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




表1:质性研究抽样策略的类型
抽样类型(样本特性/原则) 最大变异或最大差异抽样 同质性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 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 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 极端或偏差性个案抽样 典型个案抽样 深入性或强度抽样 探索目的 寻求变异模式 焦点化、单纯化 为进行逻辑推论到其他个案 进一层分析,寻求例外情况,找寻变异性 由知情人士找寻可提供丰富资料的人士 探索不寻常现象的转机 点出一般状况 资料丰富而强烈的个案(但不极端)能提供 深入现象的转机 取得想得到的注意力并避免不想要的注意力 如果立意取样,样本仍然太大,再加上此法 找出次团体,以便进行比较 针对符合各种选样标准者,以确保品质 随着机会引导,可得到非意料中的优点 三角检视、弹性,以达致多元需要 省时、省钱、省力,但会影响品质 来源:Kuzel,1992
(七)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选择
Fra bibliotek1、长期投入 2、多元交叉法(理论、方法论、观察者、 资料、跨学科多元交叉法) 3、同辈的参与讨论 4、回访受访者回 5、审查:留下线索
此外,在质性研究设计中,我们还要对研究项目的 其它安排加以说明,如时间、人员与经费安排等。 下表列出了质性研究计划建议书的组成部分,可以 供质性研究的初学者参考。



探索一项少有人知的主题; 探讨的是敏感与深度的情绪问题; 希望从局内人的观点捕捉“活生生的经验”,并且从中 创造意义; 希望揭示研究方案与介入工作的“黑箱”; 量化研究者面临资料收集或是解释发现的僵局; 正在寻求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2、“研究对象” 指的是研究者希望集中了解的人、时间、 行为、过程、意义的综合,是研究者在研 究中将要涉及的领域、范围及一个比较具 体、集中的焦点。 研究兴趣究竟在哪里?是否与我的“终极 关怀”有关系?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界 定、不断缩小聚焦的范围。


2、建构主义研究设计模式 (有意义社会行动、意义诠释)


3、批判理论研究设计模式 (赋权及改变社会、挖掘深层
社会结构) 批判理论范式:历史现实主义本体论;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 (研究结果受价值观过滤) ;阐释的/辩证的方法论。
(二)如何选择研究主题与确定研究对象
1、选择研究主题 在选择研究主题的时候,这些主题可能来自不 同的地方,包括研究者个人与专业上所关心的 事物。那麽,什么样的研究主题会使研究者选 择质性研究方法?
(3)访谈内容—怎样提问、提问的内容、各种回答的应对


提问的类型:经验/行为问题;意见/价值问题;感受 问题;知识问题(对事实知识了解 );感官问题;背景/ 人口统计问题。 提问的方式:描述性提问;结构性的提问(知识的组 织);对比式提问。 发问的技巧:旁敲侧击(肢体语言/口语推进法 );魔鬼 进击问题;假设性问题。 被访者没有回答:来自多个原因。 受访者前后回答不一致:研究者就要对受访者的说法 进行再确认。


(4)如何控制访谈历程(访谈指引) 有三种非结构式的访谈技巧来控制访谈历程: 循环模式(最无结构的深度访谈、偏离研究主题 ); 漏斗式; 说故事式(把开始与结束点设定好 )。
政治上重要的个案抽样 目的性随机抽样 分层目的抽样 符合标准或效标抽样 机会或机遇抽样 混合或综合抽样 方便抽样
(六)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1、具体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应视情况而 决定(研究的问题、目的、时空情境、研究对象等各种因素 ) 2、寻找研究问题与方法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
对一个现象的意义进行研究,选择诠释学的方法; 研究问题涉及现象的发生过程与具体细节,使用民族志 方法; 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获得研究的结果,选 择象征互动的方法; 通过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过程来了解其认知方式,使用 常人方法学; 目的是建立理论,可以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
质性研究计划建议书的组成部分
1. 题目/签名页 1.1.完整的研究项目的题目与项目带头人
表 2
质 性 研 究 计 划 建 议 书 的 组 成 部 分
1.2.所有研究者的姓名与签名、工作单位、电话与传真号 1.3.经费预算、项目开始与完成的时间 1.4.申请人单位领导的姓名、签名、地址 2、摘要页(研究项目的内容摘要) 3、研究计划建议书正文 3.1.导论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 动机、原因和期望,可分成三类 :
个人的目的 与关怀(从事研究的个人动机、利益与愿望 ) 实用的目的 (完成某些具有实际价值的任务 ) 科学的目的(为人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提供有益的知识 )

研究的意义指得是研究结果对有关人员、 事情或社会机构的作用。
(四)确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指研究者目前对将要研究的现象与问题 了解的情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现有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已经完成的有关研究及其发现 ,
即文献检索;我的研究在这个领域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应该检索多大 范围的文献?检索与自己研究问题有关领域,同时关照相关领域的主要理 论与研究发现。其次,进行文献检索批判性地阅读这些文献。)





质性研究设计的主要模式(范式、认识论与方法论) 在文献评述之上提出研究范围/问题; 研究的目的/目标; 研究应于何时何地开展; 资料收集(收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最好向哪些人收集或收集什么); 资料分析(如何组织与分析); 研究的具体步骤与进程; 检验研究结果的方式; 研究结果如何发表等

(2)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研究者本人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个
人经历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了解、看法及经验性知识,也是形成研究问题 的一个重要知识来源 )

(3)概念框架(即研究者的初步理论设想 ,如重要概念与概念之
间的各种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内容维度和层次,以及工作假设。 )
(五)质性研究的抽样


在质性研究中,抽样不仅包括被研究者,即人, 而且包括时间、地点、事件和研究者收集的原始 资料。 1、确定抽样对象 2、“目的性抽样”或“理论性抽样”的原则 -应抽多少人作为研究对象呢(样本数8-11、资料信 息达到饱和原则)? -应选择什么人作为研究对象呢(样本类型)?
3、如何在参与观察中作观察和记录




一是具体而明确地描述行为与事件,避免尝试任 何推论 ; 二是依据不同的观察事件,将观察资料作不同形 式或层级区分(逐字稿、对话分段与某些不确定 的观察内容、抽象化); 三是记录对自己的观察,包括对自己所产生的印 象、感觉与想法; 四是保持平衡,不会迷失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件中 而忽略观察目的,并增强自己成为最佳田野观察 者的动机(花费的时间比例大约是1:6 )。







改变现存的社会现象,使用行动研究; 旨在探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特别是性别、种族和社会 阶层带来的差异,使用女性主义的方法; 对话或文字分析,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 对一个个体进行整体性的了解,使用个体生态学的方法

3、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由以下组成:进入现场的方
式;收集资料的方式;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 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等。
(二)深入访谈


1、什么是深入访谈
大多数学者将深入访谈视为一种会话及社会互动,它的目的 在于取得正确的信息或了解访谈对象对其真实世界的看法、 态度与感受。“深入”有不同层面的意义:
第一,深入理解指达到真实生活的成员或参与者在每日活动中持有的理 解和看法。 第二,深入的意义是要超越普通常识的解释及对其他文化形式的理解, 以理解该经验的本质。 第三,深入理解让我们可以捕捉与表达对某些活动、事件、文化对象的 多元观点。

2、内涵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 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 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来获得解释性 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12)。

-研究环境:自然环境 -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 -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 -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对多重现实的探究和 建构的过程。 -结论和/或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 -理解的视角:互为主体的角度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互动的关系
3.2.目的陈述
3.3.文献综述 项目的重要性 研究的问题
3.4.方法
3.4.1.对研究地点和对象的描述 3.4.2.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的过程
3.4.3.资料分析
3.5.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措施 3.6.时间安排(研究时间进度)
续上表
4.推荐书 5.附录 5.1.研究者的个人简历 主要研究者的个人简历总结(每个人不得超过两页)


2、访谈的过程


(1)怎样开始一个访谈 一使用一种结构式的访谈 二使用一种非结构式的访谈。 (2)如何建立关系 与另一个人和谐地站在同一个层次上才能引导 被访人员谈话(了解当事人如何看世界 的方式/同理 心); 要求研究者应试着去听、去看、去感受受访者 的所看、所听、所感觉的方式;
第三章 女性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
层面: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


方法论层面(指导研究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建构主义、批判理论 具体研究(具体手段/技巧/工为具):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1)主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2)以妇女为对象的社会学研究:妇女地位/妇女就业/妇女教育等 (3)评价:大样本数据/宏观的现状描述与态势分析/客观性; (先天性局限)广而不深/无法深入探讨原因/缺乏从女性主义视角提出对策 (4)女性主义对主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挑战:忽略了家庭(私人领域)中的权 利关系与压迫(性别定位的社会学意义);全面清理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 (5)究竞有没有专门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争议。女性主义与质性研究有天然 联系:重视“主观经验”及其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深层结构研究;价值介入;研究 方法特点(多元/动态/反思/创新/发声/行动取向)开避了女性研究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