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前言1.1 我国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建筑工程应当具备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体现。

影响房屋建筑、公路、铁路、隧道的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人为不可控的因素有很多,所以特别易产生关于质量的问题。

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所涉及的面及其宽,是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工程质量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材料、设计、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地形、地质、施工工艺、操作方法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况且工程项目由于位置固定,体积大,使得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

例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

工程项目建成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是不可能象其他产品一样拆掉重新再做或者废弃不用,这样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握,就更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随着土建工程的迅猛发展,建筑市场渐渐变得很不规范。

突出表现为房地产业质量令人担忧。

购房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开销,如果房屋质量方面出现纠纷、问题,会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烦恼。

就有关人士说,国内某市一周内接到的房屋结构性质量问题的投诉就超过120起。

基础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领导责任意识不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施工中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不按规范规程要求施工。

如:采用深层搅拌桩处理软弱地基时为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减少水泥掺入量和使用潮湿、过期水泥,以及减少搅拌次数等方法,给地基基础工程造成很大的质量隐患。

施工过程中往往盲目急切追求节省工期和人员配置开销,忽视分项工程质量的控制,导致大量工程质量通病的重复发生。

例如屋面漏水、排水不畅、新型砌体开裂、渗漏,混凝土结构板梁开裂,卫生间、给水管暗敷渗漏,阳台栏杆过低,电器设备无防雷接地等。

我们知道,这仅仅是暴露在阳光下、普通消费者可以看得到的问题,调查显示目前一些看不见的问题更加严重。

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建筑工程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并未真正落实到具体问题上。

这些质量通病,有的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有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住宅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住宅工程的质量通病,成为了人民群众质量投诉的热点。

1.2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居住、办公、学习条件要求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国内各项建筑投资逐渐增大,工程类型和数量迅猛提高,随着工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逐步运用,工程质量和设计得到了迅速提升,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

但由于施工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各地地质和工程使用要求差异较大,工程质量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而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显得意义十分重大,工程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按照要求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建筑产品,使项目取得成功。

2 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2.1 招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所谓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称为串通招标投标,是指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或者投资者与投标者之间采用不正当手段,对招标投标事项进行串通,以排挤竞争手段或者损害招标者利益的行为。

在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的建筑市场,常常会出现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或者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进行相互勾结,实施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情况。

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则实施商业贿赂且在报价上恶性竞争互相压低报价,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投标费用的难以控制。

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如何将最小的投入转化成最大的利润,是建筑企业追求的目标。

中标价的降低很难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中标单位要做工程,要赚钱,必会减少项目成本的投入,偷工减料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

2.2 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项目评估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

房地产开发商制定房屋价格、旧城改造土地宗地划价评估等,均需要项目评估上的专业人才。

而现如今技术过硬的土地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造价师还是太少,评估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常常会有偏差出现。

另外,评估依据不统一产生的偏差,使得建筑企业对于施工预算成本不能很好的控制。

例如,企业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成本预算,测算出项目的效益指标。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等其他经济指标。

但在实践中,许多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定额,在项目评估时依据有关部门颁布的定额进行评估,结果造成取费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项目评估有偏差致使成本预算和项目效益指标均不准确。

企业是否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成本是否低廉。

当预期与现实有落差时,施工企业会减少项目成本投入,从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安全。

2.3 施工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施工生产环节与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是分不开的。

建筑材料本身质量不过关、偷工减料是建筑工地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而施工工艺落后,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有严重制约着工期与工程质量安全。

2.3.1 建筑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在邵阳市建筑市场中,劣质建材充斥其中。

据1996年12月份的一次调查:砖块质量合格率只占50%;塑性最差的钢筋弯曲130度即脆断,与标准要求180度不得出现裂缝相去甚远;水泥的实际强度与标号不相符。

这些劣质建材大部分是无生产许可证的厂家生产的,这些企业由于设备简陋陈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然而某些房地产公司和建筑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对建材检测放宽要求,使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建材进入工地,导致建造的房屋质量低劣。

如:位于某城郊的几幢5层住宅,一些楼板出现裂缝,下沉变形,就因为使用的钢筋抗拉强度不够,混凝土强度也太低。

其次,偷工减料问题也较严重。

福泰公司开发的一栋6层商品房,投入使用3年后,底楼的墙壁和柱子开始分离,多处梁柱断裂,经检查:水泥梁中应该埋入5根钢筋,实际只埋入了3根,设计图纸上清楚注明,墙壁和墙柱处须“一体化”地编织钢筋和灌注水泥,但检查中无论哪儿也看不见钢筋,让人吃惊的是, 3楼的水泥柱里发现了当年施工人员扔进去的饮料空罐。

又如,有些项目在建设中存在着质量问题。

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在水泥里加沙子,减少水泥用量。

可想而知,房子的承重能力令人堪忧。

再有,建筑护坡时按照设计要求应加固三排规定型号的锚杆,结果当护坡塌方时才发现护坡锚杆只有两排。

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时,金钱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房子不出现大问题,他们就会能省材料就省材料,能不做的工序就不去做,并未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2.3.2 施工工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施工工艺上不按要求规范实施对工程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看房屋的使用年限,来研究施工工艺判断房屋的质量问题。

在现阶段,中国房屋建筑应该正常使用50年。

50年的寿命预测是根据我国混凝土的规范形成的,但它也并不是一个较高的标准。

当前瑞士、挪威等西方国家的房屋寿命基本上可以达到80年,甚至英国的房屋寿命高达132年。

如今,中国的许多房屋可能连50年的寿命都达不到。

钢筋混凝土的寿命影响着建筑的使用年限,许多钢筋混凝土的寿命也就25年左右。

钢筋是否安全,制约着建筑物的寿命。

我们知道钢筋容易被锈蚀,所以外面要加混凝土的保护层。

依据混凝土的碳化速度,标准达到C20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标准)的混凝土,只有当包在钢筋外面的保护层厚度达到25毫米之后,钢筋50年后才开始锈蚀。

但若混凝土保护层不达标,里面的钢筋就会提前锈蚀,影响房屋质量。

房子倘若盖好后就开裂了,预示着钢筋从现在起就已经开始锈蚀了。

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工人体育场,当时是亚运会主赛场之一,也是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需要提前进行翻新。

理论上特级建筑,应该能使用100年以上。

结果翻新时,把混凝土砸开发现,25毫米的钢筋锈得只有8毫米了,承载力和原来相比已经相差很远。

理论上工人体育场到2059年都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但从盖好到翻新才29年(1959-1988年),就已经是这种局面了。

又如,民族文化宫翻新的时候,发现直径20毫米的钢筋锈得仅剩12毫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冬季施工时在混凝土中加了很多盐,以保证冬天不冻,可以继续施工。

当时采用这种施工工艺是并未考虑到此种方法极易使钢筋腐蚀,并且当时也没有很好的阻锈剂,致使会出现质量问题。

但现如今建筑问题已不是加不加盐的问题,而是由于施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导致钢筋提前锈蚀。

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并不仅仅在钢筋上,它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原因。

在现实情况中,专家制定出的设计规范与施工现场的实施规范大相径庭。

设计规范告诉了如何计算,如何抗震、受力,根据结构要求的受弯、受压、受拉来搭配不同粗细和级别的钢筋以及不同等级的混凝土。

施工现场的施工规范则应该是把按设计规范的要求通过研究设计图变成现实。

比如制定的混凝土等级得在现场做配方———根据拉进现场的砂、石、水泥等材料,按配比过秤控制克数,搅拌均匀,再运输,浇入模板,振捣密实,经过规定的时间拆模、养护,及对试块再鉴定是否符合要求。

但现实中往往出现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施工方根本没严格按照规范来行事。

在工地上常常看到搅拌站砂、石严重混堆,在配混凝土时,许多工人非常不认真,只是估个大概而已,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剂根本不过秤。

混凝土是有强度等级的,这种强度等级决定了混凝土和钢筋组合时的坚固程度。

所以添加的砂、石、水泥还有外加剂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等级,否则就会大大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带来房屋质量的重大隐患。

因此搅拌混凝土的时候,砂、石、水等材料按什么程序加,加多少,怎么搅拌,搅拌到何程度,搅好后怎么运……只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握,才能保证混凝土最终使用的强度。

另外,砌墙时砖和砂浆的质量以及砖与砖之间的砂浆饱满与否同样严重影响房屋建筑的质量。

例如,工地上所用的混凝土本应达到C30等级(C30等级是指取出的混凝土标准试块,温度控制在20℃±3℃,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养护28天,然后拿去做压力承受试验,应当达到每平方厘米约能承受345公斤的压力),但实际上使用的混凝土只达到C20,即每平方厘米承受的压力只达到230公斤。

混凝土不耐压就会变得疏松容易裂,这样就直接使钢筋容易被腐蚀。

此外房子的抗冻性、耐久性、抗震性等功能也跟着变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