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前言:近年来,我国不少药品开发厂商越来越看好糖尿病用药市场,2000年我国居民用于糖尿病治疗保健的费用总额高达4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成药11亿元、化学药23亿元,保健品9亿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糖尿病人越来越多,而且糖尿病具有治愈难、费用高的特点,素有“富贵病”之称。
本文搜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加以汇总整理,希望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科研开发和市场推广有所裨益。
第一部分:疾病概况一、糖尿病概述:1、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高血糖为其共同标志。
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造成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它可以涉及全身各个系统,甚至诱发许多致命性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的劳动能力,并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4、防治糖尿病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紧迫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二、糖尿病的几种类型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 IDDM)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 NIDDM)3)营养不良型糖尿病4)其它类型糖尿病。
其中II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的95%,本文中除特殊注明之外,均指II型糖尿病。
此外,据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糖耐者降低者(IGT)数量远远大于糖尿病患者数量,这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三、糖尿病症状1、血糖值和尿糖值均高于正常人2、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1)多尿:日小便次数明显增多2)多饮:日饮水量超5镑(1壶半)3)多食:没有出现“三十三,大转弯”,反而食量超常增长4)消瘦:体力不支、体重下降(较以往)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发生餐前低血糖现象,在饮食上表现出“上管不了下顿”。
但相当一部分甚至多数病人并非具有全部上述症状,而是仅表现出某一种症状,甚至平时一无所知,直到全面体查时才被发现。
3、严重的并发症1)感染合并症:以皮肤感染常见,疮疥易生难愈等。
该并发症发病率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据我国某糖尿病专家介绍,糖尿病患者同时发生此症的比率不低于20%。
2)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的概率比正常人高10倍,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比率高达47%(国际平均水平为45%),是各种并发症之首。
3)高血压: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的比率高达43%(国际平均水平为35%),是糖尿病患者第二大并发症4)肾脏病变:糖尿病会诱发肾小球微血管病变、肾动脉硬化和反复或慢性肾炎等肾脏病变,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病变的比率为41。
9%(国际平均水平为31%),是糖尿病患者的第三大并发症。
5)冠心病:不少冠心病患者的致病元凶其实就是糖尿病,我国2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国际水平为27%)同时患有冠心病。
6)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还可诱发下肢血管病变,8.1%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下肢血管病变(国际水平为5.6%)。
7)脑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的问题,据统计,7%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脑血管病变(国际平均水平更高,为11%)。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目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患病率已处于国外报道的中上水平,这些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特征五、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的原因1、节约基因在作怪:据权威糖尿病专家介绍,长期贫困的人节约基因发达,以抵御饥饿的发生,一旦生活条件改善,摄入能量充足而节约基因不能及时退化,使得能量过多节余在体内而致糖代谢失调(详见向红丁教授“糖尿病五套马车”讲义)。
我国长期以来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节约基因”相对发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太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激剧提高,而文化、保健等素质又不能相应提高,导致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者,DM和IGT患病率(7.74%和6.47%)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3.21%和4.42%);2、老年人增加:糖尿病以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由建国时平均40岁增至目前的70岁,提前进入了老年社会,60岁以上人群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0%左右,这是我国糖尿病总患病率不断增高的重要因素。
3、检查手段提高:随着我国医疗保健、疾病检查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目前“只有想不到的糖尿病,没有查不出糖尿病”。
4、人们的运动量越来越少而进食越来越丰富:1)大量文献报道,糖尿病的发生与体力活动大小有关,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干预措施之一;2)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DM和IGT患病率随着体质指数增加而上升(见下表),超重者DM 患病率危险是正常人的2.36倍,而肥胖者患病率危险则是正常人的3.43倍。
此外,调查还发现,糖尿病患者(DM)腰臀比平均为0.90,糖耐量低者(IGT)腰臀比平均为0.86,正常人平均为0.83。
不同体质指数(BMI)人群DM和IGT患病率(%)5、吸烟、饮酒等因素1)吸烟行为:1)调查发现,DM和IGT病人吸烟指数分别为294和272,显著高于正常人的183,并且与DM及IGT患病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2)饮酒行为:饮酒累积量与DM患病率呈线性关系,有关学者正在进一步研究。
6、此外,现代生活过于紧张,压力过大,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一、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1、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超过1亿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糖尿病患者总量在3000万人左右,至九十年代中期十年间,增长4倍,达到1.2亿人,预计到200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将再翻一番,达到2.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10%左右。
对于众多的药品生产企业而言,早日攻克糖尿病,不仅是其所负社会责任之所趋,也是其获得巨额经济效益之所需。
2、中国是当今世纪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印度、中国、美国是当今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2000年的糖尿病患者总量分别是3600万人、3000万人、1700万人,预计2005年这三个国家仍将是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人口多、基数大,二是因为糖尿病发病率高。
这三个国家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各类糖尿病研究机构最多、水平最高的地区。
二、最近十年,是中国居民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年。
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4%,总量已达3100万人。
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8年我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左右,之后十年时间,患病率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至1990年已达到1.2%,即每百人中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全国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达1440万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也处于激剧上升阶段,1995年达到1.5%,至2000年总患病率已达到2.4%,全国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达近3100万人。
其中20岁至74岁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3.21%,比1990年翻了一番还要高,年增长率高1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加150万人以上。
三、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各种差异特征。
1、地域差异。
1)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东北地区患病率较高,吉林省达到了4.5%,远高于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自东北向南部区域,患病率逐渐降低,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省份基本代表了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平均水平,中南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低,处于2.5%以下水平;从东西部地区差异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糖尿病患病率平均达到4%,而两湖江西等地的患病率均在2.2%左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相同分布状态,体现了糖尿病患病率与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紧密相关;除区域性差异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全国或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北京最高,达5.3%,其次为上海,达4。
6%,天津、广东、重庆则高达3.7%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内地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地区,在1.5%以下。
2)从各省居民糖尿病患者总量来看,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大省。
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是我糖尿病患者总量超过150万人的省份。
相比之下,患病率较高的东北地区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总量并非最高,表明各地区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体现了糖尿病已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疾病,应引起人们普遍的广泛的关注,但从市场集中化的角度考虑,患病率高的省份仍将是药品企业的进攻目标。
2、城乡差别。
从前面有关糖尿病发病率的区域性差异特性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糖尿病发病率具有基本类似的分布状态,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
而国家卫生部于1998年举行的一次中国居民卫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高于县镇、县镇高于县乡、富裕地区高于贫困地区。
省会以上城市最高,达4.8%,其次为中小城市和富裕县镇,平均为3.3%,代表了全国平均水平,而贫困小城镇、富裕县乡、贫困县乡,均低于2.8%的发病率。
因此,富裕县镇以上城市,发病率高而且人群集中,是药品推广厂商的必选市场,而广大县乡,特别是贫困农村,糖尿病患病率较低且人群分散,属不集中市场,不易占领。
3、性别差异。
由于男性与女性在药品消费中表现出来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有很大差别,企业在市场细分过程中,往往会将目标人群的性别作为重要的细分标准。
但近年来多数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显示,男女两性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患病率之比接近1:1。
这表明,药品企业在开发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时,不应重此薄彼,将男女性别作为市场轻重的划分标准,特别是广告及终端促销策略的制定,要兼而顾之。
4、年龄差异。
卫生部一项20-70岁年龄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最高,达到11%以上,50至60岁人群患病率达到6.8%,平均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体现了该类药品市场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不可替代性;40岁至50岁人群平均患病率为3.1%,相当于各年龄组的平均水平,也说明当前中年人群日益成为糖尿病的一大群体;准糖尿病患者—糖耐量低患者(IGT)的患病率与糖尿病(DM)患病率在年龄分布上基本相同,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且IGT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DM患病率,说明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的储备军相当庞大,甚至远大于糖尿病患者群的本身。
用同年龄段的DM患病率与IGT患病率相除,得IGT:DM的比值,代表该年龄段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增长系数的大小,得到的结果令人惊讶:该比值随年龄组的降低而增高,这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年轻化倾向在逐渐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