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

文化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

文化之于生活,文化之于教化。

传统文化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粮食,或有百年、或有千年,浑厚而独特,源远而流长。

潮汕,位于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处独特,自唐以来,英才辈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贤”明“后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称为“海滨邹鲁”。

最具代表潮汕传统文化莫过于潮汕话与潮汕功夫茶。

潮汕话是中国最古老最变化多端的语言,也是当今保存古汉语最多最特殊的方言,是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是广东三大语种之一。

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

有人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神奇而有奇妙,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如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远至欧洲北美洲等地,正所谓“本地一个潮汕,海外一潮汕,海内又一潮汕”。

潮汕话就是潮汕人的“母语”,维系感情的纽带,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

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胶地人”(自己人)。

潮汕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继承与传承了潮汕地区千年的传统文化,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缔造了独具一方的潮汕风情。

如潮乐、潮剧。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戏曲,潮剧用潮汕话来演绎。

其实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足以体现一方水土民风的潮汕传统文化。

潮汕话对“海内的潮汕”与“海外的潮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对内,潮汕话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

对外,潮汕话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见证。

它维系了一股“同心同德同乡人”的情感,正如这情感的纽带凝聚了海外的潮汕人,这是一种“同乡”而又犹如亲人般的情怀。

语言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凝聚一个群体,也可以凝聚一个民族。

潮汕话,凝聚了海内外三千万潮汕人。

它是伟大的!
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对于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讲究,自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骤主要有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以及品茶。

纳茶我们叫“乌龙入宫”,即是用茶匙把一壶量的茶叶装入茶壶之中;候汤即是煮水,《茶说》云:“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如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冲茶我们叫“悬壶高冲”,即将水注入壶中;刮沫好似春风拂面,用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淋罐曰孟臣淋霖,即是沸水浇壶身;烫杯俗话讲“烧盅热罐”。

洒茶要诀是:低、快、均、尽。

“低”是为了防止茶水变凉;“快”是为了保持香味,保持温度;“均”是为了杯杯均匀;“尽”是不让余水留在壶内。

潮汕话我们称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敬茶也是有学问的,叫做“敬奉香茗”讲究的是先客后主,先长后幼。

品茶又称“品茗审韵”,先闻后品,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

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

正是:“请得关公巡古城,更教韩信点奇兵。

红红炭火清清水,满座茶香四海清。


功夫茶品的不仅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风情、一种文化。

喝的是茶,品的却是一
番人情世故,所谓“茶薄人情厚”。

文化的力量的无形的,它渗透在与日常之中,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说的“文化其实是已经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

潮汕的传统文化,历千年而不衰,深厚的人文底蕴、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独特地理位置形成的精神价值,都深刻的影响着这片热土上的潮汕人,乃至于海外华人群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