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山沿途景点

泰山沿途景点

泰山沿途景点碎心石(小洞天):您从这里可以到达醉心园,醉心园的地质结构是泰山奇特的景观现象。

泰山不仅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列入世界双遗产名录,还以其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重要而典型的地质遗迹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从这里起沿途有很多的地质景观,你会看到奇峰、怪石、叠崖、彩溪、岩洞等一系列地质景观。

在醉心园里有一块刻有“醉心石”的桶状巨石,这是十多亿年前形成的一种十分罕见的构造体,学名为“辉绿玢岩涡柱构造”,它是地质结构上的特殊现象。

在这附近很多涡柱结构体,它们的成因至今尚无定论。

在溪涧内还有一块方平巨石,上刻“小洞天”,形容这里的景色,如同人间仙境。

顺溪自北而南排列着柳条、饮马、石峡三湾。

每当水满月明的时候,月亮映在湾中,颇有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之感。

在这里不仅是赏断崖层叠,溪水飞瀑的去处,也是观山色美景的好地方。

在此行走其中,还有入仙境的感觉。

沿山道北行,可闻溪水潺潺之声,其间可见“名山胜景”、“渐入佳境”、“勇登仙境”等引人入胜的刻石。

造林纪念碑三义柏:您现在看到的这组大型石雕作品,是为纪念泰山林场建场五十周年建起的纪念碑。

浮雕表现的宏大场面,反映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期间,泰山林业工作者绿化泰山的光荣业绩。

在石雕对面盘道的东侧有三株高大的柏树,这三株柏树并生排列着,由南而北,长次分明,称为“三义柏”,取“桃园三结义”之意。

望仙楼:拾阶而上,您就来到了万仙楼,又叫“望仙楼”。

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白云蓝天映衬着黄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风范。

万仙楼是跨道门楼式建筑,下层为拱形门,门额题“万仙楼”;上层有正殿三间,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前面是重檐步廊式。

楼上原来祭祀着王母娘娘,两侧配以列仙,所以又称王母殿,后来增加了碧霞元君,民国年间塑像全部毁坏。

楼门东南侧有洞,称为“隐真洞”,是旧时道士修身之处。

据传这里是王母娘娘召集泰山万仙聚会的地方,泰山管理部门于1998年在楼上的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塑造了128位神仙和众多的异兽、亭台等,集宗教传说、泰山神话、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殿的墙根四周镶嵌着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

何为万仙?因泰山是华北地区的两大神山之一,神仙众多,民间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极顶,其麾下众神遍布泰山的各个角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因此泰安府古称神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此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具有灵气,富含神韵。

古人都说:“泰安州的神全。

”为什么泰山的神最多呢?这与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有关。

他俩的儿子叫白氏郎,儿时上学要经过一条小河,每次都有一位老爷爷背他过河说:“我是天上派来的保护神,将来你就是一国之君。

”白牡丹知道此事后,每天做饭都敲着灶王爷的头喋喋不休地说:“等我的儿子当了皇帝后,我就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

”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把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防止白牡丹的残暴,决定在来年的七月七派雷公拔掉白氏郎的御牙和全身的龙筋。

吕洞宾一听慌了手脚,就到下界偷偷地告诉了儿子,并一再嘱咐:“到这天你可千万不要开口说话,虽然做不了皇帝,但还有御牙呢!”白氏郎照此办理后终于保住了御牙,他恨透了天下所有的神仙,便手拿宝葫芦狠狠地说:“可恶的灶头王,快到我的葫芦里来吧!”只听嗖的一声,灶王爷化成一缕青烟钻进了葫芦。

于是他手提葫芦走遍九州大地,见庙就进,见神就收,最后来到泰山准备收泰山老母。

这时泰山老母掐指一算就知道了他的想法,于是变成一位白发老人,一手提水壶,一手提饭篮,迎着白氏郎来到十八盘。

白氏郎又渴又饿,就跪下来要饭吃,老人说:“这是给我儿子吃的,你要想吃除非叫我三声娘。

”白氏郎无奈,就连连叫了三声娘。

当他来到元君庙要收泰山老母时,却听到大喝一声:“大胆我儿,你竟敢来收你娘!”白氏郎一惊,就把宝葫芦摔到了地上,顺着十八盘一直滚到山下。

所有的神仙都跑出来了,见庙就进,见洞就钻,一直滚到万仙楼,但是还有一些神仙没有找到地方,就都居住在这里了。

在门洞的西墙壁上有几块石碑,如果石碑潮湿,就预示着今天要下雨;如果干燥,就是晴天。

这就叫做“石润而雨,月晕而风”。

在万仙楼北向门洞的上额还题有“谢恩处”三字,相传在旧时古帝王登封泰山,地方官员要送驾于此,帝王令他们回府,官在此谢恩。

又传朝山进香的香客返回这里,在此向北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

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在您看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时,被敌机轰炸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建的。

碑首南面贴金题额“革命烈士纪念碑”,北面题“烈士们,你们的死重于东海,永垂不朽”,碑体上环刻新四军一纵三旅转战祖国各地的壮烈事迹和708名烈士名单。

此碑石栏环绕,古柏掩映,庄严肃穆。

在纪念碑西侧的石壁上有二处摩崖刻石,一处“听泉”,意喻这里的泉声引人入胜。

一处“拜石”,这是出自宋代书画家米芾在无为州(今安徽境内)当通判时的典故。

当他初入州署,听说他的上司是个贪官,非常气愤,在任期间他从不向他的上司行叩拜之礼。

可是他每天都要叩拜署院内立着的巨石,由于此石形状十分奇特,他见后心中大喜,自语道:“此足以当吾拜!”每次出入署院会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

于是有米芾“拜石不拜官”佳话,米芾的拜石也被传名为“米颠”、“石痴”。

斗母宫:您现在看到的这组建筑是斗母宫,因她地处在龙泉山下,又有龙泉水从宫旁绕过,过去也叫“龙泉观”。

斗母宫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了,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在原址上重建后,更名为斗母宫。

斗母宫原来是道教宫观,是有坤道主持的(坤道就是女道姑的称呼)。

到了清代康熙初年就把这里改成了佛教寺院,更名为“妙香院”,由尼姑来主持。

从这里您也能看出,斗母宫是泰山很有代表性的佛、道并存的庙宇。

您从斗母宫南门进入,院内是有“天然池”、“寄云楼”、“蕴亭”等建筑组成的。

过了“蕴亭”是正院,院内有正殿三间,原祀斗母神像,后改奉佛像。

东配殿三间,原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现在供奉的是斗母神像。

在西山门的两侧是钟鼓楼二楼。

临溪有“听泉山房”三间,在这里可观溪中泰山著名的“三潭叠瀑”景观。

“三潭叠瀑”是由三个落差为三米的小跌水组成的,它反映了泰山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的特点。

整个院落的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疏密得宜。

这里风景如画,重峦叠翠,自古便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

刘鹗在《老残游记》书中,曾生动地描述了斗母宫尼僧的生活情况。

总理奉安纪念碑:盘道东侧立有一石碑。

碑高9.27米,这是1929年6月1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在南京安葬而建。

碑正面刻着“总理奉安纪念碑”七字,下面则是总理遗嘱。

碑首呈三棱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碑身座为五棱形,代表孙中山提出的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之“五权立法”,碑底部为国民党党徽。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这里立碑是泰安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革命奔波一生的先驱者。

四槐树:现在您看到的四槐树是因为此处的四个方位均植有槐树而得名。

相传,这四株槐树是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登泰山时种植。

在泰山上,唐槐可以说是一大景观,这是因为唐代对槐树的种植很重视的缘故,据说唐朝已将槐树定为国树,现在泰山上尚存三十余株。

这株唐槐因根部已枯萎,1987年被大风从根部折断,后经人工把树干支起来,形成了树洞,已成为登山盘道上的一处景点。

回马岭:仅听名字就觉得路是不好走了,所以旧时称这里“石关”,算是泰山的第一道天然关隘了。

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时骑马上不去的地方。

此处盘道愈加陡峭,是泰山构造断裂抬起的第二个阶梯,也是一段险要路程即将开始的标志。

坊是一座跨盘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

始建时代无考,1937年重修。

坊后的这段路程盘路陡绝险要,回旋曲折,山路转弯处形似马蹄,所以此处盘道叫做“马蹄盘”。

中天门:在您面前的就是登泰山的第二道天门——中天门,又称“二天门”。

此处的高度为海拔847米,下距岱庙5.5公里,上距南天门3.5公里,为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溪东西溪的分水岭,因为这里土色黄赤,有别于他处,所以称其为“黄岘岭”。

在中天门北望天门凌空,岱顶入云;南眺则只见群峰低首,徂徕如丘,每当雨过天晴、夕阳西下之时,群山如岛屿起伏于云海之中,游人飘飘然若置身于云海之上──这就是中天门一大胜景“黄岘归云”。

登山至此,仅为“中天”,但已觉天地之宽、泰山之雄了。

这座“中天门”石坊为清代建筑,是中天门的代表性建筑。

坊为两柱单门式,坊下北有虎阜石,层层剥落似虎皮斑纹,这是泰山地质景观之一,称为“球形风化”。

坊北为黑虎庙,内祀黑虎神,又称作财神庙。

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中天门之东中溪山上有重檐六角亭一座,它是台湾同胞为表达炎黄子孙热爱祖国、敬仰泰山的心情,于1988年捐资修建的。

亭子中陈列着一块从宝岛台湾运来的“彭湖海石”,与此遥遥相对的台湾澎湖岛上也有一座与此相同的亭子,亭中立有一块泰山花岗石。

这两座亭子隔着高山大海遥遥相望,象征着海峡两岸人民息息相关、世代相连,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台湾与大陆终归要统一的美好愿望。

云步桥: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云步桥,此处是泰山抬升的第三个断裂带,云步桥正好位于云步桥断裂通过的部位,其北侧形成瀑布的4米高悬崖就是典型的山体断裂层面。

云步桥是一座跨中溪而建的单孔拱形石桥。

因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名“云步桥”。

桥北大片陡峭的石崖上面题刻遍布。

这里飞瀑直下,景色绝佳。

桥北石崖上石坪阔大,其上有柱穴遗迹,这是宋真宗在封禅泰山时,看到这里风景独好,便令人在石坪上凿空搭帐,驻跸赏景,此坪便被称作“御帐坪”。

在御帐坪北的山谷东侧有一巨石矗立,被人们称为“接驾石”。

据传就在宋真宗独享这月色泉声的时候,东岳大帝视察至此,看到这昏君如此享受,顿时大怒,随即施法,瞬间雷雨大作,山洪暴发,并命山神撬动巨石以示恐吓,真宗正洋洋得意,对突来的情景惊吓得丧魂失魄。

大臣们也吓瘫了,嘶喊救命混作一团,这时忽见一巨石停住,像一位老翁在作揖,真宗身边的大臣王钦若转悲为喜,高呼:“万岁光临,石叟接驾”。

真宗定神惊顾,果见巨石像一位老翁作揖。

便得意说道:“我乃真龙天子,山石奈何我?”这也是后人称此石为“接驾石”的由来。

清康熙登泰山时,也对这里的景致倍加赞誉,曾写下了“仿佛青天有风雨,松阴漠漠逼人寒。

”的诗句。

桥东是清代建的一座石亭,名“酌泉亭”,又名“观瀑亭”,亭内外刻满楹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