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薛宝钗性格浅析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最出色的两个女性形象,林黛玉孤傲敏感,表达率真而尖刻,这是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因此她不是说封建社会才有这样的人,她是作为人类本身存在的一种性格特征。
就像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一样,这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一个阶级的特性,而是人类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
而薛宝钗,作者并没有像林黛玉那样过多的进行心理描写,因此,薛宝钗的是是非非,在今天是很受争议的。
从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最显著的就是思考周全,懂人情,知世故,并且豁达大度。
在第三十七回里,史湘云打算做东起诗社,晚上和薛宝钗商议的时候,宝钗就指出:既要开社,就是要作东的。
这虽然是玩儿,但是也要有一定的排场。
并且还告诫史湘云,她的家里也不是由湘云做主,根本没有个闲钱来做东。
这一席话不仅让史湘云考虑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更给我们了一个重要的提示:薛宝钗考虑事情的全面。
想想看,林黛玉能想到这么多吗?恐怕这样的心思只有王熙凤才有,这一看就知道,没有过打理家事儿的经验,是说不出这么一席话的。
从这里我们要看到,薛宝钗的细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里耳濡目染学会的这些本事。
后面,宝钗看到湘云一副一筹莫展的样子,便主动提出把自家收来的螃蟹拿出来,以湘云的名义,把园子里上上下下的人都请来一聚,正好也有了诗社的开销。
末了还补上一句:“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
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
”史湘云自然是感激不敬,这让我们旁观者看了也不由的感慨宝钗的周密。
我们再看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都来看他,但两个人的态度就是不一样的行径。
宝钗是托着一丸药进去探望宝玉的,看到宝玉被打重了,也是情不自禁的红了眼睛,但是她马上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话只说了半句:“不光是老太太看着心痛,就是我们看着也……”说到这,觉得自己说的有些暧昧,就立刻闭了口,情感之门就马上关闭了。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和正统的教育。
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悲喜不应形于颜色。
这些显著的特征,正是她从小被教育出来的为人方式,也是传统思想中女子应有的美德,这种美德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需要的。
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来没有超出这些束缚。
林黛玉则不同,她那种直来直去的率真是不会掩藏住的,她去看宝玉的时候,宝玉还昏昏沉沉的,后来是在她的哭声中醒来的,宝玉见了黛玉,看黛玉两眼肿的跟桃子一样,又忙解释说不疼,可是黛玉哪听得进去,抽泣了半天就说了一句:“你可都改了吧”。
脂砚斋里在这里曾批注说:“多少话凝成这一句!”可见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直接表露出来的,她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强压在心底,这就跟宝钗大不相同了。
宝钗的学识渊博,并且理财持家也很有一手。
在五十二回后,凤姐因病无法理家的时候,是李纨、探春和宝钗一起协助着打理的。
为什么有薛宝钗?按理说,薛宝钗是外人,林黛玉跟贾府的关系都比她的要近的多,但为什么不是黛玉或是其他贾府的姑娘呢?我们仔细想想就可以得出结论,黛玉、迎春、惜春等人,素来不问世事,都不太理会这些持家的事情,她们是无法担起这个重任的。
而为什么说薛宝钗可以成为这样的顶梁柱,这是和她的家庭有重要关系的。
上一讲我们说过,薛宝钗也是自幼丧父,但有母亲的培养,再加上有哥哥薛蟠一天不务正业,在家里薛姨妈有了事情就只能跟薛宝钗商量,这就培养了宝钗这种识大体的性格和持家理财的能力。
以前,我们对红楼梦人物研究的习惯性做法,是从人物所处的时代出发,把人物放到时代的背景下,给人物打上阶级的烙印,这就完全抛弃了人的本质属性,因此难免违背了作者塑造人物的初衷。
比如像林黛玉,薛宝钗这一类人物,她们在书里的年龄不过十四五岁,在她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时候,我们怎么能给她们强加上一种阶级的烙印呢?很多人认为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一种反封建的思想,但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两个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对当时的主流思想不认同,顶多能算得上是一种正常的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他们哪里就能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反封建反礼教呢?恐怕曹雪芹本人也不一定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因为作者本身也就是一个封建文人而已。
我认为,人物性格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在探讨人物个性时,首先应该是从人性出发,然后才可以联系时代性、社会性,而不应该给人物强加上阶级的烙印。
因为人的性格特征,是自古以来永恒的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天性。
所以说,我认为,在解读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时候,要着重从人的本质出发,其次考虑人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
薛宝钗出身于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历代皇商的薛家。
所以说,皇商家庭出身的薛宝钗就具备“选秀女”的资格,薛宝钗也正是因为选秀女才来到了京城,后来进入了贾府。
可见薛宝钗和贾宝玉一样,都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公子小姐,但是他们在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上判若两人,一个是孝女,一个是逆子,在对待家庭的关系上,就不可能成为同路人,这实在是对金玉良缘极大的讽刺,她和贾宝玉这段“良缘”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贾宝玉虽然是肩负着贾府全族的共同希望,但是他这种混世人性和纨绔人品,让他养成了一种对家庭毫不负责的心理。
我们再看薛宝钗,她虽是一个在封建社会被岐视的女性角色,但是家庭对她的影响非常深刻,自幼失去父亲,哥哥又十分顽劣,因此家里对她抱有很大的希望,显然,她也没有辜负家庭的希望,成长为一个对家族负责的贤孝女子,这一点是跟宝玉大相径庭的。
那么宝玉为什么和宝钗的性格相异呢?按理说,他们都是生活在大家族的公子小姐,身份地位是相同的,但为什么宝钗就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如何持家理财呢?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影响,宝玉和宝钗的母亲是姐妹,但是薛姨妈对女儿的影响就远远胜过王夫人对宝玉的影响,我们能从小说中推测出,薛姨妈善于理才持家。
想想看,丈夫早逝,儿子尚小并且也不争气,薛姨妈作为寡母勉为其难地支撑起薛家的皇商门庭,经营着皇商事业,足以看出是个有经济头脑的皇商夫人。
而薛宝钗从小就帮助母亲经营管理,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出薛宝钗的精明,以及富有管理水平和经济头脑。
在管理大观园的那段时间里,她对探春说的一番话令人深思:“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更值钱。
”她帮助探春革新除弊的这一举动更是令人佩服。
虽然说王夫人也是一个持家的能手,在王熙凤管理贾府之前,一直都是由王夫人管理的,但是宝玉生性顽劣,由于贾母的过分宠爱,怕宝玉受到任何一点委屈,可以说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心理,王夫人自然少了很多管教的机会,更别说常不在家的贾政了。
可以说,宝玉是在祖母的身边成长起来的,而宝钗从小在父亲母亲身边长大,成长环境必然比宝玉严格的多,在教育林黛玉不要看《西厢记》一类的书时,她自己也曾说过,原来小时也偷看这些书,后来家里打着骂着才收了这心。
可见薛宝钗的家教是非常严的,父母也不会过分溺爱,所以她会在这些方面比宝玉成熟的多。
宝玉虽然也是父亲贾政的管教很严,但是由于王夫人的第一个孩子贾珠早死,宝玉在家里就几乎可以算是独生子女了,再加上贾母这样隔代亲的溺爱,可以说是一个过分受宠的孩子。
所以说,宝玉的性格养成跟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是有一些相像的地方的,贾母和贾政这两代人的错位教育,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在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贾政在教育贾宝玉时,平常也下不了手去严格管教,一个原因就是贾珠早死,宝玉成了王夫人的命根子,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贾母对宝玉无限度的溺爱,而贾政作为儿子是不能违抗自己的母亲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有父母因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出远门打工赚钱,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落到了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普遍来说,祖父祖母对孙子的溺爱在很多时候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孩子的调皮在爷爷奶奶那里都是被大幅度的包容,很少能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这就使得很多独生子女自私,顽劣,现在成为我国教育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这里我们就应该总结出,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其实就是在说父母生育了孩子,就应该给他良好的教育,我们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来悉心教导和纠正的,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性格健康的人才。
虽然我们知道,薛宝钗最后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
但她的命运是一个时代性的悲剧,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探讨。
我们要看到的是宝钗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
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不仅仅要有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有待人接物的能力。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跟他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薛宝钗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识大体的性格,正是因为她成长的环境造就的,她不得不过早的学习经济学问,也不得不过早的参与到持家的杂事之中。
有一回里,她帮助邢岫烟取回典当的冬衣那次,大家都在猜测邢岫烟的包裹里的一张纸,薛宝钗一眼就看出了那是当票,并且知道是来自哪里的,这不是说宝钗在当众炫耀自己的见识广博,让我们想一想,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家,就是放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也是不会出社会做生意的,宝钗这样的见识,必然是生意场上的打拼了很久在才拥有的!对于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这样的经历是无比沉重的,她能够笑对人生是要凭多么坚定的勇气啊!所以说,她的每一分见识都是丰富的经验所积攒起来的。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进入了大学,可以说半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要早点适应这个社会,就应该早早的锻炼自己,而现在我们是没有办法培养工作能力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准备,就是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人的性格也往往会决定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
从我们分析出的人物性格特征来看,薛宝钗是一个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才女。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对于指导我们进入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事实证明,一个沉着,豁达,对问题考虑全面的人,才是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宝钗这种识大体的性格能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从红楼梦里,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矛盾冲突,看看薛宝钗的处理方法,我想,我们学习到的应该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