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讲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讲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已经初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含义。

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总体的认识和了解,从今天开始我们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哲学,教材的前三章就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今天开始学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要明确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正确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按照我们的讲课顺序,今天来学习第三讲: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希腊时,有位大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很有学问。

有一天,一个青年来找他,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

”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

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事实上,一提到哲学,我们也经常困惑不解,总是在问: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前者称为事实判断,是问哲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后者称为价值判断,是问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下分析。

1、哲学的来源(1)、从词源上看。

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

最早源于古希腊语,后来经过拉丁化为“philosophia”。

原意由“爱”philia 和“智慧”sophia 两部分组成,意为“爱智慧”。

“爱”,在古希腊不单单表示为一种情爱、友爱,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力量。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构成的,这四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根据两种不同的力量关系推动事物的形成与灭亡。

这两种力量一个称之为爱,一个称之为恨。

其中,推动事物聚合到一起的力量称为爱,导致事物分化瓦解的力量称为恨。

爱智慧之爱,就是一种促使智慧形成的力量,是一种促使新思想、新观念形成的力量。

爱智慧就是要执著智慧、追问智慧、探求智慧。

智慧称为sophia。

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日记》,有些人误以为所写的内容是关于一个漂亮女孩内心感受的日记,争相拜读,拿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以日记的方式撰写的哲学史,里面都是哲学故事,是关于智慧的日记。

在古希腊,智慧是指一种有灵性的东西spiritul,是指像神明一样对万事万物的通灵觉悟。

在中国,哲学也是智慧之学的意思。

《尔雅》和《说文解字》都解释说:“哲,智也。

”关于哲学,中国先秦时期称为“道”、“道学”、“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玄学”,宋明时期改称“理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是哲学思想。

进一步来说,在中国古代,有修性的人分为三种:知人、智人和圣人。

知人,一般是有一点点学问的人;智人是有较多学问的人;圣人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智者不如圣人。

因为,智,见而知之;圣,闻而知之。

智,知人道;圣,知天道。

“圣”还是要比“智”高超一些,中国哲学不仅仅是智慧之学,更是圣人之学。

可以说,中国一直有哲学思想,只是没有“哲学”这个称谓而已。

“哲学”这个汉语词,最早是从日本中介过来的。

19世纪40-50年代,西方国家通过侵略战争同时敲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大门,中国拒绝了西方,日本却走进了西方,先后派出大批使者、使团、学者到欧洲各国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同时也把西方思想,包括哲学带回了日本。

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的研究者西周在翻译西语philosophy时,翻遍了日本词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日本语词,就用中国的“哲”和“学”二字合起来称呼西方哲学。

后来,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称呼介绍到中国,逐渐被中国接受并使用。

(2)、从产生上看。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产生于诧异、惊奇,Wonder。

人们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

这种惊奇很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或者尚未知晓的神秘力量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以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古人对这种外在的神秘力量十分诧异、惊奇,经常思考这种外在的灵魂力量对人的存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思考灵魂和世界是什么关系。

另一方面,就古希腊而言,它靠近爱琴海,当时,海上贸易比较发达,古希腊人经常出海航行,由于长时间航行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人们经常对各种各样的恶劣的天气和风浪以及浩瀚神秘的宇宙产生无限的惊奇和诧异之感,总想弄明白自己所面对的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样,惊奇就唤醒了一种沉思的力量,它把人引向事物的存在本身,或者说引向了对真理的探究。

于是,哲学出现了。

关于哲学的产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哲学产生于恐惧。

因为,早期的人,就生活于大自然之中,他们经常受到凶猛动物的袭击、受到洪水泛滥的袭击、受到各种各样大自然灾害的袭击,于是人经常早受死亡的恐惧。

由于死亡的威胁,使人对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与猜想,使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自然的要求。

现在,人们仍然恐惧,譬如,我们刚发明电脑时,曾反思电脑是否会取代人脑;克隆技术出现时,人们恐惧克隆动物、克隆人;现在,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人们都会有所恐惧,都会反思人类到底该怎样处理好科学技术进步问题。

所以,恐惧也是人类哲学思想进步的一个动力方面。

总的来说,哲学产生于人自身,产生于人与周围世界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过程之中。

2、哲学的涵义(“是什么”与“不是什么”)(1)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智慧不同于知识。

知识,是现成的供我们学习、掌握的内容或理论,是具体的学问,表现为一门一门的学科体系,是对客观对象的描述或说明,说明它是什么样的。

而智慧则是对具体知识的超越,是对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的判断和把握。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智慧是则对真理的发现。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属于科学,智慧属于哲学。

知识可以占有;智慧则只能创造;有知识未必就有智慧,有智慧却能创造知识。

所以智慧高于知识。

哲学智慧不是累积性的,它不像科学知识那样易于进步;它不能像数学的和实证的科学和技术那样自动地进行代际传递。

它是学习的结果,但更是思考的结果;它是一种严肃的实践、一个绝对的个人征服,个例在哲学传播中的作用要比交流更为重要。

哲学家充满激情、不顾一切地投入到真理的追求中,但是他却不像科学家那样用清晰明确的公式和数学等式将真理传授给其他人。

哲学家只能帮助他人朝向一种特定的方向、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他认为最有真理性、最可靠、最真实和最深刻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

哲学家并不教授真理,而是指出一种发现真理的方式。

哲学比科学更接近于真理,更具有个人性和存在性的品质。

哲学也不是科学,科学研究世界真假的问题;哲学则研究世界的意义及其合理性的问题。

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地质学,无疑,也都包含着对人有益的方面。

然而,就其彻底性而言,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比哲学更深刻更全面地执着于关注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与其它学科相比(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区别),哲学是内在地关注人,也就是说,哲学是直接地把人作为人自身来看待,而且以此为根据来衡量一切外在的存在。

哲学的这种直接性拒绝了任何把人作为对象、客体、手段的倾向和可能。

哲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是通过解决问题来消除问题;哲学则是通过提出问题来说消除问题。

具体科学一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一定祈求获得一个唯一或者完满的答案;哲学即使寻求答案也从来没有唯一性,而是非固定的、多变的。

哲学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哲学永远随着人所处的时代的变化和生存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固定的知识体系,它永远处于开放的过程之中。

所以对于哲学就永远没有固定的称谓,没有固定的人人接受的统一的概念。

(2)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种形式思维,是要探讨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正当性合理性。

哲学是对思想本身的再思想,它所关注的是人如何思想,而不是具体思想了什么。

所以哲学作为一种反思,不是对具体问题本身的反思,而是对思想的反思,也就是说,是对你思考问题的前提条件的反思,是要考察你这样思考问题所依靠的前提是否正确,所以哲学的批判,是一种前提的批判。

非哲学的思考总是企图对某个问题做出实质性的解答。

所以,哲学是反过来而思之,是对思想的再思想,也就是对思想前提的再思想,对思想前提的不断考量和再批判。

但是,这种思维却是以严格的论证做保证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乃是一种论证,论证思想的合理性。

哲学是一种“问”。

首先,哲学是一种提问,它总是要问,你为什么这样思考?这样思考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提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首要前提。

否则仅仅是接受既得的知识、认同别人的思想,那就出不来智慧,开不出新路。

哲学总是在我们不经意之处提出问题来,正所谓“熟知非真知”,它经常打破我们的很多流俗的看法和见解。

其次,哲学是一种追问,哲学的本性就在于追问,通过不断的追问使思想变得深刻起来。

追问是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获得比较充分或者令人感到普遍满意的东西为止,但它绝不寻求、也从不奢望获得最终的绝对完满的答案,因为它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但凡真正从哲学上研究问题,很少有就问题本身而研究问题的。

任何一门学问的存在都在于解决问题,唯独哲学的存在是为了提出问题。

哲学是一种超越。

在新的研究范式背景之下,哲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和拓展,主要体现在,哲学不再单纯的追问世界的本质、规律等等,而是切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以人的存在意义为尺度对现实展开追问,展开反思,展开批判,这种批判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空洞的意识批判或者极端的教条批判。

哲学是一种反思和批判,哲学是智力体操,哲学是语言游戏,哲学是X,哲学就是人本身。

只要人类存在着,哲学的问题就永远存在着,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人学。

其实,哲学不是“什么”,它不是一个我一说出来你就可以象数学公式一样一下子就可以把握的东西。

严格说来,哲学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是什么”,而仅仅是思想,仅仅是智慧。

然而,这个你无法扑捉的智慧,却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哲学才拥有无穷的魅力。

3、哲学的用途(价值)我们常说:“哲学是烤不出来面包的。

”然而,它却能让我们懂得人在面包面前的尊严以及面包对人来说不仅仅是生存所需的食品,而且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1)、冯友兰的“无用之大用”。

中国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经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他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