助手扶持固定其患侧大腿。
术者一手握其踝部牵引,同时作旋转、晃动、伸膝动作,另一手拇指按压在其患膝关节隙疼痛处,同时向内按压,膝达伸直位。
活动恢复即为解锁。
解锁后症状多可消除。
若患者体型胖大,术者也可用腋下夹持踝部牵引,手持小腿作旋转屈伸,另手操作同前。
解锁手法二: 患者体位同上,术者以肩抗其患膝,面向踝侧,以背顶靠其大腿,双手握踝牵引,边牵边旋转边伸直,即可解锁。
解锁手法三: 伸屈复位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患侧(比如右侧)。
左臂屈肘,用前臂托住患肢的腘窝作支点,右手握住小腿远端做力点。
左臂用力向上牵拉同时右手用力向下牵拉小腿,使之加大膝关节间隙。
在牵引下作膝关节屈伸活动,有时可听到解锁声即示缓解。
未解锁可在牵引下作小腿内翻、内旋或外翻、外旋动作,听到解锁声,即告成功。
或在伸屈膝关节时,顺势突然用力屈曲或伸直膝关节,利用突然的活动,将相嵌滑过或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