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第一课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第一课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

第一课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1.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生90周年时,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下列说法,哪一项最类似于完成孙中山民权主义(主权在民)的任务A.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独立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建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3.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

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

”为此,中共的政策是()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4.“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评、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A.人民大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主集中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历史发展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B.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1年来,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确立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这一制度A.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决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C.属于代议制,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D.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

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

这种转变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8.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上引文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

新中国“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政党制度是()A. 中共一党执政制度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

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

其中主要有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如何实践的?(3)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12.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13.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

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对“境内及其周围”“许多民族和部落”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主要条件和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

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在何时,相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15.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94年,雅典著名改革家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1)材料一中所说改革家是谁?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如图(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成就?16.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先进的中国人做了许多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这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

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孙中山文集》材料二《共同纲领》内容摘要材料三1954年以后我国宪法的修改历程(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制定的第几部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自近代以来,我国宪政建设的历程有什么特点?试卷答案1.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主权在民,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均涉及民族问题,均类似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任务而非民权主义的任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属于政党之间的关系,未体现出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A本题考查《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知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故A正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其主要不同点,故B错误;国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其主要不同点,故C错误;政权主要依靠力量都是工农阶级,故D错误。

故选A。

3.B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中共与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排除C;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

建国初期,我国创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他民主党派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对国家事务进行监督的作用,故选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