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X线阅片
▪ 寰椎与枢椎相关 节称寰枢关节。
▪ 寰枢关节
➢ 在中部
由枢椎的齿状突与寰椎前 弓后面和横韧带构成。
➢ 在外侧
寰椎下关节突与枢椎的上 关节突构成寰枢关节。
关节囊大而松弛,关节面 平坦,活动度较大。
寰、枢椎间无间盘组织, 椎间结构不够坚固
易在外力下发生关节半脱 位。
▪ 齿状突与寰椎前 弓的后壁、侧块 的内侧壁均保持 一定的距离
▪ (2)看齿状突:看齿状突有无骨折和畸形。齿状突骨折根据其骨 折部位而分成三型。其中I型骨折稳定性好,但不常见。Ⅱ型骨 折最多见,但稳定性差,晚期易发生骨不连。
▪ (3)观察寰椎椎弓:观察有无寰椎椎弓骨折和枢椎椎弓骨折。寰 椎椎弓骨折的同时,若合并齿状突骨折和(或)寰椎横韧带断裂, 则不稳定程度更加严重。正常时,两侧的寰枢关节对称、关节 面平行、关节间隙等宽(约3mm)。
▪ 4:看骨质增生的位置 ▪ 5:看横突的长短变化 ▪ 6:单椎错位是侧摆,系列侧摆就是侧弯。侧弯分C型和S
型。侧摆式错位伴随有棘突偏歪情况就是混合式错位(侧 摆加旋转)。
▪ 7:韧带钙化情况
张口位片
▪ 环枢关节的解剖学特点:
▪ 上部颈椎为寰椎 和枢椎。
▪ 寰椎与枕骨相关 节为寰枕关节, 是颅脑与全身衔 接的枢纽。
C3椎体中断后移
▪ 8.孔指椎间孔。实际上椎间孔是一个短管,故又叫椎 间管,只是从X线平片上显示的是"孔"。管内含脊神 经的前后根、神经节及节段性动脉、静脉等。主要从 斜位片来观察椎间孔的影像变化。正常颈椎间孔呈长 方形或椭圆形,高10mm,横径5mm,前后壁光滑。 椎间隙变窄可造成椎间孔高度变小。椎间孔前后径变 小是钩突增生、关节突增生、关节突关节肥大和椎体 滑脱的结果。当钩椎关节增生时,除与正位片相似可 见钩椎关节硬化外,还可见增生的边缘向孔内突出, 椎间孔呈狭窄或肾形。关节突关节增生时,可自椎间 孔后方挤压椎间孔。
▪ (4)寰齿关节间隙:侧位片可见寰椎前弓与齿状突前缘间距离, 成人为0.7~3mm(儿童不大于5mm),3mm(儿童5mm)应疑有寰 齿脱位存在。寰枢半脱位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生率较高,多数 为寰椎向前脱位,有时也可发生寰椎的后脱位或侧方脱位。当 寰枢关节受累时,关节间隙变窄,而齿状突尖端因肉芽组织增 殖相对变长,故可发生垂直性脱位;当其与寰椎的水平脱位并 存时,后果将更加危险
▪ 一、齿状突居正中,两侧有一等宽的 间隙,如一侧间隙变窄,且上宽下窄, 或下宽上窄,说明环椎向侧方旋转移 位,或枢椎向侧方旋转移位,如此间 隙虽窄但等宽,说明环椎向对侧侧方 移位,或枢椎向同侧侧方移位,或环 椎和枢椎有旋转移位。
▪ 二、如在齿状突前下侧,有白色钙化 带,说明环椎向前侧移位,或者枢椎 向后侧移位时间较长
▪ 4.颈项韧带钙化主要从侧位片上进行观察。以项韧带 钙化最多见,多发生在C 5、C6后方,呈长圆形;其 次为前纵韧带钙化;再次为棘上和棘间韧带钙化;最 后为后纵韧带钙化。显著的后纵韧带钙化,可导致脊 髓的受压而产生相应的症状。有时也可见到黄韧带钙 化的影像。黄韧带在腰部厚度正常值为4~6mm,而 在颈段仅厚1.5mm。颈黄韧带损伤、钙化多发生在下 颈段。
颈椎侧位片
▪ 1、整个颈椎的生理曲度消失、变直 或反张
▪ 2、骨质增生或骨赘生成 ▪ 3、椎体后缘的连线 ▪ 4 、观察椎间隙情况 ▪ 5、看颈椎棘突间的距离 ▪ 6、寰椎的后弓和枕骨距离 ▪ 7、环椎后弓和第二颈椎棘突距离 ▪ 8、有无前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 ▪ 9、小关节间双边征 ▪ 10、是否有颅底陷入症 ▪ 11、在第二到第六颈椎之间,如果
▪ (3)弓顶距离的测定:从齿状突向C7椎体后缘作一连线, 弓顶的椎体后缘至连线之间的距离,为弓顶距离,正常为 12mm±5mm,小于7mm为生理弓平直,大于17mm为生 理弓过度前屈。
▪ 3.钩突:正位片钩突呈三角形,钩椎关节宽约2mm; 侧位片呈扇形,占椎体上缘后段的1/3~1/2;斜位片 在椎间孔的前下方。钩突关节退变发生的较早,反映 退变也较灵敏,退变涉及的节段、范围也较大,如椎 体退变产生的骨唇常是2~3个椎体,而钩椎关节退变 则可能是3~4个椎体。钩椎关节退变在X片上表现为 关节间隙变窄(小于2mm)和钩突的肥大、增生或尖刺 状增生。钩椎关节退变两侧常不一致,有的一侧为重, 有的只发生于一侧。两侧钩椎间隙明显不对称示该节 段颈椎不稳定,存在左右侧摆。
骨质增生
▪ 2.弓:指颈椎或腰椎的生理弓。正常人从侧位片可见颈椎 与腰椎都有均匀凸向前的生理弧度,即生理弓。在颈椎方 面,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观察生理弓的变化。
▪ (1)生理弓的形态:当颈椎某节段有病变出现代偿时可出现 生理弓变直、反屈、"S"形弯曲(2个弧度)或过度前屈。
▪ (2)测量弓顶位置:从齿状突尖至C7椎体后下缘划线,正 常生理弓的弓顶应在C5椎体后上缘。如果弓顶不在C5椎 体后上缘而在其下者为弓顶下移,或在C5椎体后上缘以 上者为弓顶上移,均提示颈椎某节段有病变存在的可能。
▪ 9.突指关节突关节。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及下 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若发生病 变,可见关节间隙模糊,关节面粗糙、硬化, 关节突关节间隙狭窄(2mm)和边缘骨刺。关节 突关节半脱位多与椎体滑脱并存,侧位片上显 示上关节突与上位椎体后缘重叠,关节间隙宽 窄不一。
▪ 10.张口指观察张口位投照的X线正位片。
▪ 三、环枢关节间隙正常时两侧是基本 对称的,长、短、宽、窄都对称。如 一侧间隙变窄,另一侧间隙变宽,说 明环椎向窄的一侧倾斜;如两侧间隙 同时变窄,说明该关节囊和周围软组 织挛缩;如一侧间隙变窄,说明环椎 向对侧侧方移位;如两侧间隙同时变 窄,说明有旋转移位。
▪ 四、如齿状突变短,说明枢椎俯旋移 位;如齿状突变长,说明枢椎仰旋移 位。
颈椎正位片
▪ 1:观看棘突,关节突,横突的连线是否在一条连线上。 ▪ 2:看其棘突的连线是否与一旁的侧旁线(横突的连线)
是相互平行且距离相等的。如果仅仅是棘突偏歪,偏向一 侧,是旋转式错位。如果棘突是居中的,而三点同时向一 侧偏歪,则是侧摆式错位。
▪ 3:观察椎间隙情况,观察左右钩椎关节是否对称,钩突 是否有退变(变尖)。
▪ 7.滑脱在颈椎多发生在C3、4,在一般情况下, 颈椎的滑脱多发生在椎间隙变窄的上方。有的 病人在做前屈和后伸活动时才出现滑脱。因此, 有时须做颈椎的过伸、过屈位动力性侧位片检 查。滑脱的分级:把滑脱部位的下位椎体的上 侧面,前后分成了三等份,2个椎体滑脱不超 过1/3,为Ⅰ度滑脱;超过1/3未达2/3,为Ⅱ度 滑脱;上一椎体滑脱超过下椎体2/3,为Ⅲ度 滑脱。
▪ 1.骨指椎体骨唇增生。X线片上见到脊柱某些节段的椎体上下缘 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骨刺是X线照片上所见的形态变化, 实际上这种增生像嘴唇一样突出于椎体的上缘或下缘,故而称 骨质唇样增生为好,简称为"骨唇"。骨唇大多发生在椎体的两 侧下缘,其次为椎体的后下缘及前下缘,后上缘最少。发生在 椎体前缘及椎体两侧的骨质唇样增生,因其邻近无重要神经、 血管通过,所以不会引起压迫症状。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内的骨 唇,在小于3mm以下时也很少会引起对神经的压迫症状。只有 在极少数情况下,因椎管内软组织已存在病变致使椎管容积已 十分狭小,或椎体后缘的十分显著的骨唇使脊髓或脊神经受压 又无退让回避余地时,才会产生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椎体 骨唇增生是人体退变的一种表现,它常随椎间盘退变、椎间隙 变窄的存在而产生。因为该节段主要依靠附着在其上的软组织 来维持其稳定性,所以在活动时容易引起这些软组织的损伤。 如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损伤,韧带从椎体附着处剥离、部分撕 脱下来,在韧带下形成小血肿,随着血肿的钙化、成骨细胞的 骨化而逐渐形成椎体的骨唇增生。
颈椎X线\CT\MRI检查的阅片
颈椎X线片
颈椎X线解剖——颈椎正位片
C1
C2
钩突关节
C3
C4
横突
C5
C6
C7 T1
钩突
颈
颈
斜位片
椎
线 解 剖
——
斜 位
观看颈椎X线口诀
▪ 颈椎的X线平片的一般征象,通过以下口诀的 分析介绍可大致有所了解。口诀为:一骨、二 弓、三钩突,四颈项韧带钙化,五间、六旋、 七滑脱,八孔、九突、十张口。
▪ 颈项韧带钙化部位常提示相应节段的病变存在,并常 在相应节段还会发现其他异常X线征象的存在。
▪ 5.间指观察椎间隙变化。椎间隙是椎间盘所在位置,因此,椎间隙变 化也反映了椎间盘的变化。在30岁之后,人体椎间盘逐渐退变、脱水、 变窄。因此,X线平片上显示的椎间隙变窄就反映了该间隙的椎间盘 的退变。颈椎的退变最早发生在C 5、C6椎间盘上,因此, C 5、C6 椎间隙也最早发现变窄的征象。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吸收时,均可出 现椎间隙变窄。先天性变异时,可见椎体分节不全,出现融椎征象, 椎间隙完全或部分消失征象。颈椎骨性椎体为前低后高,而椎间盘则 为前高后低,因此,颈椎的生理性前凸,是由椎间盘的前高后低所形 成的。髓核突出,不仅在X线平片上可见椎间隙变窄,并且在正位片 上可见左、右间隙不等宽,髓核突出侧增宽;在侧位片上可见髓核突 出节段的椎间隙后部增宽(厚)。脊椎肿瘤及脊椎结核在X片上均可见 到病损部位的框体被破坏影像,但肿瘤仍可见到大致正常的椎间隙, 而结核病人的椎间隙也受到浸润破坏,间隙变窄不整,甚至消失。在 正常情况下,C2、3,C3、4和C4、5间隙大致相等,椎间隙前部为 3.8mm±0.5mm,后缘间隙为1.9mm±0.28mm。C5、6间隙较上为 宽,而C6、7间隙最宽,但C7、T1间隙又较窄。
▪ 五、如齿状突被大量的钙化影覆盖, 说明十字韧带长期张力很大,原因有 环枕关节轻度前移,或枢椎仰旋移位。
▪ 六、枢椎棘突的中点正常在齿状突的 中线上,如枢椎棘突中点偏离齿状突 中线则说明枢椎有旋转移位
▪ 寰枢两侧间隙应左右对称
旋转移位 齿突居中,两侧块对称,C2棘突偏向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