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小麦栽培技术要点1.条施肥,肥托种。
在播种前,把肥条施在地下9厘米深处,然后把种子播到3~4厘米深处,麦苗在三叶期麦粒养分耗尽时,恰好肥料供应上。
2.施足底肥。
若冬前作准备,每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磷铵15公斤、尿素15公斤,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进行耕翻,做到“胎里富”,耕深达到20~25厘米。
冬前未做准备,每亩施标准氮肥30~50公斤(因地力不同适当增减)、标准磷肥30~50公斤,钾肥及微肥适量。
3.适时早播,缩小行距。
春小麦播种越早越好,小麦在春化阶段抗冻能力较好,一般不会出现冻害。
春小麦分蘖少,个体较小,采取密植更能获得高产。
一般行距17厘米左右为宜,或大小行,大行20厘米,小行13~15厘米。
播种量依据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亩穗数而定,一般亩穗数35万穗左右为宜,这样播种量20公斤左右为宜,地力差或墒情差可适当增加播量。
4.早管理。
春小麦3叶期胚乳养分用尽,又值穗分化和分蘖期,需要大量的养分。
春季雨水少,麦苗覆盖不了地面,地面裸露大,跑墒快。
因此,春小麦管理要早追肥、早灌水,促进早分蘖。
二叶一心灌头水,地力差的结合浇水追施碳铵35~40公斤,或尿素15公斤,地力好的施肥推迟到起身拔节期。
原则上头水后二水要紧跟,间隔10~15天。
二水后,三水要缓,一般在第二节间定型、无效分蘖死亡后再灌三水。
5.浇好灌浆水。
灌浆期注意雨天、大风天不浇水,防止小麦倒伏。
小麦扬花后按间隔15天左右浇一水。
6.注意病虫害防治。
由于春小麦茎叶较冬枝嫩,更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因此,春小麦比冬小麦更要加强病虫害防治。
专家建议:麦田应提早追肥抓紧保墒去年冬季天气的特殊性表现为降温之早和雪情之大都打破了历年纪录,北方麦区在“小雪”节气之前,先后下了大雪到暴雪,这使大多数麦苗在弱小和分蘖少的状态下就提前进入了冬眠状态,并使得今年麦田水肥管理有其特殊性。
今春麦田苗情长势复杂虽然冬前麦苗有大雪覆盖,不会受冻和受旱,但随着雪融化,年后麦苗处于无覆盖状态,加上春节前后的天气频繁降温,在持续低温条件下,麦苗可能会遭受冻害,尤其是一些晚播麦田和冬性较弱的小麦品种。
春节前专家对于北京地区麦田调查已发现,有少部分的死苗现象。
但经仔细观察主要是地上部茎死,并非是整株冻死。
随着土温上升后根系的活动,这些麦苗还有返青的可能。
总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麦苗在冬前的生长期普遍缩短,麦田积温不够,麦苗缺乏适当低温(指1℃-5℃)的阶段性锻炼,导致今春北方麦田普遍呈现弱小苗多、壮苗少和基本无旺苗的状况。
针对当前麦田的上述特殊情况,专家认为:今春麦田水肥管理,比往年复杂,原则上要比往年适当提早,但是在具体落实时,既不能盲目地过早施肥灌水,又不要采用简单化的“一刀切”作法,而要体现出因地情和因苗情分别制宜的科学性。
通过采用适时、适量和适法的水肥管理措施,以达到促进各类麦苗春后复壮和最终实现高产的目的。
麦田应按苗情类型分别施肥春后麦苗将进入从返青至开花的中期生长阶段,既长蘖、根、茎和叶,又进行小穗、小花的分化,完成多器官建成,贯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是一段快速生长的时期。
这时如何通过适时适量的施肥调控达到增穗、壮秆和穗大穗齐的目标,应该按苗情类型分别施肥。
“弱苗”麦田的主要特点是群体较小、总茎数不超过70万;年前营养生长平均不到4片叶;叶色发黄,根系较少;对于这样的麦田要适当早施追肥,提前到起身初期,即返青后期春天第一叶伸长时进行追肥,这次施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穗数。
主要施用速效氮肥,有些麦田如果年前底肥未施复合肥的,此时也可配施少许磷钾肥。
氮肥的施用要适量,以纯氮约4公斤/亩为宜(折合硫铵18-20公斤;尿素8-10公斤)。
此时不要过量施氮,以免增加无效分蘖和节间伸长造成后期倒伏。
施肥方法可采用机械播肥或畜力开沟埋肥,在沙土和旱地同时采用小水灌溉达到以水送肥的效果。
但要注意,在这类麦田,如果水肥管理的时间过早和过猛,那将不利于弱苗的复壮,反而促使弱苗转成了“僵苗”,那样就会适得其反。
这就说明今春麦田施肥的复杂性。
控制拔节前这次较早追肥的施氮量,是为了将小麦高产所需的一部分氮肥,放在拔节后的麦苗长出春5叶即穗分化的药隔期,再进行第二次追肥用,这样不会引起后期倒伏问题,并有效地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而获得高产。
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
对于一些苗情正常的麦田,今春追肥的关键时期还是要在起身后期至拔节期追施氮肥为适宜。
水分管理要抓紧保墒,对于北方大多数弱苗的麦田,当前并未显示旱情,在墒情好的情况下,即使弱苗也不要急于浇返青水。
过早地采用灌溉,其负作用就是造成土壤降温和通气差,不利于麦苗根系发育,从而也不利于地上部复壮,还会引起弱苗的僵化。
因此北方麦田水分管理的第一步要抓紧保墒,及早进行对应的耕作措施,以防麦田跑墒。
有些弱小麦苗虽然在年前未冻死,年后有可能倒春寒和刮风失墒引起寒旱交加而死苗。
所以,当前重点要注意麦田保墒,保住和蓄住2米深土体内的“绿水”是保证今年夏收小麦增产的关键之一。
保墒措施可采用干镇压和湿耙搂的原则。
例如,顶凌镇压,即在表土化冻一寸时及时采用机器镇压,把表土层压紧,使春季表土不出裂缝,这样既保墒又可提墒。
至于年前降雪量明显少而又未浇冻水的麦田,除了适时松土中耕保墒以外,要适量适时浇水。
而在低洼麦田,应采用松土、撤墒等耕作措施,这可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提高地温,达到促进根系发育和麦苗复壮的目的。
春麦田的管理技术冬小麦播种形势与当前苗惰分析由于今年气候因素的原因,山东省冬小麦播种进度慢于往年,形成了早茬麦、适期播种的小麦和晚茬小麦,水浇地小麦、无水浇条件的旱地小麦等多种类型小麦并存的形势,与往年相比,适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减少,晚茬麦的面积增加。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种因素,在春季因苗因地分类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就能够促弱苗转壮,调节群体结构合理发展,夺取小麦丰收。
(一)有利因素1.底墒足,小麦出苗状况良好今年夏季、初秋,山东省降雨较多,墒情好,无论适期播种的小麦,还是晚茬麦,基本保证了一播全苗;由于底墒好,冬前阶段小麦生长良好,也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和早春的生长。
2.群体结构适宜,奠定了一个创建小麦丰产的群体结构的基础适期播种的麦田采用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目前苗情状况良好;对于晚播小麦,各地采取了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适当加大播量,以密补晚等晚茬麦配套栽培技术,基本苗数增加。
这样,适期播种的小麦和晚茬麦都根据其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适宣的群体结构基础,为春季小麦群体结构的合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不利因素1.晚茬麦面积大于往年,地区间苗情不平衡由于夏季多雨寡照,使玉米成熟期推迟,加之秋种期间降雨频繁,严重影响了今年的秋种进庋,导致有的地区晚茬麦面积大,苗小,苗弱,根系发育差,地区间小麦苗情T不平衡。
晚茬麦面积大的地区主要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鲁东和鲁中适期播种的一、二类苗面积大。
2.部分地区肥料投入偏少由于种植小麦的效益低于蔬莱和其他经济作物,所以部分地区农民种小麦时施用的底化肥不足,有的地方只施了氮肥,未施磷肥;有的地方由于地湿,无法运送有机肥,或因地湿无法耕翻而没有施用底化肥。
针对今年小麦播种基础差别大,地区间小麦苗情不平衡,晚茬麦面积大,冬前苗情偏弱的闶题,必须分类指导,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工作。
二、春季麦田管理的技术意见(一)冬小麦春季的生长发育特…点、肥水效应与管理技术小麦从返青至挑旗是一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
从器官的生育特点来看,由冬前以根、蘖、叶等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转入根、叶、蘖、茎、穗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
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迅速,植株的生长量大,需肥需水也多,因而,在田间管理方面也最要紧。
根据冬小麦在春季不同时期的生育特点和管理上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二个时期。
1.返青期小麦越冬后,叶面积和干重都有所下降,返青后有一段较长时期的恢复生长过程,直至起身后才转入旺盛生长时期。
自返青至起身期间,植株继续分蘖、出叶、发根、并开始幼穗分化,经历的时阋较长,是巩固冬前壮苗,争取弱苗转壮和抑制旺苗生长的有利时期。
试验和小麦生产实践证明,在春季小麦生长期间,返青期是增加春季分蘖及穗数的高效期。
返青期麦田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麦苗返青,培育高产壮苗,对中产以下麦田及高产麦田的弱苗,促根、增蘖、增穗,使弱苗转壮;对高肥高产麦田,促根、控蘖,控制旺苗,使麦苗稳健生长。
主要管理措施如下:(1)划锄与镇压。
这是早春麦田管理的主要措施。
划锄的作用很多,主要是减少 ̄土壤水分蒸发,其次是通气,提高地温和消灭杂草等。
土壤在冬季冻结期间,下层水分上升并累积于冻土层,土壤化冻时,表层有较多的水分,称为土壤返浆。
这时,若不注意锄地保墒,水分就会大量散失。
锄地可以破坏土壤毛细管系统,抑制水分向蒸发面活动。
锄地不仅可松土保墒、除草,还能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
据观察,一般锄后7~10天内,白天5cm土层内平均地温能增高0.5~1℃,这对促进根系发育极为有利。
不论弱苗、壮苗或旺苗返青期间都应抓紧锄地。
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还可适当深锄以抑制春季分蘖。
镇压可粉碎土块,提高土壤上层的含水量。
镇压还能使麦根与土壤密接,有利于根系的吸收作用,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还有防倒的作用。
(2)返青期追肥。
刚返青时追肥,肥效作用在分蘖高峰前,能增加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相应增加亩穗数。
并能促进中部叶片增大和基部伸长节间拉长。
据莱阳农学院用蚰包小麦试验,返青期只追肥不浇水,每亩沟施硫酸铵12.5~15kg,比不追肥的年后最高总茎数增加4.2~15.2万,每亩成穗数增加9.5~11.6万,约增20%左右:茎秆基部第1、2节间长度增加1~1.lcm 和0.7~0.9cm,年后新生2、3、4叶片长庋分别增加1.1~1.2cm、1.3~2.2cm和1.5~2,3cm。
由此可见,返青肥的作用对弱苗转壮和增加亩穗数是有利的,但对高产田的壮苗和旺苗,则可能使中后期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徒长倒伏。
因此,地力较差的中产以下麦田及高产麦田中的弱苗,尤其是底化肥不足的麦田,应追施返青肥。
高肥、高产麦田的壮苗或旺苗,要在返青期控制,不施返青肥,否则会造成田间郁蔽,徒长倒伏。
晚茬弱苗应在返青期土壤刚刚化冻时借墒追肥,但不宜浇返青水,以免造成地温下降,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麦苗转壮。
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亦应抓住土壤刚刚化冻返浆时的良好时机,借墒追肥。
土壤墒情适宜时,追施返青肥一般不浇水,应开沟深施,或用化肥耧施,以免肥分损失。
底肥没有施磷肥的地块,要氦、磷配施,因为磷肥有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分蘖增生的作用。
(3)返青期浇水问题。
各地的试验证明,要不要浇返青水应根据墒情、地力、温度和苗情而定。
在土壤倮水力强、墒情好、春季温度偏低时浇返青水,常因地面板结、地温下降而导致减产。
反之,在土壤保水力差,返青时干旱缺水时,浇返青水则有增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