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试卷(文科)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回答 1-2题。
1.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区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一般规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B .丁-丙-乙-甲C .丙-丁-乙-甲D .乙-丙-甲-丁2.如果该图表示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过程,则最有可能表示我国的是 ( )A .甲B .乙 C.丙 D .丁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
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图,表示了我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沿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3-4题。
3.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是( )A.部分地区下降B.全国各地升高C.南北差异扩大D.东西差异缩小4.该时期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政策的调整,人口出生率增加B.医疗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C.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的人口增加D.产业结构的升级,外来的人口减少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
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
读图回答5-6题。
5.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市)6.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在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城市规模变化显著。
1955年只有两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2015年有8个城市人口过2 000万。
下表示意1955年和2015年世界前十位最大城市。
据此完成7-8题。
世界前十位最大城市1955年东京、纽约、大阪、伦敦、巴黎、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芝加哥、洛杉矶2015年东京、新德里、上海、圣保罗、孟买、墨西哥、北京、大阪、开罗、纽约A.由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B.由集中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C.由集中于北半球国家转向南半球国家D.由集中于欧洲国家转向美洲国家8.这些城市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 B.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C.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 D.城市就业紧张,交通拥堵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
读图回答9-10题。
9.长江三角洲城镇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苏州与绍兴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B.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范围最大C.南京和绍兴在行政管理上是隶属关系D.上海的城市服务范围被南京覆盖10.下列关于该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城市化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B.矿产资源的开发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城市化发展带动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D.出现了人口大量迁往乡村的逆城市化现象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略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设( )A.客货物流区 B.高新技术区C.旅游度假区 D.金融商业区12.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3-14题。
13.上图所示工业部门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A.原料B.基础设施C.燃料D.消费市场14.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下图为三个地区农业资料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有关三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地为混合农业 B.②地为商品谷物农业C.③地为水稻种植业 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16.有关三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地农业市场适应性强,有利于恢复地力B.②地农业生产规模小,单产高C.③地农业专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低D.①③两地农业生产规模大商业网点的布局越来越考虑交通条件,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布局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近年,以沃尔玛、好又多(诚达)、国美、苏宁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市进驻厦门岛内,形成新的商业网点格局。
读图,完成17-19题。
17.在区位选择方面,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的特点是( ) A.城市交通干道的左侧B.城市交通干道的右侧C.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D.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18.图中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布局的最大优势是( ) A.商业的信息灵通B.交通的通达性好C.周围的住家多D.外地的游客多19.这种区位选择的主要目的是( )A.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B.为顾客提供最丰富的商品C.有利于提高商品价格D.为丰富厦门旅游增添观光景点为了过滤大气中PM2.5(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中又细又粘的物质,有大学生发明了PM2.5捕集装置(如图)。
读图完成20-22题。
20.大气中PM2.5浓度升高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危害人体健康 B.加剧自然灾害C.改变水资源分布 D.制约城市化进程21.该捕集装置能广泛运用于( )①工业炉窑②家庭厨房③大型船舶④蔬菜农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2.下列降低该城市PM2.5含量的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 A.冬季增加燃煤取暖 B.减少私家车出行C.夏季减少空调使用 D.禁止建筑业施工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24.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据此完成25-26题。
25.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没有差异性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是孤立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26.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划分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双峰林场景观图。
“窗户纸糊在外”是该地“十大怪”之一。
据此回答27-29题。
27.图示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A.草原 B.荒漠C.针阔混交林 D.常绿阔叶林28.该地房屋具有屋顶斜、墙厚、北面窗小的特征,其分别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光照、气温、风 B.风、气温、降水C.降水、光照、气温 D.降水、气温、风29.早年间,该地把厚实的“麻纸”糊在北侧窗棂外的主要目的是( )A.挡风御寒 B.增强太阳辐射C.减轻房子重量 D.增加降水量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
读图,回答30-31题。
30.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 )A.炎热干燥 B.干旱少雨C.严寒干燥 D.温和多雨31.中亚天然气输往江浙,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 )①缓解能源紧张②促进常规能源开发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32-33题。
32.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33.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C.增加灌溉面积 D.大力发展耕作业图为“长江与黄河干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35题。
34.甲、乙两河段共同开发利用的方向是()A.大规模开发石油资源 B.利用水源大规模种植水稻C.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D.扩大内河航运能力35.长江、黄河两流域中下游地区共同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是()A.沙尘暴 B.石漠化C.土壤次生盐碱化 D.水体污染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
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36-38题。
3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3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读“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完成39-40题。
39.20世纪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B.水陆交通便利C.水资源丰富D.矿产资源丰富40.不符合鞍山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清洁生产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C.积极关停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D.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综合题(共40分)41、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1:某绿色生态度假村水资源利用示意图。
材料2:循环经济示意图。
材料3:低碳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环顾当今世界,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依据材料1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3分)①回补地下水②地下热水③污水处理厂A ________B ________ C________(2)结合材料1判断度假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有哪些?(4分)(3)循环经济的实施有三项途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请结合材料2写出与图中数字位置相对应的这三项途径。
(3分)(4)列举“污染减排”及“消费后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中,公众可以普遍参与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行为。
(各答出两点即可)(4分)(5)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