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滕海芳学生姓名: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居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件。
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
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能够适应的生活条件。
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的形式功能各有差异,我国南北建筑亦是。
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而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则的庭院和宅屋,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的风采,通俗的说,南方建筑像别墅,北方建筑像商品房。
建筑设计的不同让南北方民居成为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南方的吊脚、骑楼,北方的四合院、胡同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方建筑强调阳光,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北方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这与北方人性格有关,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砖石为主的材料,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选材多采用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等,屋内设计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
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
北人喜欢毛皮,耐寒。
而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
作为南方人的我,睡毛皮则是不习惯的。
气候环境的形成跟所受到的气候要素,如 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 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班 级: B1003 学 号: 0411100311计亦不尽相同,房屋的内外结构、高度、造型及建筑材料等亦大相径庭。
当今的建筑设计更考虑到国际先进性,务使建筑物的外形和色彩别具一格。
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多种多样,有冷暖、乾湿、雨量、大风、暴雨、积雪和沙暴等气候的差异。
由於气候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在研究建筑用地时,既要重视区域性范围的大气候环境,亦要重视待选用地范围的小气候环境和微气候环境。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区气候分界线,我国北方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环境,东北和华北气候环境有异,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
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
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在北方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较少,屋顶的设计和墙脚使用的材料都有所选择,屋顶设计起着防水、保湿、隔热和抵抗雨水侵袭及承受积雪的负荷的作用,以平顶屋居多。
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速较小,闷热异常。
因此,这况的建筑需具通风、防潮、隔热等房屋建筑设计的形式,一般朝向为南偏东15度左右,这既可遮挡骄阳,又可迎着夏季东南风。
华南地区至海南一带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内炎热,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此时降水强大量多。
城市的楼房多建有露台,走廊,力求高大、宽敞及通风,以解决炎夏的热闷气候,房顶设计多为人字形,有“滤水”和不易积水的功能,与这种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典型的要算是街道两旁的行人廊(俗称骑楼),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汕头、广州、南宁和台湾等许多城市都有这种南方特色建筑。
西北和青藏都在非季风区内,西北地区为乾旱的大陆性气候环境,降水稀少,气温高,气温的日、年差较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终年风沙大。
因此,房屋的建筑需具防寒、隔热和避风沙等特点。
形成了土拱的独特建筑,厚墙,甚至石墙、小窗和拱形房顶的结构,这可减弱太阳辐射和寒风的侵袭,保持通爽、凉快。
青藏地区云南省的中南部,虽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甚至热带雨林气候,但因海拔高(约1,500米左右)故冬夏温和,四季如春,既无严寒又无酷暑,但这况降水量丰沛,空气潮湿,在建筑设计上更需要解决通风、防潮问题,因此在这区形成了特殊的竹楼住宅,特别是云南西双版纳区傣族小竹楼,劈竹编,钉竹铺瓦,通风良好。
综上所述的建筑与气候环境是普遍规律,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可见。
当今,人类为了改变客观的气候环境,特别是工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建筑设计中以人工的方法把室内的气候调节,这就是使用空气调节方法。
室外的建筑设计还要考虑气温、湿度和风等气候环境参数。
(一)不同之处1.建筑墙体厚度不同北方气候干燥, 冬季漫长多雪。
因此, 保温性能良好, 又要空气流通、清新, 是北方图书馆建筑物最重要的问题。
在北方图书馆的建筑中要加大建筑物屋顶保温层和外墙体的厚度, 以增强隔热防寒效能。
所以北方图书馆建筑外墙一般要有两砖厚( 480mm ) , 严寒地带还要达到两砖半厚(600mm) , 而且墙缝一定要勾抹严实, 以有效抵御寒风的侵袭。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多, 越往南, 冬季越短, 温差越小。
因此, 南方图书馆在建筑保温上一般不作特殊要求, 建筑物的外墙有一砖厚(240mm) 即可, 重点考虑通风防潮, 采光性能好, 空气流通, 防止夏季高温的侵袭。
2.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的不同凡是建筑物都要考虑基脚的牢固性, 因此, 建筑物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都有水泥作成的散水护坡。
因受所在地地温的影响, 这种护坡在南北方有明显的不同。
北方图书馆设计和施工时, 墙体和进楼台阶一定要有深度, 而且夯实水泥护坡, 并采用新型的弹性防水材料, 防止夏季雨水渗进护坡内, 冬季冻胀, 使墙体出现裂缝, 楼门变形, 损伤楼房质量。
南方图书馆的这一类护坡, 在设计和施工时, 虽然也有一定的深度, 并且采用防水材料, 防止雨水渗透, 但它不为防冻, 主要是起到保护建筑物墙基的作用3.门窗的设置不同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 夏季凉爽而短暂。
因此,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
冬季来临, 气温降低, 无论是公共建筑物还是居民住宅, 这时都要封窗; 进入春季, 气温渐高, 就要开窗。
这种一为保暖、二为通风的事情是南方地区的人们所不必操劳的, 而在北方则不能不做。
所以北方图书馆在设计上, 窗户的大小、数量也是建筑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 窗户面积大、数量多, 每年封窗、开启窗子就要花费不少劳动。
一般来说, 北方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只要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即可, 不必单纯追求建筑造型美观而设计大型带状窗。
南方的气候跟北方不一样, 因此, 在建筑上就有明显的差别。
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图书馆的建筑除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讲究美观大方, 在窗户的设计上往往是从采光和美观出发, 因此, 南方图书馆建筑的窗户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建筑的门也跟南方不一样。
北方图书馆的大门是进馆的主入口, 必须设置内外两层门且左右错向开启, 以阻挡冬季寒冷气流的直入。
南方图书馆的大门主要从方便读者出进和美观、明亮出发, 大门的设计无需双层, 以高大、气派、带状型门居多, 进入大门, 有一种开阔、明亮之感。
4. 共享空间要求不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新建图书馆数量迅猛增加, 馆舍规模不断扩大, 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特别是近年来, 建造的图书馆都有面积不等的入口大厅, 有的仅供读者交通疏散之用, 有的兼有多种功能。
这种大厅在北方就不宜过大, 应当适中。
因为北方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且使读者受冻。
但在南方, 只要建筑面积允许, 这种大厅可高可大, 可以在大厅里饰以壁画, 布置些盆景、花木和建筑小品, 再加以休闲坐椅, 使读者在这种高雅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5.建筑设计不同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土质坚硬、干燥, 比较适合于设计地下建筑。
在北方, 这种地下建筑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如哈尔滨的地下人防工程和地下商业建筑, 其设施质量之良好在全国同类建筑中, 堪称楷模。
所以, 北方建造大型图书馆应利用好北方有利条件, 设计地下层或局部地下层。
这种地下层可用做设备用房, 也可用于保存库本和读者不常用之书籍。
前言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中国南北建筑也是风格迥异,其中蕴含着不同地域各自的文化。
南北建筑文化差异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方式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
北方建筑大气、沉稳;南方建筑纤巧、精致。
建筑不单单作为居住所用,它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北方建筑相比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建筑用地相对宽松,并且地形也更为平整。
受文化习俗、建筑材料和自然风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北方各地的居民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北方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在建筑材料上北方人民多采用材料相对单一的土木之类的材料,北方建筑在群体布局上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南方建筑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相比于北方地区较为炎热,建筑用地比较狭窄,一般建在平原、丘陵间,建筑材料丰富多彩。
南方建筑的总体风格属于清新、通透。
整体布局更为灵活,绿化景观等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及条件。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土质水分含量高, 不宜设计地下室。
相反, 南方潮湿的气候, 影响到建筑物底楼也很潮湿。
近年来, 南方新建的大型图书馆设计宽大台阶由庭院直通二楼, 一楼用于设备用房或辟为停车库, 这样设计增强了图书馆建筑的气派, 也避免了图书馆文化用品、设备受潮。
但在北方就不适宜这种高大台阶作为主入口通道,因为北方冬季多雪, 冰冻时间长,读者在积雪的台阶上行走, 很不安全, 以致影响读者入馆率。
但如果不作为主入口, 那就是一种浪费, 因此北方图书馆应根据建筑整体和环境的需要,以设置阶梯通向一层入口为好。
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别墅项目,在民国以前,多以传统民居为主。
从目前保留下来的民居看,富人住的房子,大多都是精品,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即在很多地方变成殖民地以后,殖民文化带来的欧美原版别墅建筑的植入,曾经一度改变了中国别墅的类型,并且逐渐成为有钱人住宅形式的主流。
传统的民居逐渐被淘汰,留下来的大多是文物,很少再有达官贵人喜欢传统意义的民居。