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分析
心 身 医 学
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节 适
应
障 碍
概述
一、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由应激性事件引起的 一系列的异常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统 称为应激相关障碍。
特点:
发病时间与应激因素有密切关系 症状反映刺激因素的内容 病程和预后也取决于刺激因素
1.时间特点
大多数患者在生活环境或生活状态改变 后一月内开始发病,症状至少会持续一 个月以上。但如果应激因素消除后,病 情会在半年内缓解。
2.症状特点 病人的临床症状变化 较大,而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
⑴情绪反应: ⑵行为反应: ⑶躯体反应: ⑷其他反应:
临床表现与分型
概述
二、应激相关障碍的分类:CCMD-3、ICD-10、
DSM-Ⅳ将其分为三大类:
急性应激障碍 (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 )
四、心身反应特点
3.症状变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心身反应症状有较大的 变异性。
五、心理诊断
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 列1项: 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⑵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 续数小时至1周。最长不超过1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症
五、心理诊断
【症状标准】 ⑶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 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②易激惹; ③集中注意困难; 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五、心理诊断
【症状标准】 ⑷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 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 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 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 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 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 ⑤选择性遗忘; 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诊断:适应障碍
一、一般概述
概念
①病因:明显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个体素质。 ②临床表现: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生理功能障 碍。 ③社会功能受损。 ④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起病,病程持续一般不超 过6个月。
患病率
男女无差异
二、心理社会病因
(一)应激源
(二)个性心理特点
三、心身反应特点
(一)应激源
(二)遗传因素 (三)其他素质因素 (四)神经内分泌因素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1.对恐惧的条件反射
2.认知理论 3.心理动力学理论 4.维持因素
四、心身反应特点
1.时间特点 PTSD可能在应激性事件后不久即开始, 或在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常常数天,偶尔数 月,但很少超过六个月)后。如果再经受一 次新的创伤事件,即使不如前一次严重,也可 能使症状复发。绝大部分患者在约三个月内 缓解,但部分可持续数年。
①以抑郁情绪为主的适应障碍
②以其他恶劣情绪为主的适应障碍
③混合型情绪表现的适应障碍
④以品行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
⑤以情绪和品行混合性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
⑥其他未分型的适应障碍
四、心理诊断
【症状标准】 ⑴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或社会 地位的改变。 ⑵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⑶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并至少有下 列1项:①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如退缩、不讲卫 生、生活无规律等;②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 食欲不振等。 ⑷存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躯体形 式障碍、品行障碍的各种症状,但不符合其诊断标 准。
( Adjustment Disorder)
典型病例
某女,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因缓起不愿与人交往、 烦躁、情堵低落2月余求诊。 患者自幼在生活上受父母的宠爱,想吃什么父母就买什 么,但在学习和行为上严格要求。到了中学,父母更是不让她 做任何家务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看书学习。 1996年考入某大学,9月由父母陪同入学,安顿后,父母 欲回家,病人不让,经父母再三安慰劝说后方同意父母回家。 开始病人表现尚正常,只是生活自理能力差。 临近考试,病人忙于学习,经常吃不到饭,衣服也不洗, 有时不梳头就去上课,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受到父母的严厉批 评。
四、心身反应特点
2.症状特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 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
⑴警觉性增高(hyperarousal) ⑵闯入(intrusions)体验 ⑶回避(avoidance) ⑷其他症状
五、心理诊断
【症状标准】 ⑴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 ⑵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 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伴明显的生理反应, 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一、一般概述
ASD:
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创伤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 一过性精神障碍。
患病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人。男女患病率
无差异。 Staab等报道遭受台风的群体1周后的时点患病率为7.2%;
Chassen等对暴力事件目击者的调查发现,符合ASD诊断标 准者占33%。 同时这2位作者都认为ASD是PTSD很好的预测指标。
鉴别诊断
癔症
人格特征 暗示性 反复发作
急性器质性 脑综合征
丰富生动的幻觉 临床相昼轻夜重 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抑症
情感异常占优势 不伴意识障碍 反复发作
六、干预与治疗
1.减轻情绪反应
2.应付遗留问题
3.事件报告
4.支持性心理治疗 5.药物治疗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6个月
闯入性症状 回避症状 警觉性增高 1年-终生
<1个月
情绪障碍 行为异常 生理功能障碍
病程
<6个月
五、心理干预与治疗
(一)心理治疗:主要治疗方法。 (消除应激源、改变认知、提高应对 方式、增加社会支持、情绪宣泄、行 为指导)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
( 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典型病例
某女,26岁,大专文化,某公司业务员。因急起失眠,言行紊 乱一天入院。 一天的晚上,病人与其男友在江边树下约会,突然出现两个持 刀歹徒抢劫。病人当时吓得大声呼救,男友奋力搏斗,手臂被砍一 刀,鲜血直流。歹徒抢劫未成,落慌而逃。当晚,病人即出现恐惧 不安,兴奋躁动,表情迷茫,行为冲动,踢打闻讯赶来的家人和警 察,被强行送入某医院急诊室,行镇静治疗。病人只睡了约2小时后 醒来,仍表现恐惧不安,起坐不宁,后转入病房。病人对发生的经 过不能完全回忆,只知道有一高一矮两个男人持刀抢劫一事,回想 起来仍心有余悸。经一周治疗后,病人情堵行为恢复正常,但诉再 不敢晚间外出。
四、心理诊断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始于心理社会刺激发生后 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应激 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抑郁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 激障碍、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人格障碍。
鉴别诊断
急性应激障碍 病因 起病 表现 严重 急 分钟、小时 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轻度意识障碍 1周 <1月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严重 慢 适应障碍 明显 慢
典型病例 某男, 41 岁,机械厂工人。退伍军人, 1979 年 参加自卫反击战,作为先遣部队深入敌占区。途 中,有几位战友因踩地雷被炸死,亲眼目睹战友 被炸得血肉横飞,一位战友的一条血淋淋的大腿 就落在他的眼前,惨不忍睹,他自己也负轻伤。 其后,敌军反击,经过浴血奋战,我方部队死 亡过半。后退守到一掩蔽区,眼望四周,到处都 是阵亡战士的尸体,血肉模糊,有掉眼睛的、有 胃肠外流的、有断胳膊少腿的。此时,我方战士 已弹尽粮绝,饥饿和死亡随时威胁着他们。如此 坚持4天后,被部队救回而幸免于难。
典型病例
战争结束后,病人退役到长沙某厂当工人,同事发现这 位英雄常常沉默少语,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家人反映,病人 似乎性格都有改变,对亲友冷淡,无故发脾气。 病人自诉睡眠差,恶梦频频,有时常在噩梦中惊醒,脑子 里经常控制不住的浮现战友被炸死的那一幕幕惨景。病人不 愿看有关战争的电影或电视,甚至听到鞭炮声都紧张不安。 曾多次就诊精神科,服用过阿米替林、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药物,症状反复不定,现仍未结婚,受单位照顾从事工厂绿 化工作。
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一般概述
PTSD
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 伤,导致延迟出现(数日至半年内)和长期持续的 精神障碍。
患病率
报道存在差异。 大多数患者在创伤事件后半年内发病,病程多在一 年内恢复;少数可持续多年不愈,或终生患病,或 转变成持久的人格改变。
二、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五、心理诊断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 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 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急性应激障碍、神经症、器质性障 碍。
六、心理干预与治疗
(一)灾难预案
(二)即刻干预
(三)后续治疗 (四)药物治疗
第三节 适应障碍
二、心理社会病因
突如其来的、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的生活事 件和灾难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1.严重的生活事件 2.重大的自然灾害
3.战争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